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實驗中學 鄭月桃
優秀的教育應當在實踐過程中彰顯時代特色,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立德樹人”理念深入人心,在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充分體現。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學科對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學活動中融入革命傳統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與不可忽視的效果。黨的革命傳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優秀教育資源。因此,作為高中政治教師,我們應當樹立創新意識,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把握好高中階段學生思想發展的“拔節孕穗期”,通過革命傳統教育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將紅色基因傳承好,讓學生在革命傳統教育與高中政治教學的融合下,養成堅定正確的信仰、塑造高尚的靈魂,真正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具體表現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多針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而學生則在課后做出大量重復性與機械性的聯系,以促進對知識要點的深入透徹理解。然而,這種教學策略只起到了應試的功效,卻無法體現出政治學科的育人功能,與當前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也無法對學生的思想觀念起到積極的引導與促進作用。基于此,創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在高中政治學科的發展過程中迫在眉睫。將革命傳統教育貫徹落實在高中政治的教學活動中,優化教學方式,讓理論學習與實踐事例相結合,既促進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又能夠讓學生將革命傳統教育根植于心,在思想認識層面實現教化作用,進一步打造“四有”新人。
隨著“五育融合”理念在教學活動中的發揚與落實,教育教學者越來越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成才先成人,立人先樹德,德育作為“五育”之首,對學生的思想發展及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思想政治課程是德育培養的優秀土壤,將思想政治課程與革命傳統教育相融合,能夠為教育教學活動提供重要載體,為學生樹立全新的科學榜樣。高中階段,是學生思維形成與三觀建立的關鍵期,教師應當抓住這一“黃金期”,運用好黨的革命傳統中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彰顯其思想光彩,幫助學生形成深刻的思想認識與正確的三觀,充分體現思想政治課程的育人價值與成果。
革命傳統教育之中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文化內容,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發揮著文化傳承功能。在黨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自己獨有且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也是鼓舞青少年發奮圖強、為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的精神驅動力。將革命傳統教育與課堂相結合,能夠引導學生通過高中政治課堂,進一步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感受革命傳統文化,進行繼承與弘揚。
在教學實踐中,想要推進革命傳統教育與高中政治教學相結合,就應當注重教育的形式多樣化,著力于講好黨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在政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課程內容,結合知識要點,深入挖掘并且運用好百年黨史,讓革命傳統故事推進教學成果的落實與提升,讓思想政治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對革命傳統故事形成更為深刻的內涵,讓革命傳統故事融合高中政治教學成為學生最生動的教科書。
以部編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教學活動為例,在這部分內容中,我們學到了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與中國工人革命運動相結合,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并取得勝利等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傳授相關的革命傳統教育知識,通過教學資源的輔助與引導,講好革命故事。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新青年》以及《中國青年》等圖像和文字資料,并且在教學活動中就上海中共一大會議、淮海戰役等歷史事件進行詳細講解,并且挑選出其中的突出事件與英雄人物,通過多媒體設備,引導學生對過去的歷史事件形成深刻且具體的認識,推動教學成果的顯著提升。
教師只有在政治教學的活動中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結合感人肺腑的黨史故事,才能夠幫助青少年了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程,樹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思想認識,將政治學科的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啟迪思想、震懾心靈,推動教學成果的顯著發展。
情感培育是革命傳統教育與高中政治相融合的重要保障,關鍵在于教師如何更好地將愛國愛黨的情感根植于學生心中,讓學生打破傳統思想觀念中政治學科枯燥無趣的現狀,真正理解政治學科理論知識背后的思想內涵與情感價值,把革命傳統教育中的知識情感化、情感知識化,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接受、領悟先輩們的情感和觀念。為實現這一教學成果,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予以輔助,也可以通過豐富教學成果的方式,推動幫助學生挖掘教學內容背后的情感內涵。
以部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與法治”第一課《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為例。在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學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歷史的必然。為深化學生的情感與理解,推動傳統革命教育與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完美融合,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設備拉近學生與重大歷史事件及重要歷史人物之間的距離。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選擇真實的革命故事進行話劇創作,通過演繹著名的歷史事件與英雄,從一個人、一件事領略傳統革命教育的內在精神,自覺主動地知史愛黨,并以此為驅動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實現偉大飛躍的歷程,深化理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進一步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自覺與行動自覺,在情感的驅動下將思想政治課程的理論教學作為個人前進的方向與精神指引。
革命傳統教育融入高中政治課堂教學,體現出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又能夠科學合理地帶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為推動這一融合教育在實踐過程中取得最大化的效率與成果,教師應當以此為基礎與目標,對當前的教學環節進行適當優化與靈活設計,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策略,不斷革新課堂,增加思想政治課程的親和力及思想性,營造良好的革命傳統教育氛圍,突出體現立德樹人的根本功效。
1.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而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學生的思想固化、教學過程機械化,不利于效率與成果的提升,更無法促進傳統革命教育與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的深度融合。為保障二者的融合效果在教學實踐中能夠得到深刻且具體的體現,教師應當以保障學生的主體性為重要條件優化教學過程,引入具有創新性與科學性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在實踐活動中,運用信息技術或創設教學情境等方式,提高教學內容的生動性與感染力,發揮環境創設的熏陶作用。不僅如此,教師也可以就政治教學內容結合傳統革命教育因素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討論、分析,增強革命傳統教育的思想落實。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優化學習過程,讓提問成為學生學習與思考的起點,為教學成果的落實提供可攀登的支架。
以部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 中第九課第一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提到井岡山紅色精神時,就可以提問學生關于井岡山的記憶與認識,從而引導學生投入到紅色文化的教學氛圍中,將政治教學內容與革命傳統教育因素相結合,推動學習成果的顯著提升,并以此作為自己不斷向前的勇氣與堅定信心。
2.教學評價:強調多元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綜合性反饋,又是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與進度的重要依據。然而,在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評價中,部分教師只重視學習成果,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與體驗,致使教學評價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片面性。不僅如此,還有部分教師將關注點一味地放在對學生知識背記能力的考核上,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淪為“死記硬背”。在革命傳統教育與高中政治課堂的融合過程中,教師應當對教學評價進行優化與完善,為使教學成果真正深入人心,應當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個人認識與理解的考核。例如,當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當堂課的所學內容及自己的思想感受進行表達,教師也可以以此作為課堂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教師不要給學生制造過多的限制,而是認真聆聽,對學生理解片面或錯誤的地方進行及時糾正,對學生理解深入的地方進行夸獎與稱贊,推動學生進一步領會和深化革命傳統教育的優秀內涵。
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融入了教育行業,在各個學科的教學活動中都發揮著積極的意義與重要影響。在革命傳統教育與高中思想政治的融合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充分發揮全媒體優勢,突出體現課堂教學的發展與優勢。
首先,教師可以基于網絡平臺,打造出革命傳統教育的學習平臺,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有網絡平臺作為依托。不僅如此,教師也應當積極搭建新媒體學習平臺,構建出關于革命知識的公眾號、視頻號,將各種專家學者的公開課上傳于此,推動學生思想感悟的顯著發展。
其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豐富教學內容、檢驗教學成果。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選擇出適當的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并上傳網絡平臺,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并且關注學生的視頻查看,讓學生通過網絡微課進行課前預習、落實課后復習,輔助學生的思想滲透,提高教學效率與成果的雙重提高。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定期設置學習問答,以此為路徑輔助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
革命傳統教育具有獨特的思想文化內涵,推動革命傳統教育融入高中政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革命文化背后的育人功能,根據具體的教學設計舉辦多元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應用所學知識,在實踐過程中深化理念認識,實現學生的個人成長。

首先,高中思想政治課堂可以定期開展課前演講,讓學生按照學號順序講好黨史故事,將革命傳統教育因素與高中政治課程充分結合,實現協同發展。其次,學校可以定期組織“革命文化活動”,例如在全校范圍內以“革命故事”為主題進行征文比賽,開展以紀念革命英雄為主題的黑板報評比、制作革命故事微視頻、編寫并演繹革命故事話劇,還可以開展革命知識競賽,讓學生在多樣化與趣味性的活動中建立正確的思想認識。最后,學校也應當充分開發校內校外的教育資源,發展實踐活動,讓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推動教學成果的深入發展。例如,學校可以充分挖掘當地的地域資源,引導學生參觀革命遺址、遺跡,看望革命老兵,聽革命老兵講故事。讓教學內容真正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學成果。
傳統革命神圣光榮,作為新時代的繼承者應當在高中政治教學當中積極為學生推廣革命傳統文化,從而讓學生在內心堅定信念,勇往直前,愿意在后續的學習過程當中,努力將傳統革命的精神貫徹到日常的學習當中規范自身,讓學生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新時代優秀青年。例如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重點來試著融入傳統革命的優秀品質,比如在生活當中盡量節約,不浪費;嚴格管理課堂秩序,保障課堂的順利開展。這些都可以繼承并發揚傳統革命勤儉節約,嚴格律己的精神品質。讓更多的學生意識到傳統革命與高中政治的關聯,并進一步投入進去,真正意義上提升自身的學習狀態。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革命傳統對學生的德育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作為高中教師,我們應當促進革命傳統教育與政治教學的融合發展,深刻認識這一融合教育的積極影響,樹立創新意識,通過注重傳統教育、尋找情感共鳴、優化教學環節以及開展多元活動的科學路徑,促進教學效率與成果的雙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