【摘 要】隨著研究者對儀式舞蹈的挖掘和現代影像技術的高速發展,運用活態化手段對儀式舞蹈進行記錄和傳播成為發展趨勢,雙重積極的學術環境促進了舞蹈表演者及媒體傳播者對儀式舞蹈活態化的探索。本文首先從舞蹈藝術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角度出發,在活態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其空間構造,運用舞蹈創作、舞蹈心理學等理論與實際案例相結合的方式分解儀式舞蹈,采用電視編導的舞臺構造及影像創作原則等理論對活態化傳播空間進行分層次研究,系統闡述儀式舞蹈去魅和復魅所需條件和方式。其次將舞蹈藝術和廣播電視編導相結合,探索儀式舞蹈創新手段、儀式舞蹈與活態化技術融合的新型展現方式及儀式舞蹈大眾化去魅途徑,以期彌補當前學術領域對儀式舞蹈影視空間去魅、復魅的研究缺失。
【關鍵詞】去魅;復魅;活態化;空間構造
【中圖分類號】J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0—132—03
儀式舞蹈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之一,其起源于原始社會的活動并與人類生存緊密相關。舞蹈是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儀式在舞蹈的幫助下得以呈現,儀式的核心思想通過舞蹈傳達給大眾,同時儀式是儀式舞蹈傳播和發展的方式。從舞蹈的產生和發展來看,舞蹈在原始社會被用作進行部落活動的儀式,與原始部落有著密切聯系。儀式舞蹈表演時的獨特需求和情感傳達的獨特意境對儀式舞蹈的影像化傳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一、儀式舞蹈的雙重空間
儀式舞蹈是在兩個空間中同時進行,兩個空間分別管理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儀式空間。思想空間不屬于物理層面空間,可理解為群體共同意識空間,它建立于該民族共同的優秀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之上,在該文化背景下,群體在思想層面達成較高的一致性。
(一)儀式舞蹈思想空間締造
儀式舞蹈的表演需要思想空間作為思想寄托場所,同時思想空間的存在又由儀式舞蹈行為所決定,而思想空間也對儀式舞蹈行為進行制約。在思想空間中,人們對外界的感知度降低,并將進行儀式的群體集中保護起來與外界隔離。
儀式舞蹈舉行的過程中,參與儀式者的思想集中、主要目的一致且行動富有規章性,在思想和行動都高度一致的情況下形成了思想空間的統一性和純粹性。儀式的統一性保證了儀式的莊嚴,儀式舞蹈的編排往往采用獨特的編舞結構,通過現實重構、雙重空間共同敘事的方式推進思想空間的建造。
(二)儀式舞蹈現實空間烘托
現實空間與思想空間相對,現實空間為儀式舞蹈開始前的自然環境,具有穩定的時間流逝而不具有思想空間的跳躍性,現實空間中物質性的特點更為明顯,基于現實空間的物質性引申出在儀式中現實空間的兩個顯著特性——可視性、直觀性。現實空間主要針對未能完全或未能進入到思想空間的觀眾,這部分人群無法真正接觸到儀式舞蹈的核心精神,他們更多的是將儀式舞蹈作為娛樂活動來觀賞儀式舞蹈,感受民族的特色。
可視性即物質性是儀式舞蹈現實空間的基本屬性,可視性將虛幻化作實際,是普通觀眾感受儀式的最主要途徑,也是儀式舞蹈傳播和流傳的主要憑據??梢曅允莾x式舞蹈進入思想空間的前提和過渡階段,主要通過物品和天氣等物質因素烘托氛圍并開啟思想空間。[1]在現實空間中通過動作讓普通觀眾理解或解讀舞蹈含義,這種舞蹈對現實生活的模仿性較強,可視性也較強,觀眾通過道具與形象的生活模仿并加以主觀想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舞蹈核心精神。
直觀性即所看所得,是現實空間的重要性質之一。直觀性重點針對儀式舞蹈的普通觀眾。普通觀眾由于缺乏對該民族的了解和該儀式,從而導致見山即山的情況,因此直觀性是儀式記錄的主要方式而不是理解舞蹈、體驗舞蹈的主要方式。
在儀式空間中,思想空間與現實空間這兩重空間都至關重要,儀式舞蹈的編排運用“虛實結合”的方式將兩重空間相融合,通過時間的推進和倒敘對表演中的時空跨越進行合理化,運用舞臺時間的可跨越性將舞蹈空間多層次解構。兩重空間是辯證關系,因而在儀式舞蹈影像化的過程中對兩重空間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兩重空間的表達和對其空間氣氛的烘托是儀式舞蹈表現的難點。
二、儀式舞蹈創作去魅展現
活態化傳播在科技的支持下高速發展,信息傳播媒介逐漸從以文字為重心轉移到以影像、圖片為重心,國家也逐漸加大對運用媒體資源傳揚文化的支持。在技術、政策雙重支持的現實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媒體傳播者和電視節目策劃者將目光聚集在如何使用媒體高效保真地記錄和展現文化。隨著工業的發展,農村、城市人口的遷移,少數民族中的儀式舞蹈漸漸失傳,儀式舞蹈的存留量急速下降,成為即將消失的文化種類之一。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運用活態化傳播手段可以做到更好地記錄、更廣泛地傳播儀式舞蹈,這無疑是對瀕臨消失文化的最優保護方式。[2]
儀式舞蹈本源于勞動生活和人們情感的表達,因此再創作時也需貼合人們當下的生活符合人們目前的精神文化和思想情感,展現當下時代的審美,以文化故事等作為依托加以舞蹈創作和時代思想,創作出人們易于理解的儀式舞蹈。
舞蹈去魅創作中應將舞蹈語言簡單化,在舞句層級編排時強調對舞蹈初步意向的確立并帶有較強的射意性,將中心思想分句融入。[3]通過舞句的疊加將儀式意境多維度地融合起來,形成層次感;舞句動機連接形成舞段的強爆發,層層遞進展現舞蹈的整體故事或其核心思想。舞段層級構造時形成聯想推動和情感溝通,根據故事情節或情感表達的需要合理選擇舞段功能,通過舞段的構造形成完整的舞蹈作品。
三、儀式舞蹈影像化復魅
(一)儀式舞蹈復魅物理空間打造
儀式舞蹈在影像平臺上表演被剝離出了原始空間,缺少原有自然因素,致使魅力大幅下降。因此,影像化處理強調儀式舞蹈的原始性,而非娛人性,在復魅中更是對原始儀式舞蹈的重現。影像化過程中將原始空間在影像平臺上重新復現構建出思想空間,整體空間上劃分為物理空間和技術空間,通過藝術化手段的構造達成對儀式舞蹈魅力的復原。
物理空間主要指直觀可視或可聽到的空間結構,物理空間的進一步打造是儀式表演的基礎也是場景復原的基礎,對儀式舞蹈的調度和表演及人物肢體的展現都是在物理空間中完成,同時物理空間的構建是觀眾進入到思維空間的基礎和通道。
舞臺空間是所有舞蹈表演的物質基礎,所以具有物質性。[4]物質性讓儀式舞蹈的表演具有極強的直觀刺激性,儀式舞蹈表演時,舞臺空間的構造對最終呈現的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視覺空間的打造主要表現在燈光和服化道。燈光的基礎作用在于讓觀眾看清舞臺,深層作用是通過運用不同顏色的燈光烘托出表演的整體氛圍,突顯表演的中心人物。燈光的變化體現環境變化,營造出時間流逝感,增強表演的感染力。通過不同的燈光手法讓觀眾看到更多細節,打造出神秘感或純凈感。
在儀式舞蹈的影像化復魅中,整體視覺空間打造對服化道的要求極為特殊。為還原儀式舞蹈的原始狀態,服化道應盡量貼合原始環境,演員的妝容多采用身體彩繪的方式。在服裝的選擇上,要著重關注服裝的面料,針對性地選擇契合舞蹈動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面料和制作工藝,并加入符號元素,將細節放大,最大程度還原演員在本土表演時的服裝和身體裝飾,增強觀眾的代入感。
(二)儀式舞蹈復魅思想空間打造
舞臺空間中應將實景空間與思想空間相結合,根據思想空間的構造搭建實景舞臺空間,減少舞臺實景,從而構建中心主體。
在實現思想空間的打造中,VR技術可以更好地強調沉浸式體驗。VR技術的本質是充分調動人體感官系統。人體進行客觀事物認識過程中,感官將調動大腦神經、運動神經等對事物進行多維分析,因此在VR技術中體驗者更容易進入氛圍中感受其魅力。[5]利用VR技術對儀式舞蹈的原始環境進行信息采集,后期復原原始環境,可使體驗者通過感官系統多維體驗進入其民族所在村落或節日,從而感受儀式舞蹈的表演氛圍,甚至作為參與者與儀式舞蹈表演中進行肢體互動。這種全身心的投入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影像化對儀式舞蹈內涵的壓縮,讓體驗者在有限的時間、空間中感受強烈的民族特色風情和儀式舞蹈在原始環境、原始氛圍中的表現方式,最大程度地刺激體驗者感官。
(三)儀式舞蹈復魅聽覺空間打造
儀式舞蹈在影像化復魅過程中,聽覺空間的構建是重點之一。聽覺空間的延伸可讓觀眾有足夠的想象空間,在想象空間中完善儀式舞蹈。聽覺空間的構造需根據人耳特性對原始聽覺空間進行復原,故可采用傳統音樂會錄制的方式,以便獲得更多的聲音信息,并結合放置在舞臺空間中不同定點所采集得到的音軌,進行三維聽覺信息混合,以獲得完整的聽覺空間信息。從技術層面看,A3D、EAX、SRS等3D音效可以較好地解決聽覺空間復原的問題。聽覺技術的三維復原可以更好地打造了儀式舞蹈的原始環境音效,構建出真實的空間長度和空間維度。
除技術外,歌曲和吟誦是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舞蹈感染力的散發方式,因此在儀式舞蹈表演中加入本民族語言歌曲或吟誦可以加強舞臺表現力、增強觀眾的震撼感體驗。在構建儀式舞蹈的聽覺空間時,要對聲音分貝進行調整,運用聲音“變形”對聲音質感進行處理,將聲音調整得更有力量也更有渲染力;對樂器聲音進行還原,以減少因介質傳播對聲音的壓縮。在聲音、音樂表達中需要提升層次感,在合唱或獨唱時加強聲音的延長,以消除觀眾通過影像平臺觀看的平面化感受,從而還原儀式舞蹈在自然環境中表演時的雄渾。
物理構建需遵循“自然”的原則,物理空間的打造是對儀式舞蹈原生環境的復現,并通過復現讓儀式舞蹈把神圣性具象化,影像技術手段強化了儀式舞蹈的神圣性將其剝離出娛樂性氛圍。儀式的影像化復魅需要多空間相結合,對影像中舞臺布置、燈光、音效等一系列影像技術提出了要求。
四、結語
儀式舞蹈的原始作用被弱化,因此在完成儀式舞蹈通俗化的過程中,應重拾儀式舞蹈原始的神圣性,通過舞蹈的選材、動作“破”與“立”及影像技術、編導空間思維的運用豐富儀式舞蹈的語言、表現方式,在儀式舞蹈的影像化復魅中完成思想空間的搭建并與現實空間相融合。在重新編排中遵循舞蹈編導和電視編導的基本理論,以舞蹈為出發點進一步對影像技術進行探索,通過兩者革新豐富影像化多重空間的內部構造,以達成儀式舞蹈去魅和復魅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慶.土家族舍巴日儀式舞蹈文化內涵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2015.
[2]黃灑.淺談結構在舞蹈編創中的重要性[D].北京:北京舞蹈學院,2015.
[3]胡爾巖.舞蹈創作心理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4]宋瑛楠.淺論舞蹈作品中的現實空間和心理空間[D].北京:北京舞蹈學院,2015.
[5]喻發勝,張玥.沉浸式傳播:感官共振、形象還原與在場參與[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20(51).
作者簡介:曹明姝(2000—),女,漢族,山東定陶人,碩士在讀,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