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龍 YANG Qing-long
(國能寶清煤電化有限公司朝陽露天煤礦,雙鴨山 155600)
注漿堵水是將水泥漿或化學漿通過管道壓入井下巖層空隙、裂隙或巷道中,使其擴散、凝固和硬化,從而使巖層具有較高的強度、密實性和不透水性,達到封堵截斷補給水源和加固地層的作用,是礦井防治水害的重要手段之一[1-3]。目前,注漿堵水已廣泛用于礦井井筒注漿、封堵突水點、井巷堵水過含水層或導水斷層、帷幕注漿堵水截流。注漿堵水是礦井水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減輕礦井排水負擔,節省排水用電,降低噸煤成本,提高工效和質量,加固井巷薄弱地段,減少突水機率,延長礦井服務年限的明顯優點。
準東二礦副井井筒為豎井,地面坐標為:X=4962531.140,Y=466290.236,H=+595.000m,該井筒凈直徑為9.5m,井深545m,井壁采用砼支護,砼等級C40。其巖性主要為粉砂巖、細砂巖、泥巖。根據滲、淋水情況及井壁結構、井筒圍巖巖性資料分析,井筒出水水源主要是圍巖裂隙水,出水通道以井壁的混凝土接縫、砌縫、空洞及膠結薄弱區為主。
通過對井筒地質情況分析,出水主要為砂巖裂隙積水,現場觀察多通過兩模結合部流出,水質具有腐蝕性,井筒內的涌水量為多點分散式涌出,且遍布井筒內部,以匯流及多點散發之勢流出,形成淋水似降雨從高空落下,使井筒內設備設施長期浸濕在淋水中,對設備侵蝕嚴重。
通過對井筒淋水情況現場踏勘,以及對井壁結構、井筒圍巖巖性、井筒竣工圖紙等資料分析,得知井筒出水水源主要是圍巖裂隙水,出水通道以井壁的混凝土接縫、砌縫、空洞及膠結薄弱區為主,對此類涌水情況,需采用壁后注漿方式對漏水通道進行封堵加固。本次堵水施工擬采用在井筒壁施工鉆孔,對壁后注水泥單液漿、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有效充填封堵加固井壁后一定范圍內的基巖裂隙,切斷井筒壁后含水層水源涌出通道。
根據井筒內設備設施分布情況,為滿足注漿作業及安全施工,需在寬罐籠頂部東、西兩側搭建臨時施工平臺,每側設五根10#槽鋼梁,在槽鋼梁上鋪設木板形成施工作業平臺。
本次注漿堵水施工,為二次注漿堵水,施工工況復雜,井筒裂隙錯綜復雜,滲水點散亂,反復補充注漿,效果非常不明顯,且砼石接觸點有破損現象,注漿時不吃漿,止水效果差,這又使得注漿時的困難增加。
本次堵水施工擬采用在井筒壁施工鉆孔,通過鉆孔進行壁后注漿的方式[4]。通過高壓注水泥單液漿、水泥-水玻璃雙液漿,不僅對井壁后一定范圍內的基巖裂隙進行有效充填加固,減少涌水水源,還能直接封堵淋水區附近井筒壁后空隙及圍巖裂隙,切斷井筒壁后含水層水源涌出通道,有效減少井筒涌水量的同時,又對井壁進行了加固,從出水水源、出水通道、加固井壁等多方面確保堵水質量。
本次治理范圍約在副井井筒190-490m 埋深段,出水點主要集中在每模砼接茬處。根據井筒巖層柱狀及現場查看出水點情況,確定具體注漿范圍為:192-338m,347-351m,376-381m,408-491m 段,根據現場施工情況可進行調整見圖1。
圖1 井筒注漿段示意圖
副井井筒井壁砼厚度在0.65m 與0.75m 之間,鉆孔破壁后初步確定注漿孔深為1m;如出現較大出水點、注漿效果檢查孔、堵漏補缺加固鉆孔等特殊情況,確定孔深為1.5-3m。
據注漿孔擴散半徑計算公式,計算得出初步預計注漿孔擴散半徑R=3.4m 時,單孔注漿量為Q*t=30L/min*60min=1.8m3。注漿孔排距4m,間距4m,井筒直徑9.5m,每排設計8個孔,上下層間鉆孔位置呈三花眼分布。
注漿擴散半徑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R 為注漿擴散半徑,m;Q 為單位時間內注漿量,30L/min;t 為注漿持續時間,取60min;h 為一次注入的巖層厚度,取0.25m;n 為巖層孔隙率,砂巖為12%-34%,取20%。
計算得出:R=3.4m。
通過注漿壓力公式計算,得出本次注漿正常壓力設計值為不得高于靜水壓力的1.5-2MPa,正常結束壓力不得高于靜水壓力2MPa,任何情況均不得高于靜水壓力2.5MPa。注漿時,若井壁、孔壁出現異常,不論壓力高低,均停止注漿,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方可恢復施工。
注漿壓力公式計算如下:
式中,P 為注漿部位井壁能承受的壓力,MPa;K 為井壁材料的允許抗壓強度,40MPa;E 為井壁厚度,0.65m,0.75m;R 為井筒凈直徑,9.5m;η 為安全系數,取2。
計算得出:當E=0.65m 時,P=2.48MPa;當E=0.75m時,P=2.8MPa。
注漿工序為:地面制漿→輸漿至施工平臺→風泵注漿→達到終壓條件停止→封孔。注漿孔終孔孔徑為φ38mm,注漿管采用φ25×3.5mm 無縫鋼管,外端以絲扣與閥門相連接,里端150-300mm 段加工成馬牙扣,注漿管外露井壁長度50mm。根據注漿深度適當調整注漿管長度,通過注漿管末端直接向導水裂隙注入漿液,注漿管管壁不做打眼處理。對于井壁內附屬物(電纜、風水管路)后的出水點堵水,鉆孔位置距離附屬物邊緣要大于0.5m,并對管線作遮擋防護。注漿材料以水泥單液漿為主,水泥-水玻璃雙液漿為輔。選用堿性水泥,水玻璃為35-45°Bé,模數2.8-3.2。注漿水泥單液漿水灰比為1:1~1:0.5 調節,雙液漿的配合比為水泥漿和水玻璃體積比1:0.8~1:1。漿液濃度可根據清水試壓情況,施工進展及涌漏水情況,以及注漿時的進漿、井壁、孔口狀況進行調整。為保證堵水質量及井壁安全,本次注漿正常壓力設計值為1.5MPa。注漿前必須對鉆孔進行洗孔,注單液漿期間如遇跑漿漏漿可改用雙液漿封堵,也可以停注放水對跑漿處進行加固,直到出水點閥門關閉井壁不跑水不漏水為止。漿液濃度可根據清水試壓情況,施工進展及涌漏水情況,以及注漿時的進漿、井壁、孔口狀況進行調整。
地面制漿、輸漿。使用一臺攪拌機制水泥漿,用BW-250 型注漿泵向井內輸送水泥漿。井筒注漿設備選用2ZBQ10/16 型氣動注漿泵一臺,存放清水、水玻璃、混漿桶各一個。注漿設備布置在罐籠內,方便準確控制注漿參數。
該工程采用井壁施工鉆孔,通過注漿管注入水泥單液漿、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方式,分四段進行堵水施工。施工采用風動鑿巖機打孔、預埋注漿管、風動注漿泵注漿的工藝進行。打孔前,首先對破損井壁進行修補,采用風鎬破壁、塑膠泥修復的工藝對薄弱井壁進行加固。
工程施工按照破壁修復、加固→打孔→注漿→封孔的施工工序進行,施工順序為:
①先采取下行方式打孔、注漿。目的是封堵明顯的出水點,封堵大部分水量。方式是自上而下,在明顯出水區域,布置鉆孔,進行注漿,直到出水區域水量基本被封堵。
②再采取上行方式,檢查復注。自下而上,對仍有明顯出水、滲水的部位、可疑部位、薄弱部位及這些部位周邊范圍布置鉆孔,打孔、注漿,目的是:1)對已確定為治理好的出水部位打孔檢驗注漿效果;2)對遺漏的尚未治理徹底的出水區進行布孔復注、加固。
提升絞車選用副井絞車提升,利用副井提升寬罐籠作業。在罐籠頂部加裝施工平臺進行施工,使操作范圍能達到井壁,為施工提供打鉆和注漿操作空間;在井筒寬罐籠內放置注漿泵等施工設備及相關材料。
施工用風管路準備:在井筒布設風管為風鉆及風動雙液注漿泵供風,風管采用1 寸高壓膠管。
輸漿、輸水管路準備:輸漿、輸水共用一趟管路,采用一趟1 寸高壓膠管。
風水管路沿井筒內閑置電纜固定架向下布設,每處電纜固定架與膠管交叉處均采用10#雙股鉛絲捆扎固定,施工區域內每20m 留設一套三通閥門接口。
根據井筒永久設施分布和罐籠情況,為了滿足注漿作業需要,需在寬罐籠東、西兩側搭建臨時施工平臺。施工平臺固定點要位于罐籠外沿以里至少200mm 處,設計要合理、安全可靠;工作平臺的框架與井壁、梁和井筒內突出物的安全間隙不得小于150mm。
每側設五根10#槽鋼梁,在槽鋼梁上鋪設木板以形成施工作業平臺,具體如下:槽鋼梁靠井壁端頭距井壁150-200mm,在端頭用16#鋼筋焊鼻用于固定φ8mm 鋼絲繩,鋼絲繩另一端上斜拉固定在罐籠主繩附件上,槽鋼的另一端500mm 部分用兩根36mm 的高強度螺栓固定在寬罐籠上,槽鋼梁安裝平整后,再在上面鋪設規格50×200×2500mm 的木板,并用扁鐵壓板固定在槽鋼梁上,方可打鉆和注漿作業。風動注漿泵及注漿材料放置于寬罐籠內。寬罐籠南北兩側如需作業,采取鋪設50×200×2500mm 木板的方式處理,封閉到井壁邊緣。
寬罐籠與平衡錘重合位置為井深257.5m 處,如需在井深250-255m 施工,則平衡錘緊鄰側井壁不進行注漿作業,其它部分井壁段施工時,施工平臺搭設東側平臺不安裝中間槽鋼梁,合理避開平衡錘空間,然后進行施工。
在寬罐籠東、西兩側搭建臨時施工平臺,施工平臺一側共安設5 根槽鋼梁,槽鋼梁尺寸為3.15m 一根、2.85m兩根、1.95m 兩根。槽鋼梁與寬罐籠搭接長度均為0.5m,則槽鋼梁超出罐籠長度分別為1.45m、1.45m、2.35m、2.35m、2.65m,則施工平臺一側整體承重能力為(1.45+1.45+2.35+2.35+2.65)m×1111kg/m=11387.75kg=11.38t,施工平臺搭設示意圖如圖2、圖3 所示。
圖2 正常注漿段施工平臺平面圖
圖3 井深250-255 m 段施工平臺平面圖
針對準東二礦副井井筒注漿工作,進行了系統的注漿工藝的設計,通過以單點出水為中心“環形施工”注漿方法,鉆孔深度為“一深一淺”交叉式施工,深孔為4m,淺孔為0.7m,將注漿管末端加工成鏤空花管,注漿時可多方位擴散漿液,對壁后與圍巖間裂隙進行全段式注漿封堵。整個施工期間實施了嚴格科學的管理,技術工藝合理先進,保證了本工程得到了良好的治理。注漿壓力根據鉆孔靜水壓力及時變化,注漿后出水量有所減少,取得了明顯效果。
井筒216-220m 段注漿時,井壁出現細微裂縫,裂縫錯綜復雜,滲水點較散亂,看不到明顯滲水但下部又出現明顯匯流。在最明顯出水3 個點周邊注漿時,出現此處止水,又從其它裂縫滲出的現象,反復補注,效果不明顯。
在井筒320m 施工段,砼塊接茬處出現破損現象,局部出現泥狀物,外露高度為300-500mm 左右,滲水沿破損處匯合后流入井壁,此處注漿時不吃漿,且止水效果不明顯。
井筒216-220m 段經礦專業人員綜合分析后,大膽提出采用以單點出水為中心“環形施工”注漿方法,鉆孔深度為“一深一淺”交叉式施工,深孔為4m,淺孔為0.7m,將注漿管末端加工成鏤空花管,注漿時可多方位擴散漿液,對壁后與圍巖間裂隙進行全段式注漿封堵。注漿壓力根據鉆孔靜水壓力及時變化,注漿后出水量有所減少,取得了明顯效果。
井筒320m 段經分析后,鉆孔施工沿破損處采用“鋸齒狀”方式布置,鉆孔深度均為4m,上下距離為2-3m 左右,橫向鉆孔距離為2m 左右,鉆孔采用斜孔施工,傾角10°左右,注漿時壓力控制在靜水壓力的基礎上增加2.5MPa范圍內。
本次注漿堵水施工,施工前井筒水量為5.2m3/h 左右,施工后副井水量為0.98m3/h,堵水效果顯著,井壁得到有效加固。目測井筒內已無淋水,井壁設備及井筒表面干燥,滿足井筒注漿止水要求,達到了注漿預期效果。為延長井筒設備服務年限,降低運行維護成本,提高井筒設備安全可靠性,以及礦井安全生產標準化驗收等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