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梅芳 張歡 馮延寧
【摘 要】在今天的條件下,革命類陳展怎樣才能提高陳展質量和水平,發揮更大教育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中關于打造精品展陳的重要指示,為革命類陳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延安革命紀念館在第十次基本陳列提升改造中,努力探索新方向,注重教育為先、力求準確呈現和闡釋歷史,傳承紅色譜系;堅持博物館語言,講好紅色故事;堅持緊接地氣,力求喜聞樂見,服務大眾;堅持文物唱主角,充分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源,讓文物說話,全方位提升陳列水平。為革命類陳展的新方向探索帶來新的啟示。
【關鍵詞】革命類陳展;博物館;文物;觀眾;陳列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0—178—03
在新時代的今天,革命類陳展的道路怎樣走,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命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堅持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把好導向、聚焦主題,用史實說話,著力打造高質量精品展陳,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①這為新時期如何辦展、如何提升陳列水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堅持教育為先,力求準確呈現和闡釋歷史,傳承紅色譜系
“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館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性。博物館以符合道德且專業的方式進行運營和交流,并在社區的參與下,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②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的陳列展覽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有效載體。為了生動呈現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歷史,更好發揮資政育人的作用,延安革命紀念館基本陳列第十次改造(以下簡稱“陳改”)的方案編撰組先后召開陳列方案研討會20余次,多方匯集修改意見,確保展覽的史實準確、觀點正確。
在陳列內容上,堅持守正創新,一是將陳列主題調整為“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陳列”。原陳列主題“延安革命史”容易讓觀眾誤以為是在講延安地方史,且時間概念較為寬泛。而我們要集中展示的是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歷史和延安十三年產生的偉大領導核心、形成的偉大指導思想、鍛造的偉大延安精神。二是在編年體的基礎上新增《實施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和《延安精神 永放光芒》兩個專題,第一次對延安時期黨的思想作風建設史做了全面呈現,第一次從延安精神的本源入手,挖掘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態,突顯延安精神的內涵和特質,突出延安精神的傳承和弘揚。三是把關于延安精神和關于黨的建設等等18段重要論述全面融入到展陳內容。
在文字圖片的使用上,推敲每一個細節、每一張圖片,每一個措辭,使之更加精準反映歷史。例如,有一張長期被認為是張思德從燒炭的窯洞里爬出來的照片,一度在各類展覽中廣泛使用。但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那位戴著帽子從炭窯中爬出來的戰士有可能不是張思德。本著有疑必解的態度,經過大量查閱資料、多方走訪考證,反復斟酌,最終決定將這張照片的說明改為“張思德所在部隊戰士在燒炭”。
二、堅持博物館語言,力求形神兼備,講好紅色故事
革命類陳展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革命;二是陳展,即在堅持革命特性的同時,遵循陳展規律,也就是形象性和實感性。本次陳改堅持用博物館語言打動觀眾,實現陳展的社教功能。
(一)整合展陳內容,創新序列化設計
為更好演繹主題,堅持從發揮陳展特性出發,創新展陳序列化設計理念,以重復、疊加、陣列等方式,在人物序列中強調紀念性,通過周密論證和精細設計各類人物的位置、尺寸、表現形式,讓觀眾通過參觀,記住人民領袖,了解人民將領,看到人民群眾的偉力。
在事件序列中強調關聯性。通過對時間、文字的系統展示,對事件過程、意義、精神內涵進行個性化表達,形成完整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意義的宏大敘事。
在文物序列中強調歷史性。以文學藝術空間為例,我們以文學藝術著作及樂器文物為核心組團,人物群像圍繞四周,通過聲音(黃河大合唱)輔助塑造,讓文物與事件有機結合,再現那個文藝薈萃、群星璀璨的“熱鬧”年代。
在精神啟示序列中強調邏輯性。一是對延安精神的七個原生形態進行具象化展示;二是圍繞事件設置儀式化精神冥想序列,如將觀眾置身儀式空間中以七大會議影像為精神啟示序列,引發觀眾對七大會議精神的認知。
(二)創新陳展理念,圍繞事件組團設計
本次陳改創新運用中心組團設計,在每一單元展區打造一個或多個由核心文物和重點內容組成的中心組團,作為凝聚整個展區的精神空間。如在第一部分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通過一份報紙牽動行軍方向,采用里程碑造型構件,結合地面勾勒長征地圖,與紅軍勝利歡呼雕塑,組成中心組團,生動呈現中共中央歷經艱險落腳陜北的歷史情境,引發觀眾關于中央紅軍為什么來到陜北的思考。
(三)結合陳列內容,創新色彩體系
本次陳改十分重視展陳色彩和質感的創新,一是打破一般紀念館千遍一律的灰色、大紅色的色彩體系,選擇土地黃、革命紅相結合后的橙紅、橙黃作為主色調,隨著展覽內容的深入進行漸變處理,彰顯樸實、厚重、熱烈、昂揚的環境氛圍。二是結合陜北地形地貌、人文精神,選用帶肌理質感的材料來營造整個空間墻面,局部輔以陜北特色的土質、山地塑形,并在部分場景中運用土質肌理進行雕塑化創作,彰顯陜北獨特氣質與內涵,使展覽細節質感細膩、貼合主題。
三、堅持緊接地氣,力求喜聞樂見,服務大眾
在革命類陳展的藝術表現力上除了理清內容線索,簡化塊面,還從下幾方面進行創新。
(一)流線科學化
基于觀眾參觀習慣、觀眾體驗感和舒適感的考量,對場館空間布局進行了創新調整。一是從人體工程學角度出發,安排觀眾從左側進入展廳的參觀流線改為從右側進入,順時針參觀;二是參考美國的古根海姆博物館等國際先進博物館的流線設計理念,將之前先參觀一樓再參觀二樓的設計改為先上后下,讓觀眾在一進館后就上樓參觀,參觀完2/3后下樓繼續參觀,讓觀眾在參觀中不知不覺中跨越樓層,忘記疲勞;三是通過分區調整和大空間設計,簡化觀眾流線。
(二)空間通透化
延安革命紀念館每年常規接待觀眾量達300萬以上,2019年達到400萬,平均每天10000+。為盡可能消除因空間擁擠不堪、觀眾擁塞通道造成的隱患,增加觀眾參觀的舒適度、安全度,本次陳改打破展廳原有建筑格局,大膽利用建筑跨度,打開分隔墻,變原來雙回路空間為單回路空間,將“雙欄排版”改為“通欄排版”。并在部分導向處設置展品、綠植或者藝術隔檔形成隔離帶,使空間的整體感、通透感大為增強。
(三)布局大氣化
中共中央在延安地十三年歷史內容豐富,頭緒紛繁,簡單按編年方式呈現,容易眉目不清。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次陳改在原展覽編年體加專題設計的基礎上,大膽突破,把其中七根承重柱設計成七根“精神柱”,作為七個部分的主展標,構成展廳空間的中心視點和每個部分開頭的引導點;把其余的承重柱設計成大組團設計的中心展項。
(四)展示場景化
本次陳改在設計中使用裸眼3D等科技手段營造場景化的沉浸式體驗,讓觀眾走進歷史,共設置藝術品場景、裝置29項。以位于“紅色電波傳敵后”展項為例,巧用建筑局限,將正中間的承重柱設計為一個顯示中共中央在洛川會議后制定的戰略策略的“電波放射柱”,變視覺障礙為看點,形成一個全立體浸入式場景展示空間。讓人有如身臨其境,沉浸在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全民族抗戰的氛圍中。
(五)手段多樣化
一是巧用鏡面反射原理,打造陜甘寧邊區“文藝薈萃”“群星璀璨”“人才輩出”的文藝展項;二是科技展項就近延伸、互相映照;三是合理借助物理模塊設計理念,設計了“投豆選舉”互動展項來反映樸素而莊嚴的投豆選舉場景。觀眾可以自己作為當時的選民參加投豆,感受陜甘寧邊區的民主氛圍。
(六)研學自助化
為了深入推動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走深走實,本次改陳中專門設置了近30處的紅色研學裝置,觀眾可以通過觸摸屏、機械及電子裝置以及其它自助和互動手段,欣賞聆聽紅故事、歌曲,了解文物史料背后的歷史,實現自助、自主研學的目標。
(七)藝術創作亮點紛呈
在革命類陳展設計中,厚重、精湛的藝術品,是陳展總體氛圍營造的有力輔助展品,也是主題演繹的高光亮點。本次陳改在館藏文物中精選了黃乃源、蔡亮、羅工柳、古元、張映雪等人的藝術精品近30幅,邀請全國著名的藝術家參與創作,收藏展出了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生《延安窯洞對》青銅雕塑、沈陽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教授的群雕《旗幟》等重要雕塑藝術品,生動呈現了延安十三年史中重要的歷史瞬間,讓觀眾在美育環境中陶冶情操、塑造心靈。
此外,在陳改中還創新使用了半景畫,注重發揮這種形式的感性優勢,與大場景、大空間的通透化設計相結合,加入投影、多媒體動態展示手段,打造了《轉戰陜北途中》《邊區人民的巨大貢獻》等8個情境交融的沉浸式體驗場景,讓觀眾如入其境,深受感染。
四、堅持文物唱主角,充分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源,讓文物說話
在革命類陳展中,由于強調主題、強調敘事,常常忽視了文物說史功能,造成觀眾只見故事不見文物。本次陳改中,充分利用館藏優勢,大力挖掘文物故事讓文物回歸事件,回歸歷史,實現以物講史、以物記史的陳展目標。
一是注重文物的珍貴化陳列。將文物放在凸顯的位置上,打造立體敘事空間。對于歷史文獻類文物,我們都采用封閉、襯托和烘托等手段,制作高品級的專柜、柜內鏡框、使用LED冷光源燈,既確保安全,又增加珍貴感,從而使文物居于凸顯地位。
二是注重還原文物的歷史生態。將文物與場景的結合,文物當年是怎樣被使用的,怎樣發生作用的,就給它營造一個當年的生存環境、使用環境,讓觀眾看到這件文物在當年邊區的生活、工作、戰斗中的實際狀態與面貌,從而更加真切地感受當年的氛圍,達到身臨其境的沉浸式參觀效果。
三是注重講好文物故事。本次陳改從館藏文物中選取了100件珍貴文物,通過講解員講故事、研究員說文物、館長講黨史等方式拍攝制作成文物故事,以不同人的不同視角把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歷史內涵傳達給給觀眾,讓文物在歷史圖片、科技手段的烘托和演繹下,真正“活”起來。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提升改造后的《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陳列》是對革命類陳展新方向的一次有益探索和有效實踐。展覽全面系統展示了黨中央老一輩革命家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在延安領導全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光輝歷史,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廣泛認可。2022年10月27日上午,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不到一周,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延安革命紀念館參觀基本陳列《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陳列》。參觀結束后,黨中央在我館序廳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文博工作者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弘揚延安精神,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發揚斗爭精神,講好黨的故事,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我們將把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殷殷囑托轉化為工作動力,立足工作崗位,不斷探索革命類陳展新方向、新路徑、新方法,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目標而團結奮斗。
注釋:
①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 賡續紅色血脈 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J].求是,2021(19).
②北京時間2022年8月24日國際博物館協會正式公布的博物館的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