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昌財實驗小學 李藝雙
培養審美能力日漸成為推動小學美術國畫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強調教育教學需著眼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開展高水平、現代化教學,能凸顯美術課程育人價值,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國畫是中國傳統繪畫形式的統稱,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于絹或紙上的畫。審美能力指感受、鑒賞、評價和創造美的能力,也被稱為藝術鑒賞力。缺失審美,何談生活?在審美能力培養受到廣泛重視的新時期,教師有必要對小學生的審美心理機制進行研究,以便更好開展審美能力培養工作,促進小學生的藝術素養發展,為今后的美術知識學習與研究夯實基礎,助力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本文對小學生的審美心理機制進行研究,分析在小學美術國畫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意義,從興趣培養、因材施教、問題設計、情境創設四個角度入手,提出有關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旨在為教師提供多個教學設計思路,以提升學生的國畫審美能力。
小學生受到年齡和身心素質發展不平衡的影響,欣賞美術作品時時常會出現心動、欣喜、悲傷之感。相較于成人而言,小學生的審美心理機制尚未成熟,在鑒賞優秀美術作品時難以形成對應的情感,而是依靠對美術作品顏色、布局、主觀印象,進行淺層感受和理解。因此,小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往往從感受和理解開始,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多在對客觀事物的初始認知中形成,如鮮艷顏色使人精神一振、昏暗色調令人感到壓抑、凌亂線條為主的作品理解難度較高等。
面對富有吸引力的美術作品,小學生在腦海中會形成一種美的形象,隨之而來的便是經過聯想和想象得到的意象。因此,小學生的審美心理機制是通過聯想和想象形成的,是在對美術作品有所感受、理解基礎上產生的,能對學生的理解和感受產生反作用。小學生能通過再造想象、聯想形象,將自己的審美感悟進行升華,由此形成全新的審美心理機制,對審美能力以及思想價值觀念產生影響。
國畫飽含中國人民智慧,彰顯文明古國氣韻,是五千年文明的縮影,蘊藏古人對世界的認知。國畫教學有益于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能激發學生的國畫學習興趣。小學美術教師積極利用美術活動呈現國畫,能引發學生關于繪畫形式以及文化意蘊的思考。教師可順勢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的繪畫背景以及人文特點,使其了解不同的國畫繪畫方式、風格,產生通過鑒賞了解文化意蘊的興趣。在鑒賞教學時,教師需提醒學生關注繪畫風格,順應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果。
在國畫創作教學中培養審美能力,有利于推進小學國畫教學改革,符合課程改革發展潮流趨勢。傳統國畫教學以知識傳授和技巧傳遞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國畫的鑒賞。小學美術教師應順應新課程改革潮流,將審美能力培養作為教學工作研究的一個重點,在美術教學中有意指導學生觀察教材呈現的知名畫作,結合教學主題搜索有關國畫,讓學生一覽名家風采,感受國畫繪畫的磅礴大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還可以推進國畫教學改革。
小學生的審美心理機制是感受、理解、聯想、想象。教師可通過研究學情以及分析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的方式獲得教學設計靈感,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國畫,指導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根據自己的鑒賞感受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正確審美觀念,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美術學習經驗相對匱乏。在鑒賞教學時,教師需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情感以及想要表達的思想,指引學生從正確的渠道出發,獲得美的感受,在鑒賞中樹立正確審美觀念。
教師是國畫審美的引導者,對于學生的素質均衡發展能產生直接影響。在講解新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不同的國畫創作視頻,提煉創作技巧知識,有意指導學生從多角度進行審美,不僅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共情力,還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均衡發展。小學美術教師需強化美術學習與創作習慣的培養,按照小學生的審美心理機制指導其觀察國畫、思考鑒賞問題、探究國畫內涵,激發學生對國畫這一新事物的認識,使學生形成正確審美價值觀,在心中埋下國畫創作種子,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能在日后的學習中感受、發現、創造美,實現均衡發展目標。
審美是用眼、用心完成的活動。觀察是鑒賞美術作品的第一步,也是教師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一個切入點,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興趣至關重要。興趣,無疑是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教師需明確興趣因素在審美能力培養中的作用,指導學生細心觀察,從顏色、內容、布局、思想等方面入手,讓學生結合自己對不同文化知識的認識,有針對性地觀察,降低美術作品鑒賞難度,提高學生的美術審美興趣。
國畫蘊藏古人無窮智慧,鑒賞國畫能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但關鍵在于找到科學方法。教師需在觀察中提醒學生留意細節,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逐漸產生美術審美興趣。教師應關注小學生在其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特點,呈現與課題相關的國畫作品,鼓勵學生自行觀察,激發學生國畫學習興趣,拓寬審美能力的培養載體。
以湘美版五年級美術上冊教材《水墨畫風景》一課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鑒賞現代國畫《山水(現代黃賓虹)》《秋牧(現代陳子莊)》,介紹水墨畫這種具備中國傳統繪畫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讓學生理解國畫的概念。其次,教師出示作品《秋塘(現代張朋)》《雨中漓江(1972 李可染)》《瀟湘奇觀圖(宋代米友仁)》以供學生鑒賞,要求學生細心觀察畫家用水墨表現畫意的手段,并結合自己對水墨顏色變化的認識,分析墨色變化所引起的效果。教師還要在學生觀察后,鼓勵學生自行研墨,用水調出不同濃度的墨色,自行在毛氈或宣紙上作自己喜歡的水墨風景畫,鼓勵彼此分享水墨畫,推動學生之間的創作交流,讓學生鑒賞水墨畫中濃淡干濕的墨色變化,體會美術審美、創作的趣味。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覺得滿意的水墨風景畫貼在藝術角,評出“最佳畫作”,分析其中的中國畫藝術表達風格,讓學生產生審美興趣,在興趣的驅動下了解國畫傳統文化。
審美能力不盡相同,造成能力強弱的原因之一是是否掌握正確的審美方法。當掌握正確的審美方法后,則可以根據國畫特點闡述自己關于不同美術意象的認識,進而升華自己對國畫的看法,實現審美能力提升目標。因材施教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教法,是順應學生認知發展規律開展教學的表現。
在國畫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需堅持因材施教原則,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習自信心,避免學生因自己與他人想法不同而產生“隨波逐流”的現象,培養學生獨特的審美思維,提升學生感知、鑒賞國畫的能力。教師應著眼于教材知識分布情況,提煉鑒賞技巧,根據學生對不同國畫的看法,使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如展示國畫細節、總結作者意圖、分析創作手法等,幫助學生掌握審美方法,推進美術鑒賞教學改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以湘美版美術五年級上冊教材《水墨動物》一課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出示《池趣(1980 吳作人)》《天倫之樂(1992 李燕)》《紅樹雙猿(1929 王夢白)》,根據學生對用色、意象的鑒賞結果,明確當前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情況。其次,教師選擇學生能接受的方式呈現國畫細節圖片,引導學生從細節入手,分析動物神態,感受畫家作品的筆墨趣味,體會他們畫猿猴的筆墨方法以及勾線、賦色、濃淡、干濕處理,幫助學生掌握審美的側重點,推進小學國畫教學改革。再次,教師還可向學生出示《壯心(1995 湯文選)》《寶貝睡了媽媽忙(1980崔子范)》兩幅國畫,讓學生從毛筆、墨、顏料的選擇三個角度進行審美。同樣,在審美活動結束,教師可鼓勵學生自行在宣紙上作動物畫,思考運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特點,表達畫面和諧的方法。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畫進行點評,提煉其中的筆法,順應不同學習能力層次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對其提出科學的建議,讓各個水平的學生都能掌握審美方法,學習創作動物畫。
在審美能力培養中適當應用問題教學法,能啟發學生關于國畫特點以及美術學習的思考,能夠啟迪學生的美術審美思維,提升學生的藝術思維品質。問題能使小學生自覺觀察、感受、贊賞、創作美,通過解決不同的問題走進美術國畫世界。教師可以根據國畫的鑒賞切入點巧妙設計美術問題,將重點難點知識融入問題解決活動,科學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國畫,建構美術知識體系,啟迪學生的美術審美思維,讓學生通過分析、解決美術學習問題,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念。國畫審美能引起學生精神震撼和美的感受,促進審美心理機制不斷完善。由此可見,教師重視問題設計,既可以維持學生的鑒賞熱情,還可以充實美術審美活動,有效啟迪學生的美術審美思維。
以湘美版美術五年級下冊教材《巨匠童心》一課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設計有關國畫特點的問題:“花鳥魚蟲畫主要用色有哪些?”啟迪學生回憶自己的學習、鑒賞經歷,讓學生能產生求知欲望。其次,教師向學生提供《牽牛花蜻蜓(1951 齊白石)》《芋魁青蛙(1945 齊白石)》《秋瓜秋蟲(1956 齊白石)》等花鳥魚蟲國畫作品,指導學生分析畫中的布局結構及基本皴法,講解有關花鳥魚蟲國畫創作中勾、皴、染、點等藝術創作風格,啟迪學生在鑒賞中思考問題,即畫家寄托了什么樣的人格精神。最后,教師提煉花鳥魚蟲畫中的不同顏色,結合學生對人格精神的回答,指導學生分析用水墨和線條的形式表現植物、動物的意趣和美感,繼續提問:“你印象中的動植物和國畫中的動植物有區別嗎?”由此推進學生的審美鑒賞活動進程,讓學生在體會花鳥魚蟲國畫傳神與魅力特點的同時,形成良好的美術審美思維,提升審美能力。
良好的情境能使審美能力培養活動事半功倍,即運用信息化手段展現優美國畫,使學生置于特定情境中,驅動學生自主進行觀察和分析,由此推動課堂審美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多媒體教學是美術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有利于改變傳統的審美教學模式,旨在營造有利于學生審美的寬松環境,使其在寬松環境中放松身心,主動了解美術知識,憑借自己的審美經驗以及生活經驗,分析國畫中的不同意象,真正提升審美素養。教師應秉持全新的教育理念,善用信息技術手段呈現學生感興趣的國畫,緊扣教學主題設置審美實踐活動,創設高質量教學情境,營造寬松的審美活動氛圍,將學生置于國畫內容對應的場景之中,促進學生通過審美實現全面均衡發展的目標。
以湘美版美術五年級下冊教材《水墨詩心》一課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利用互聯網搜索有關“詩畫”詞條,向學生展現鄉村風格的詩畫圖片,創設真實家園情境,為審美作鋪墊。其次,教師出示《秋風吹下紅雨來(1985 李可染)》《蛙聲十里出山泉(1951 齊白石)》讓學生鑒賞不同畫家的作品,分析詩配畫的特點。此時,教師需引導學生思考:“在中國畫中,詩與畫之間有什么關系?”利用問題創設情境,驅動學生思考國畫中的詩畫布局問題,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審美情趣。再次,教師繼續展現《梅花月影圖(1903 吳昌碩)》《春水歸舟(1979 張大千)》等彩墨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放大或縮小畫中的古詩,在直觀情境中向學生滲透“用墨彩結合方法進行創作”的理念,讓學生明白用彩墨表現家鄉美景,使詩句與畫面相匹配,提高國畫的藝術性。最后,教師鼓勵學生自由創作,將自己對古詩、鄉村生活的熱愛融入畫中,在分享時對其他人的彩墨畫進行審美,創設實踐情境,引發學生的審美激情,使其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在寬松的環境中體驗國畫審美的樂趣。
總而言之,小學生正處于審美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此時在美術教學中落實審美能力培養工作,有益于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以國畫教學為基礎開展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推進小學國畫教學改革,還可以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念,促進學生全面均衡發展。教師需遵循因材施教原則開展國畫鑒賞教學,巧妙設問,創設審美情境,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國畫,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啟迪學生的美術審美思維,使其掌握藝術鑒賞方法,提升其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