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中學 張繼琳
初中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較大,很多抽象的、概念性知識理解難度較高,且部分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較低,難以掌握數學知識的內在邏輯,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差,久而久之則會產生畏難情緒。教師應當對學生產生畏難的原因進行分析,根據具體原因提出合適的解決方法,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壓力,靈活設計課堂活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引領學生逐漸理解數學知識,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學習數學知識。本文對初中數學學習中畏難情緒的應對策略進行研究,目的是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根據引起學生畏難的原因制定更高效的數學教學策略,以此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讓學生更輕松自如地學習數學知識。
根據現階段初中數學課程教學中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學習成效來看,部分學生會產生學習畏難情緒,其呈現特點如下。
第一,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負面情緒較多。根據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出,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基礎能力、思維水平、數學判斷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其中思維水平較低的學生學習壓力更大,更容易產生畏難情緒,表現出焦慮、自卑、逃避等行為,這種情緒與行為均會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從學生的學習表現來看,基礎好的學生能夠更快速理解教師講解的數學知識點,可以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與交流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反之,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在知識理解速度、理解程度方面均有所不足,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陷入循環中,從而降低學習效率。
第二,學生表現出較大的情緒波動。根據有關研究顯示,相較于沒有產生畏難情緒的學生,產生畏難情緒的學生其本身的情緒波動較大。究其根本,是由于這些學生從內心深處想迫切完成學習任務,達到自己的學習預期,卻有心無力。由于學生自身基礎水平、思維發展水平及外部因素的干擾,學生長期處于“求而不得”的狀態中,認為自己持續付出努力仍然難以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甚至和其他學生之間的數學成績差距日益增加,隨之產生情緒波動,進而引發畏難情緒。
第三,畏難情緒的產生具備一定性別特征。根據有關研究表明,男生在面對學習困難時產生的情緒波動要大于女生。這是由于青春期階段男生女生處于身心發育時期,此時男生會出現情緒波動較大的情況,遭遇外界壓力之后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反饋。這種情況反射在數學學習中,則會產生明顯的數學學習畏難情緒,并且感受到更多的壓力,陷入“壓力→畏難→成績降低→壓力”循環。
根據學生畏難情緒的產生情況及產生過程可以看出,產生原因主要為如下三點。
第一,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自學能力較弱,對教師的依賴性強。相較于小學數學,初中數學學習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的要求更高,要求學生應當積極主動探索數學知識,主動思考數學問題,并且形成自己的思路。但是很多學生在初中階段仍然延續小學階段的學習思維與學習狀態,盡管接觸到不同的數學知識,但在課堂學習中仍然依賴于教師講解,認為自己只要接收教師所講即可,自身未發散思維自主思考、分析、研究等,具體可以體現為:①教師講解某個知識點,講解一句話就理解一句話,缺乏自己的思考;②教師提出問題之后,難以主動分析獲得問題解答思路,而是等待其他同學提出思路之后附和;③對于已經學習的數學知識,主要背誦數學概念與公式,難以靈活運用,對于新題型更是難以分析出考核點,不能夠利用已學知識進行自主探索。
學生一味地按照教師的講解學習知識,淺顯理解課程知識內容,缺乏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意識,從而影響學習效果,不利于培養數學思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從根本上來講,畏難情緒是由于學生本身沒有把握住學習主動權,一開始就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上,長此以往,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日益增強,一旦獨自面對數學問題,則難以發散思維,進而產生畏難情緒。
第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解讀程度不足,知識遷移運用能力較弱。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是學生產生畏難情緒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數學課堂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知識,教師往往會詳細講解每個知識點,多角度講解數學概念、數學定理,并且引入大量的案例證明數學公式。教師會根據數學知識設計問題,以問題為引,促使學生進行自主思考,進而理解數學知識、豐富數學知識儲備、培養數學思維。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不是每名學生都可以全程跟隨教師的思路,部分學生出現“溜號”現象,沒有深入思考數學知識,對概念與知識的理解不足,甚至出現理解偏差。這導致該部分學生在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頻繁出錯,學習自信心逐漸降低,加劇該部分學生的畏難情緒。
第三,學生自己有“小聰明”,眼高手低。根據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的表現來看,產生畏難情緒的部分學生屬于“基礎良好,思維敏捷”,這類學生本身數學基礎水平較高,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發展狀態良好,但是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經常自視甚高,出現“簡單的題不屑于研究,難題不會研究”的情況。該部分學生往往會挑選難度較高的題目研究,但是其本身能力與思維不足以支撐其研究難題。在該種情況下,學生會出現打退堂鼓的情況,失去學習自信心,產生畏難情緒。
分析學生畏難情緒的表現及其產生原因可以看出,學生產生畏難學習的本質在于對數學知識掌握不牢固、數學思維較弱、缺乏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面對學生產生畏難情緒的情況,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一方面關注班級各水平學生的學習感受,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營造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另一方面加強對學生思考的引領,組織交流活動,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讓各種情況的學生都可以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與教師一起努力克服畏難情緒。
從目前初中學生產生畏難情緒的原因可以發現,學生雖然已經進入青春期階段,但是其心理發育水平仍然處于不成熟的階段,并且存在活潑好動、容易過于相信或者否定自己的情況。對于初中生而言,數學學習是缺乏吸引力的,相對枯燥難以理解。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具體學情,從學生角度出發,引入學生較為熟悉的,可以引起學生關注的素材,如引入學生日常生活素材,構建生活化課堂學習情境。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經歷構建生活化情境,可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關注生活素材,發現生活素材中的數學問題,并且對其產生興趣,主動交流有關內容,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索,輔助學生理解數字的內涵,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以人教版“一次函數”教學為例,函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復雜性,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情境構建法,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取函數現象,以此為新課導入資源,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產生“原來如此”的思維效果,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函數現象的研究中。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日常生活,采用“自動筆中的彈簧”素材,帶領學生一起測量彈簧的長度,并利用有趣的物理知識,組織學生利用彈簧掛起牛奶、橡皮等物品,讓學生觀察彈簧變化、物品的重量變化等,以此構建生活化情境。學生沉浸于這樣的情境中,對彈簧的變化產生強烈好奇,并且發現不同重量物體掛上之后,彈簧的長度發生了改變,由此推導出彈簧長度與重量之間的關系,得到一次函數變量關系的概念。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以生活中常見的彈簧作為素材,以學生掌握的物理知識為基礎,構建了生活化情境,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改善學生對一次函數這種復雜抽象知識的學習畏難情緒,進一步提高了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縱觀初中人教版教材可以看出,初中數學知識是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數、圖形、函數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這些知識的數學思想意識相統一。為了改善學生學習數學的畏難情緒,教師可以從數學整體角度出發,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傳授以數學整體為基礎的數學思想,引導學生利用數學思想解決問題,讓學生掌握自主思考、分析復雜題目的方法,為學生提高數學學習的“底氣”,從而改善學生的畏難情緒。
依然以人教版“一次函數”教學為例,教師已經帶領學生學習了本節課的理論知識,但是更多學生在實際應用中仍然存在問題,難以利用本節課知識解決函數問題。此時,教師可以傳授給學生數形結合思想,將函數、數量關系從一個整體角度呈現出來,讓學生直觀看到函數規律、圖形變化、數量關系的一致性,促使學生掌握其中內在關聯。根據“彈簧”這個案例,教師可以將學生測量的彈簧數據制作成統計表,并且生成相應的一次函數圖像,將統計表中的部分數值“扣除”,讓學生根據函數圖像、函數知識計算被“扣除”的數值。面對這樣復雜的函數題目,學生可以使用數形結合思想,利用已有信息分析其中數形關系,梳理題目的數量關系邏輯,形成清晰的解題思路。因此,教師在日常課程教學時應當傳遞給學生相應的數學思想,使其具備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此外,分類討論思想是初中數學學習中的另一思想,有助于學生全面觀察事物,形成清晰有序的問題解決思路,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按照上述“一次函數”課堂教學活動,教師依舊可以給學生呈現“彈簧”案例,此時設計內容:分別使用不同材質的彈簧進行實驗,獲取樹脂彈簧、銅材料彈簧、不銹鋼彈簧的實驗數據,其余操作過程與探索思路不變,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情況思考每個材質彈簧最后數據變化的規律,獲取不同的一次函數圖像與數據組。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意識到數學研究的正確性取決于其分類的準確,理解數學問題的分類現象,從而培養分類意識。
情境創設法是初中數學課程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的方法。根據學生學習畏難情緒產生原因來看,若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則有機會引領學生發散思維,帶領學生沉浸于數學思考中,讓學生獲取良好的數學學習體驗,從而改善學生的畏難情緒。教師應當認同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將學生看作課堂學習的探索者,而不是一味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思考?;诖?,教師可加強情境創設,以情境為載體,以問題或者任務為驅動,將剩余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發揮,嘗試獨立思考。
仍以上述人教版“一次函數”教學為例,在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學生已經陸續認識到一次函數的內在規律,并且可以發現生活中很多真實存在的、符合一次函數規律的現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創設情境,將十月份即將秋游的事情作為情境素材,要求學生了解兩家旅行社井岡山文化旅游的報價費用,一家是每人200 元,15 人以上給予優惠,返還500 元現金;另一家是所有人打9 折。教師提出任務:假設我們班級有學生x 人,兩家旅行社的費用分別為Y1、Y2,請大家思考與交流,選擇哪家旅行社花費的費用最少,為什么。提出任務之后,教師不再給予學生更多指導,而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表達自己的看法,并且利用一次函數的方法對比兩家的折扣情況。
在課堂情境中引入真實材料強化情境效果,可以引領學生進入思考狀態,并且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方向與空間,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不自覺中弱化畏難情緒,進入深度探索的狀態,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之所以產生畏難情緒,原因之一是學生對數學知識一知半解,并且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引起。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當想方設法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逐漸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在“一次函數”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在教師所構建的情境中思考問題,但是部分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難以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任務探究。此時,教師應當采取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要求學生在小組中表達自己的疑問,或者根據自己的想法給組內同伴解決疑問。集思廣益,學生在交流中逐漸深入探索,對一次函數的理論知識、知識運用方法產生更深刻的理解,還可以在交流學習中獲取樂趣。因此,教師可以將小組交流運用到各個環節中,既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數學問題層面,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進一步解決畏難情緒引起的學習問題。
綜上所述,畏難情緒是學生學習中較常出現的問題,如何解決畏難情緒是教育工作者致力探索的方向。教師應當關注學生學習狀態與感受,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使用生活化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合作交流法等不同策略,改善畏難情緒引起的數學學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