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 謝雪泉 李海鵬
【摘 要】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為基礎,賦予新文科專業建設的目標,為新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建設提供理論基礎和參考依據。適應技術和社會的發展,發現專業存在問題,提出新的建設思路,更新教學內容,推動教學模式改革,突破現有文科培養的專業限制,打通跨專業的壁壘,本文運用新理念對人才培養和教學方式進行全方位探索,深化改革,優化教學思路,把新時代視覺傳達設計的人才培養提升新高度。
【關鍵詞】新文科;多元化建設;專業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0—209—03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目的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技術,實現文科教育真改、實改、新改、深改的目的。推動多學科交叉與融合,從需求導向出發、帶動新文科的整體建設質量的提高。因為需求導向的改變,視覺傳達專業也在不斷的拓寬自己的邊際,在新媒體、新技術等新興技術的支撐下,專業也逐步形成了更新更全面的視覺傳達。
結合企業需求與國內外高校視傳專業辦學特點現狀,我校確定了以應用型和實踐型為主的視覺傳達人才培養模式,以核心型和輔助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借鑒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和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不斷調整專業課程設置,以滿足市場和企業用人需求。在課程體系構建上,依據市場需求為導向,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構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塊化課程結構。 核心課程分為三部分:大基礎課(所有專業的貫通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傳統課程和新媒體技術影響的課程)。課程的設置除了扎實學生的基礎,同時兼具現代新媒體的技術手段,強調藝術與技術交叉融合,覆蓋更廣闊的知識領域,適應與產業端接口。學生同時具備獨立創新創業的能力,視傳專業的特性決定了單槍匹馬亦或者團隊合作都可以。高校的視覺傳達培養目標與高職大專有很大的差異,學生畢業后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應對不同的時代需求。
一、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陳舊,與當前社會人才需求存在較大差異
就目前培養模式而言,因為現有的培養體系是基于早起平面設計專業體系搭建而成,基礎課程在教學模式上創新不夠。新媒體藝術課程雖然逐步增加,但隨著現在技術手段的進步,課時較少,教學質量不高。并且開設這類課程時沒有充分考慮到與其他課程的接軌,很多教案的制定并不系統,計劃也不清晰。在實際課題中,學生提供的仍然是創意與前期表現效果,對于設計如何落地,以及需要的材料、工藝、技術手段甚至新媒體的運用方法了解甚少。課程體系限制了學生能力的提升和培養,也很難滿足產業對新型人才需求。
(二)師資隊伍專業知識單一,跨專業的師資力量缺乏配合
目前,我校視傳傳達設計專業的教學工作主要由本校專職教師擔任,也是因為專業教師人數較少的限制,不同課程在授課過程中相互獨立,極少吸納其他相關專業教師參與。新文科背景下的視傳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創新意識及工作經驗等均具有較高要求。教師除了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以外,還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實操能力,對新技術感知和掌握能力,新教學手段的快速反應和實踐能力等,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三)單一的專業培養模式,缺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
視覺傳達目前的教學方式,仍然是課堂講授為主,學生方案匯報為輔的課堂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將教師的理論內容全部拋售出去,學生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相關專業信息,而缺點是學生是被動去學,按照特定的流程和方法,特定的命題與邏輯,推進自己的設計。那么,學生的專業知識邊際會被教師特別限定,這種限定是否合理有待商榷;再者說,在相對短的教學周內,完成一個跨邊界的課題,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探索專業以外的知識領域,這就造成了他們學習跨專業的主動性降低。
(四)教學評價機制不健全
教學評價工作具有重要的復雜性和動態意義。教學評價工作的開展往往容易受到其他工作的干擾,不能細致、按時、有序的進行。我校目前有組織專家教學評價、學生評教、教師評教等多種評價方式,但是教學評價標準缺乏彈性、發展性指標。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開放的系統,不能用一成不變的考核評價指標對人才培養成效進行考核。
二、主要解決思路
(一)新文科促進視覺傳達專業注重審美特性發揮
“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期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普及藝術教育教學質量,切實推進專業藝術教育和專業師范教育改革發展,形成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高效的高校美育工作新格局,要進一步提高普及藝術教育教學質量。”①在這里“審美”貫穿了始終,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科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審美意識的提高與學習。創造力分為兩種:其一是發現與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發明與制作新事物的實踐能力;其二是不斷實現和更新著的生命活力,是健康個體生命的基本特質與能力。基礎教育對人的創造力培養,應該被特別重視。美育作為創造教育具有獨特的作用,而視覺傳達設計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無論課程內容還是本身對審美的依賴程度都遠高于其他專業,因而,需要審美的提高與培養。
(二)搭建跨專業跨學科的教學體系
隨著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不斷擴展,新手段新工藝新技術新媒體的出現,需要跨專業的知識體系去支撐專業的延伸和拓展,對于學生來說,用戶研究在傳統設計培養體系內,也是特別缺乏的。
(三)從人才需求的市場設置課程
大學生就業是一個專業辦得好與壞的重要指標,所以我們把市場的要求和用人單位的要求梳理一下,從學生畢業后能從事的工作做起,真正做到“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我們通過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對學生畢業后的四個工作方向進行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總結。一是可以去廣告設計公司、傳統平面設計公司、品牌策劃公司等,還有一些學生進入互聯網公司;二是可以從事美術編輯、報刊出版,甚至自媒體運營的相關企業的設計部門等;三是學生進入影視制作公司、視頻拍攝的電視臺和傳媒公司;第四,可以從事美術教學等工作,在有關高等學校、中小學或教育機構工作。
(四)形成良性的創新創業氛圍依托校內外創新設計平臺
設計類專業的優勢在于校內外有著豐富的實驗平臺和實踐基地,學生可以在這些平臺和基地中不斷打磨錘煉,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而創新創業教育則要充分利用好校內外平臺和資源,敢于打破傳統教學的桎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講授為主的課堂模式,學生被動接受課程內容,逐漸建立多層次、立體化、開放式教學體系,讓學生在多個設計平臺和實踐基地中通過切身體驗不斷強化設計思維,拓展專業知識面,鍛煉實踐動手能力,提高設計類專業學生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三、專業建設具體舉措
(一)進行課程體系優化
在課程體系建設中要完善課程機制建設,將設計專業創新平臺融入教學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應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特點,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除了完善原有培養方案中的缺失課程外,還應完善順應時代的新興課程,將體驗式教學融入課程體系中,有針對性地塑造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設計人才,將體驗式教學融入到課程體系中,通過對設計類大學生縱向能力的內涵式開發,讓創新能力融入到未來的就業創業中,針對學生最關心、最迫切解決的問題,因材施教,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得到提高,為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學科交叉融合,課程內容充實
新文科建設倡導以“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創新”為抓手,推動多學科多專業之間深度融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的發展需要文科與工科的交叉融合,離不開藝術與技術的充分融合,將信息技術、設計創意、應用實踐三者有效融合到創新創業課程中,既實現理論、技術與實踐的互動,又為培養設計類創客提供了有效途徑,在教學方法上要打破傳統、單一、平面的教學模式,要讓學生接觸學科發展前沿,了解就業創業前景和行業發展現狀,在教學方式上要有針對性,在課程考核上把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實踐能力作為重要標準,注重將創新創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同時建設優質課程、精品課程、網絡課程,逐漸將每一門課程做成金課。把課程的質量與課程形式提升一個新高度。
(三)創新教育方法
新文科背景下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建設,需要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將新技術新理念新思維融入到專業建設中。課堂教學中引入企業項目,用項目帶動教學,調動學生積極性,匯報方案是學生面對企業項目負責人,而不是只給代課教師。同時,進一步拓展實習基地建設的新模式,增進校企深度合作,打通學校、企業、社會之間的壁壘,引進一流的社會企業資源與項目,真正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在堅持校企共贏原則基礎之上,著重開展對學生的專業技能的綜合培養、科研活動、師資交流以及學生就業等多種渠道的深度合作。不僅如此,還可以利用自媒體以及網絡平臺,持續把一些優質設計作品推廣出去,深入研究下去,借助企業端,借助網絡,調動學生積極性。
(四)確立“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教學格局
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還沒有建立健全,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仍占主導地位,使得設計類學生在課程設置上缺乏實踐和競爭,創新教育成果不突出,傳統的理論教學方式禁錮了學生的思想,忽視了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塑造和培養,因此,設計類學生在教學中缺乏實踐,缺乏競爭,創新教育成果不突出。
“賽教合一”的教學方式,可以鼓勵學生把創新與學科競賽融為一體,提高主動參與融合的意識和能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把學生的個性充分展示出來,做到學以致用,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如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大賽等一系列賽事。通過比賽讓學生廣泛參與其中,讓學生的溝通表達、邏輯思維、團隊協作、創新創意能力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五)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整合
大力推進教學資源庫建設,形成共享型教學資源庫,更好的滿足設計專業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資源庫的建設主要為學生提供最新最前沿的設計資訊、比賽信息、作品征集信息等,同時教師將多媒體課件、教學用軟件以及教學資源與本專業學生共享,搭建自己學校的優質學習平臺,便于不同專業教師之間相互學習與交流,便于不同專業學生之間跨專業學習與思考。
(六)過程導向的工作室模式
工作室制度模式應具有靈活性、開放性及創造性的特征,工作室專門負責人為任課教師。工作室結合實際課題,加強設計理論知識的落地實施,大力推進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社團的建設,重點培養工作室骨干成員,以項目帶教學,在設計實踐中培養和選拔未來設計行業的精英。讓學生在工作室中,拓展外延知識結構,探索課堂外的專業領域,從而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實現產教融合,實現新文科背景下視傳專業的交叉融合。
(七)成果轉化機制建設
有的老師有豐富的創新創業經驗,有項目、有平臺、有資金支持,但大學里大部分老師普遍比較頭疼的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同學一起做研究。在創新創業課程中需要不斷完善成果轉化機制,將手中的資源和學生資源結合在一起,指導學生快速上手并且在創新創業相關賽事中取得好成績。這種成果轉化機制是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肯定,也是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讓學生能夠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獲得能力上的提升。優秀的學生作品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媒體等手段加以宣傳推廣,將概念落地,創業轉化成產品。
在新文科建設的大背景下,視覺傳達既要保持傳統專業的特點,又要走出一條創新之路,文工交叉的新興教學領域研究的延續,多層次、多方位教學平臺的搭建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設計從誕生之初就是服務于大眾,為人民設計,它的基因決定了我們培養人才的目標以創新實踐為主。為培養新文科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人才,瞄準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目標,通過一流專業建設,進一步優化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學科結構,提升堅實的專業核心競爭力,提供更加豐富前瞻的教育教學資源,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教育教學水平。
注釋:
①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期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 OL].[2019—03—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 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參考文獻:
[1]孫艷麗,李珍,王策,等.新文科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河北美術學院為例[J].西部皮革,2022(1).
[2]張萌.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社會服務的基本路徑[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3]黃啟兵,田曉明.“新文科”的來源、特性及建設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
[4]姜宗強.對話意識:新文科背景下哲學學科發展的新思路[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
[5]王建,李曉萍.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探索與實踐:以江蘇科技大學為例[J].物流技術,2021(6).
作者簡介:趙芳(1981—),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產品創新、文創產品設計;謝雪泉(1983—),女,漢族,浙江溫州人,碩士,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