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畫是我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意蘊。從題材方面和藝術創作方面都呈現出對自然以及社會等方面的體會和認知。根據其繪畫的技巧來進行分類可以將其劃分為工筆畫、寫意畫、重彩畫、水墨畫、白描畫、敦煌壁畫等等。寫意畫屬于國畫的一種表現手法,講究筆墨韻味,比較偏向于以神寫意,以此來實現作者情感的抒發,屬于一種形簡而意豐的表現形式,在創作中融詩、書、印為一體。
【關鍵詞】中國畫;寫意;花鳥畫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0—184—03
引言
我國繪畫藝術經歷了千年,在歷史不斷前進和積淀下,繪畫藝術的體系也變得逐漸豐富和完善,國畫的繪制過程中也出現了多種繪畫的技法,比較熟悉的有工筆和寫意,工筆主要以白描和重彩為主,寫意主要分為大寫意和小寫意,本文主要對中國畫中的“寫意性”進行重點探究和分析。
一、寫意畫
寫意畫,屬于中國畫的一種技法,在繪畫的過程中用筆不講究工細,偏向于對物象“精神”的表現和作者自身情感的表達。在藝術形式的呈現方面,將詩歌、書法、印章等藝術融于一體,“畫不足而題足之,畫無聲而詩聲之,互相為用”可以說是對寫意畫進行了充分表達,在寫意畫的基本特點方面也得到了發揮[1]。在寫意畫創作的過程中比較偏向于墨的應用及書法用筆,作者的個性可以通過畫面來進行全面展示和發揮。
大寫意的技法主要是以草書作為用筆方式,體現了我國獨特的造型觀和境界觀。在大寫意畫中可以實現自我藝術的高度呈現,還可以實現藝術的高度忘我,以水墨淋漓的方式來實現作者主觀感情的表述,是對宋元文人的繪畫傳統進行了繼承。如南宋畫家梁楷的大寫意作品《潑墨仙人圖》,屬于現今留存最早的潑墨寫意人物畫。此畫作利用粗闊的筆勢、濃淡的水墨、簡練豪放的減筆畫風來對其一個豪放不羈的仙人進行了描繪,該畫作利用極其簡略的構圖方式,借助于粗筆蘸墨法進行全圖橫掃,部分的衣著占據了全圖的絕大部分內容,利用了大概的輪廓展示出了極強的質感,此種方式最大限度的展示出作者一揮而就、狂放灑脫的“寫意性”(如圖1)。再如當代畫家齊白石的作品《蝦》,利用活蝦透明的、具有彈性的軀干,來對其靈活的精神狀態進行了充分展示,將蝦在水中蓄勢待發的動態做出了靈動的描繪,使人體會到栩栩如生,情趣盎然的感覺,利用淡墨之色對蝦本身的晶瑩剔透的感覺進行極致發揮。筆筆相連勾勒出蝦身由粗漸細的節奏,簡單的幾筆淡墨,表達出了蝦的各種動作,比如直腰游蕩、躬身向前、彎腰爬行。最后利用上下兩點濃墨來寫出眼睛,頭部中間一點焦墨破出蝦頭的神采,完美的呈現出蝦的質感和動感。書法用筆,筆筆寫出,每一根蝦須都很自然,圓潤而不失力度的筆墨對蝦的活力進行了充分表達,給人以活靈活現的感覺。
二、工筆畫中的寫意性
首先,意在筆先,花鳥創作的過程中,“意”屬于一個初期階段的概念,作者需要對整體的畫面布局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此來對所要表達的意境進行構思。我們可以將其簡單的理解為立意,也就是說國畫進行創作的時候需要確保從頭到尾主題部分的一致性,以使得觀賞者在觀賞畫作的時候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和精神。此外,作為繪畫者而言,開始進行畫作創作之前需要進行繪畫對象的仔細全面觀察,掌握繪畫對象的特點。比如在對鳥類進行描述的時候需要對鳥類的動態特點進行全面掌握了解,使其畫作充滿靈性。如果需要對花進行主題創作,就需要借助于點的應用方式來進行點和線的連接組合,確保畫面自身的元素更加豐富多彩。
例如清代畫家樊圻的傳世名作《牡丹圖》,這幅作品中間放置一塊奇石,在高低兩叢嬌艷盛開的牡丹花當中,一叢在巖石之上怒放,一叢在巖石之下。對于牡丹花的描繪主要是以淡墨的方式來進行勾暈,再加上淡彩對畫面進行了渲染,全面的呈現出牡丹花的妖嬈之美,將牡丹花的韻味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現。葉片的描繪方面也具有活潑靈動的效果,在設色方面達到了濃艷鮮活、疏密有致的狀態。并以淡墨暈染的方式將奇石秀逸、堅實的感覺很好的呈現出來,整體的畫面布置采取曲線變化進行表達。工筆當中帶有寫意性可以把畫面生動富有靈性的感覺進行凸顯,通過此畫可以充分的展示出畫家長期且細微的生活洞察力,在花鳥的表達方面突出其鮮明的個性,相比較之前的花鳥畫在生命力的彰顯方面更加明確[2]。
其次,在物我合一方面,以傳統工筆的方式進行花鳥創作的過程一般都以鳥和花卉來作為主要的創作對象,創作的過程中需要進行思想意識和物象情感的統一尋求,作者可以利用自身對于事物產生的理解來激發思維和情感,達到兩者相互交融的目的。作為花鳥畫而言,藝術作品不僅僅屬于一個單純的物象,最重要的是具備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花鳥畫中的“意”
中國畫當中,寫意花鳥屬于重要的繪畫種類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在繪畫的技法方面也趨于成熟階段,比較多樣化。寫意花鳥的創作需要對生活當中的素材進行不斷的搜集和提煉,利用自己熟練的繪畫技法來進行胸有成竹的創作。優秀傳統文化當中,審美的趣味相對比較規范,因此價值取向方面屬于“托物言志”,極大的促進了中國花鳥畫創作的全面發展和提升。
花鳥畫作為中國傳統的三大畫科之一,具有深層的文化內涵,屬于一個畫家參與悟的主要載體。畫家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將大自然的感悟轉化為了意象的心靈世界,借助于花鳥的方式將其轉化為感性的直覺形態。花鳥畫可以把畫家內心的精神世界進行充分展示,將其內心世界和大自然進行完美的結合,屬于一種心神相互交融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呈現出超越現實且貼近現實的目標和作用。基于此,在進行花鳥畫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在繪畫對象現實特點的基礎上實現客觀的把握、分析、了解,將自己的繪畫技巧和客觀特點進行相互融合,實現主觀客觀的融合創作。在現實當中,需要深入細致的進行觀察和熟悉,以此來對花和鳥的自然生態、生活規律以及它與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進行了解和掌握,將自然界當中動植物的生長形態以及生長過程進行充分研究,對其本質特點來做出全面細致的了解,進行素材的積累之后就可以靈活應用自己的技法進行處理或者肌理方面的處理[3]。
寫意花鳥區別于傳統的工筆花鳥畫作,工筆花鳥畫作品主要以嚴謹、工整、細膩的表達方式來完成,寫意花鳥的作品主要體現在灑脫、靈動、筆墨洗練方面,基于此,我們需要對其技法進行全面提升,花鳥畫作品是否感人,需要對多個方面的元素進行考慮,其中包含了構圖、用筆、用墨及用色,做到四個因素的兼顧,才能創作出氣韻生動的好作品。
四、構圖分析
首先,在“一角占邊”的構圖呈現方式當中,需要做到主體形象較少的狀態,畫面部分需要達到簡潔,其畫作的留白面積部分相對較大,一般而言,都會借助于“計白當黑”的手法來完成,利用此種方式可以實現畫面當中的邊角相互呼應的狀態,對角線部分需要保持平衡感,確保可以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此種構圖的方式在進行景物提煉的時候,需要做到求精求少,也就是借助于很少的景物對意境起到一個襯托的作用,避免利用景物來進行直接的創作,是一種很好表達“意”的形式。
其次,對于“S”形構圖而言,利用此種形式進行構圖的時候,有曲折延伸感。比如用于枯木或者枝干部分的創作,利用s形的方式使得整體呈現出扭曲狀態,從下方逐漸的向上進行延伸,體現出蒼老挺拔的感覺,之后用墨筆畫鳥立于枝梢上,回首遠望,意境油然而生。此種描繪方式將其對象的神態和作者的情趣進行了充分融合,表達出作者超凡絕俗的清高思想。
最后,在“C”形構圖方式當中,可以體現出挺拔而含蓄的狀態,比如近代龔桂英的《枇杷樹》就是采用“C”形構圖來營造出一個中心向周圍的狀態,枇杷樹和地上小雞的分布都是以中心來逐漸的往外分散,使得畫面在整體方面展現出靈活透氣性。此種構圖方式在進行表達的過程中屬于簡單的分散和多種構圖原理進行相結合的方式,比如“穿插”“虛實”“聚散”“透視”“布白”等,以此來達到完美的統一體現。此外,對于畫面內容部分的題款、用印,以及裝裱形式等都需要做到和寫意花鳥畫的構圖方式相關聯,才能更好的呈現出作者營造的意境。
五、“寫意性”對創作的影響
寫意畫在用筆的技法當中有勾、擦、點、染、皴等方式,在表現方面,可以分為點染法、勾染法、皴擦法、點皴法等,在國畫的繪制過程中,具有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不同的用筆技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們可以借助于粗細不等以及急緩有致的用筆方式來進行物象質感和動感的充分體現[4]。
針對寫意花鳥用墨問題而言,有五墨六彩之說,其五墨主要為焦、濃、重、淡、清,其中墨色中不含有水分的為焦墨,稱之為渴筆、竭墨、枯筆,繪畫的時候對于具備濃重干澀感覺的事物可以進行繪制。六彩屬于黑、白、干、濕、濃、淡,是唐岱在《繪事發微》作品中提出的觀點。在用墨方面,可以分為破墨、積墨、潑墨、干墨、濕墨、宿墨、漬墨、烘墨等。對于用色,在寫意花鳥畫的色彩應用過程中,需要對其色彩保持高度重視,寫意花鳥畫中對于色彩的應用相比較于其他中國畫而言,使用的形式和部分更加豐富,在美學的角度當中進行觀察的話,可以更加夸張精煉的進行自然界物象的表達。寫意花鳥畫不會受到光線的限制和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對固有色的觀念進行抽象處理,從而進行物象的全面反映,因此,具有強烈的色彩主觀意識,色彩的感受一般都屬于主觀能動性和自我審美意識的全面反映。
在進行中國畫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做到筆墨之間的相互應用,實現良好的融合,不可產生脫節的現象,才能實現“筆墨相生”。對于運筆需要對整體畫面所展示的韻味進行體現,借助于不同的用墨和用筆方法,來使得畫面中不同墨氣和墨色有更精彩的呈現,那么,骨法用筆尤為重要,若落筆輕浮,則很容易產生用墨無法的現象。如果用墨太枯,則缺乏氣韻,如果太過漲墨,則畫面的韻味和精神體現方面會受到影響。關于筆墨問題,需要從用墨的高度來進行衡量,做到潤含雷雨、干裂厲風、渴而不枯、潤而不弱的狀態。進行寫意花鳥畫的創作,不僅需要具有良好的筆墨駕馭能力,還要把“寫意性”貫穿始終,才能展現出作品筆精墨妙的韻味,使得觀者可以從畫作當中感受到作者的精神內涵。
六、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國畫藝術創作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非常重視作品中對“意”的表達,作者可以借助多種技法來進行創作,在充分表達思想情感的同時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因此,需要對中國畫中的“寫意性”進行不斷探究,以實現中國畫的繁榮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冰.蘇軾的士人畫觀與寫意觀[J].大眾文藝,2022(3).
[2]盧攀攀.中國當代藝術的寫意觀[J].中國民族博覽, 2017(8).
[3]李玉龍.淺析中西方繪畫中的“寫意”觀[J].大眾文藝,2012(21).
[4]茍彬.山水畫寫意性的哲學意蘊探賾[J].大舞臺,2012(8).
作者簡介:徐立新(1971—),男,河南焦作人,本科,河南省書畫院,二級美術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