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潮海萬科小學 喬守珍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性課程,更是小學教學工作的重點,能夠培養學生的思辨創新能力以及理性思維。所以在小學階段科學合理地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基于核心素養背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傳統的數學教學活動進行優化調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活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新思維,助力其自主解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往往會將教學工作的重點放在考試中,關注如何才能讓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影響學生日后的發展。而小學生具有奇思妙想的能力,思維天馬行空,所以他們的創新思維更容易被激發出來。同時,小學階段是最基礎的教育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教師的教學水平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所以,為了改變這種狀態,教師需要及時地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國家新課程改革要求為依據,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從自身做起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小學數學教師還需要積極吸取他人優秀的教學經驗,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夯實基礎。
1.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應該重點關注學生的實踐生活,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能夠指導實踐。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設置生活化情境,通過這種方式發現學生的興趣所在,將學生潛在的發散思維激發出來,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為學生設置一些生活化的探究任務,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使其能夠明確數學知識的真正含義。
例如,在“三角形穩定性”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物品,動手制作具有穩定性的器物,分析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為什么要設計為三角形。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三角形的功能,能夠切實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2.教師轉變教學角色,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對于學生來說,小學是他們接受義務教育的初始階段,同時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萌芽時期。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淡化自身角色,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創新能力。首先,教師需科學地導入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通過設置數學問題的方式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在“圖形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探究的方式明確課程含義,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圖形性質。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輔以針對性指導,讓學生感悟到實踐的真理。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對于小學生而言,自主探究能夠培養他們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和獲得成就感,進而提高學習興趣。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提升學生的整體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
首先,在課堂教學時,教師需弱化自身的作用,避免學生產生處處依賴教師的心理。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擺脫過去灌輸式教學法的束縛,要有針對性地教學,爭取讓學生在自己的點撥下思考找到答案,即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其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分組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能力。當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找到正確答案之后,自身的主體意識也能得到增強,可以更好地培養自身的創新性思維。
再次,教師的教學活動需要與社會問題相互聯系。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數學知識與社會問題的相互聯系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的核心內容。因此,教師需要找準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間的聯系,并且在講解以及提問的環節中聯系實際生活。
最后,在教學設計和備案時,教師需提高教學案例的趣味性和生動性,以此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創造性地尋找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
4.創建和諧寬松的課堂環境。
數學課程屬于自然學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各種理論性較強而且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這時的課堂氛圍有可能變得緊張,不利于學生的思考,導致學生難以發現自身的問題。并且,在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往往將自己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注重自己在課堂當中的權威,不允許學生提出與自己意見相悖的問題,從而導致課堂紀律比較呆板,忽視對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需要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始終堅持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的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擺脫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由,讓學生充分地發散自己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以創新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
5.強化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動手能力與大腦思維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而且其對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往往會將教學工作的重點放在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方面,忽視對于動手能力的培養,即當前階段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當中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踐的情況。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手腦結合作為教學工作的重點,讓學生在積極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創新想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親自動手實踐的機會,從而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新方法以及新知識。
例如,在“幾何圖形”相關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動手擺放模具,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仔細地觀察圖形的特征,最終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教師也可以從情感角度方面出發,帶領學生認識圖形抽象畫,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學生日后的學習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6.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每一位學生由于生長的環境以及個性特征不同,所以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呈現出一定的個體差異,在創新思維發展方面的差異也比較明顯。針對現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學生的創新能力比較強而且思維活躍。為了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層次以及不同能力的學生,分層次對他們開展教學指導,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簡單的統計”教學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通過優劣互補的方式將學生分為多個不同的小組,為每一個小組的學生發放一枚骰子和一張統計表。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骰子不同面的特征,然后通過投骰子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學習興趣。其次,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小組中的學生有的負責擲骰子,有的負責觀察,有的負責報數和記錄。這種動手游戲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自己喜愛的情境中學習如何整理數據,如何分析數據得到最終解題思路和答案。最后,教師需引導學生學習不同類型統計圖的相關知識,如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等。通過這種方式,各個小組之間能夠實現良性競爭,小組成員互幫互助,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7.增加開放性題目,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需要明確開放性題目的重要性,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奠定基礎。根據實踐的情況來看,開放性的題目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能夠更好地活躍課堂氛圍。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上進心比較強,所以教師可以通過鼓勵的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鼓勵中激活學生創新思維。教師需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設計更多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和探究的方式尋找解題的策略,從而開發更深層次的數學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勇敢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大膽質疑,主動探究相應的解決策略,增強創新意識,為自己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8.提升學生數學應用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實際問題、情境模擬等方式,讓學生將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以下是一個小學數學應用案例:
題目:有30 個蘋果和20 個橘子,將它們分成若干組,每組中蘋果和橘子的個數相等,問最多能分成幾組?每組各有多少個蘋果和橘子?
思考過程:這道題目需要運用最大公約數和分數的知識。
具體步驟如下:
1.設最終每組都有x 個蘋果和x 個橘子,則總共有2x 個水果。
2.由于每組都有x 個蘋果和x 個橘子,因此可以得到以下兩個方程式:x ≤30 且x ≤20,即每組的數量不能大于30 個蘋果或20 個橘子。
3.計算出30 和20 的最大公約數,得到10。
4.將30 和20 分別除以10,得到3 和2。
5.最多能分成10 組,每組有3 個蘋果和2 個橘子。
這道題目涉及最大公約數和分數的知識,通過這道題目的思維訓練,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1.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培養小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第一步是培養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家長應該傾聽孩子的興趣和困惑所在,并給予積極的回應和鼓勵,通過鼓勵和肯定的方式提高孩子對數學的自信心和興趣,促進他們更加主動地學習數學。
數學內容可以通過游戲和趣味活動來呈現,使學生可以在玩耍中學習。家長可以選擇一些有趣的數學游戲或者制作一些數學相關的拼圖、迷宮或者益智玩具,引導學生在游戲中體驗數學的樂趣,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例如,家長可以在購物時鼓勵孩子計算折扣、找零;在做家務時,讓孩子參與計算時間、配方比例等;在旅行時,讓孩子計算里程、速度等。通過實際應用,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實際用途,并提高他們對數學的興趣。
2.發展學生數學思維。
培養小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關鍵在于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一系列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鼓勵他們思考和解決問題,如選擇數學拼圖、數獨、數學游戲等,提高孩子的思考意愿和探索欲望。家長還可以提供數學探究的素材和資源,如數學實驗、模型、圖片等,引導孩子進行探究,鼓勵他們提出問題、觀察現象、做實驗、尋找規律,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分析力和判斷力。
啟發式教學法是一種通過引導的方式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選擇合適的啟發性問題,引導孩子進行討論、思考和嘗試,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此外,家長也可以定期給孩子布置一些思維訓練的任務,如解決數學難題、分析數學現象、設計數學實驗等,通過思維訓練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3.培養學生數學創新能力。
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需要家長提供全面的學習資源,鼓勵創新,提供實踐機會,培養合作與溝通能力,并贊賞孩子的努力和成果。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給予耐心和支持,引導孩子在數學學習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家長可以通過購買數學相關的書籍、雜志、游戲和拼圖等教具,為孩子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同時,家長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等渠道獲取各種數學學習資料,讓孩子接觸到不同的數學領域知識,時刻關注孩子的數學學習情況,并給予積極的贊賞和鼓勵。無論成果是大是小,都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激活孩子對數學的創新思維。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背景下創新能力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認識到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制定各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深入到教學情境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為日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