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劍
體質弱勢大學生體力活動與膳食熱量攝入狀況的調查研究
柯小劍
(浙江工商大學 體育工作部,浙江 杭州 310018)
采用24h膳食回顧法和“Bouchard體力活動日記”調查法,對體質弱勢大學生日常體力活動和膳食熱量攝入狀況進行調查。了解體質弱勢大學生能量平衡的狀況,為指導體質弱勢大學生從能量平衡角度合理運動與均衡膳食提供科學依據。結果表明:體質弱勢大學生在均衡膳食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應加強對體質弱勢大學生營養方面知識的指導;膳食熱量攝入要與體力活動相平衡,依據體力活動狀況的變化調整膳食計劃。
體質弱勢;大學生;能量消耗;體力活動
隨著科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習慣和模式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體力活動逐漸減少,導致與能量平衡有關的健康問題呈逐年上升趨勢。大學階段處于學生生長發育的后期,是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與中學時期相比,生活和學習方式有較大的變化,飲食隨意性較大,電子產品的普及又造成體力活動相對減少。合理膳食和體力活動是影響人體能量平衡的兩個主要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使大學生中出現體重異常的比例明顯增加,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狀況。
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也表明,大量體重異常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達標,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部分學者提出了“體質弱勢群體”概念,并針對性的開展了系列研究。劉成等[1]認為體質弱勢群體是指“體型過度肥胖或瘦弱、病殘障人群以及身體素質過差者”,余玲等[2]認為“身體殘障或患有不適宜參加激烈運動疾病的學生以及參加《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在60分以下的學生均劃歸為弱體質學生群體”。在本研究中體質弱勢大學生指在身體及心理上處于弱勢,導致在運動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的學生。研究證實體質弱勢學生的體力活動水平明顯低于體質正常學生[3-4]。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發展,體質弱勢學生的規模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體質弱勢學生的普遍特征表現為體力活動不足、膳食攝入不均衡,由于身體原因這部分學生又無法正常地參加體育課程的教學及開展課外體育鍛煉,這也導致了該群體健康相關問題的產生頻率逐步提升,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關注體質弱勢學生的體力活動水平及均衡膳食已成為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關鍵環節。本研究從能量平衡的視角對體質弱勢大學生的日常膳食熱量攝入和體力活動狀況進行調查,并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旨在提升體質弱勢大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為指導體質弱勢大學生合理運動與均衡膳食提供科學依據。
以浙江工商大學體育保健課學生為研究對象(2019-2020學年),共200名學生,其中男生50名,女生150名。所有受試者均知曉本研究的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研究。采用面對面詢問法收集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86份,其中男生45份,女生141份。受試者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受試者的基本情況(±s)
1.2.1 文獻資料法
主要是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期刊數據庫等期刊數據庫文獻的檢索,收集國內外關于體質弱勢大學生體力活動及均衡膳食方面的理論資料,了解國內外對體質弱勢大學生體力活動及營養膳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現狀,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1.2.2 膳食調查
采用24h膳食回顧法[5],記錄受試者連續三天的食物攝入種類和數量,利用YL-2A營養專用電腦取三日均值計算熱能和各種營養素攝入量,評價標準為中國營養協會推薦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DRIs)[6]。
1.2.3 體力活動調查
采用“Bouchard體力活動日記”[7]調查受試者體力活動情況,維持日常的生活方式和活動量,調查以15分鐘為一個時段,每天共分為96個時段,記錄連續三天的活動,取平均值并考慮性別和體重因素分別計算其體力活動的能量消耗。
調查者在調查前統一培訓,明確調查目的。排除患有慢性胃病、活動性肺結核、急性胃潰瘍等消耗性疾病的受試者。受試者在同一指導語下完成問卷調查,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
使用SPSS18.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問卷數據錄入,并進行統計學相關計算分析,以均值±標準差表示。對研究的各類指標進行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采用非參數檢驗組間獨立樣本t檢驗,顯著性水平定為P<0.05。
均衡膳食是指膳食中所含營養素數量、種類及比例適當,并與機體的需要保持平衡的關系。人類維持生命活動,必須每天從膳食中獲取能量以滿足機體的需要,人體熱能營養素主要來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由表2可見,本研究中受試者的能量來源主要為碳水化合物,男女生分別占總能量的58.7%和56.2%,其次為脂肪和蛋白質。依據中國營養學會三大熱能營養素的推薦比例,受試者三大熱能營養素的攝入比例不盡合理,蛋白質的攝入偏高,尤其是男生蛋白質的攝入占總熱能的20%,女生也高達18.3%,且絕對值均超過RNI的要求;其他熱能營養素基本在推薦比例的范圍內。依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在校學生需重視并增加主食的攝入量,適當控制高脂高蛋白食品的攝入,既能保證滿足熱能的需求,同時又能降低蛋白質供能比例。

表2 三大熱能營養素攝入情況(±s)
合理的膳食習慣是要把一日所需要的熱能合理的分配到一日三餐中,以適應人體生理需求和工作活動的需要。由表3可見,從三餐熱能分配來看,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三餐熱能分配不合理。表現為晚餐能量攝入偏高,均達到總能量的35.8%。早餐與午餐攝入量相對偏低,尤其是男生早餐占總能量25.3%,明顯低于30%的推薦標準;女生中餐占總能量34.6%,低于40%的推薦標準。普遍存在早餐熱能不足,晚餐熱能偏高的現象,三餐熱能分配不合理的原因可能與部分學生生活習慣中不吃早餐、挑食或女生擔心影響體型而盲目節食等因素有關。

表3 三餐熱能分配情況(±s)
大學生新陳代謝旺盛,生長發育迅速,大學是大學生生理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膳食能源物質攝入的比例合理,才能有利于機體正常的新陳代謝,提高其生理機能,促進生長發育;比例不合理不僅影響生理機能的發揮,還會造成某些疾病[8]。機體的熱量主要來源于膳食,膳食攝入是否科學合理,營養素攝入是否均衡,對每個學生的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大學生普遍缺乏膳食營養知識,其飲食安排隨意性較大,膳食結構及膳食行為不當等問題突出,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現象并存。本研究中,受試者均為體質弱勢在校大學生,基本上都在學校里的食堂就餐,膳食營養是他們的主要營養來源。因此,膳食營養的提供和學生營養科學知識的水平起著主要作用。研究結果顯示,在三大熱能營養素中男女生均表現為蛋白質的攝入比例較高,從中國居民膳食蛋白質推薦攝入量來看,男生為75-80g/d,女生為65-70g/d[6],本研究中的男生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達到122.7g,明顯高于RNI的標準。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機體所有重要的組成部分及生理機能都需要有蛋白質參與,保證足夠數量和質量的蛋白質攝入是關系到身體健康的重要問題,但攝入過多的蛋白質會影響機體正常的代謝,增加肝腎負擔,對身體造成傷害[10]。
均衡膳食還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時進餐,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攝入分別占30%、40%、30%。本研究中,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均表現為晚餐能量攝入偏高,均達到總能量的35.8%,而男生早餐偏低,女生中餐偏低。這可能是由于男生作息規律中起床較晚,早餐只能在匆忙中應對,而女生可能與整體上刻意控制飲食有關,晚餐占一天中的比例最高可能與部分學生有夜宵或食用零食的習慣有關。因此,依據每日工作活動安排情況,確定體質弱勢大學生每日所需能量,進行均衡膳食和正確的膳食制度,保持能量平衡狀態,防止肥胖和消瘦,對保證身體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體力活動水平與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密切相關,而影響體質弱勢大學生參與體力活動的因素較多,既有客觀的生理因素,也有主觀因素。部分體質弱勢大學生由于疾病等原因,機體的生理機能未達到最佳狀態,導致其在體力活動中處于被動的處境。也有部分體質弱勢學生由于生理原因影響其對運動技能的掌握程度,造成心理負擔,從心理上排斥體育活動。本研究中能量消耗計算指每日能量總消耗,包含基礎代謝、食物的熱效應以及體力活動消耗等,體力活動消耗能量是指構成人體總能量消耗的重要部分,人體能量需要量的不同主要是由于體力活動的差別,也是影響人體能量消耗的最主要變量因素。由表4可見,體質弱勢大學生在每日能量消耗方面,男生基本高于女生,但與其他相關研究中的普通大學生相比能量總消耗均明顯偏低[11],表明本研究中體質弱勢大學生體力活動水平明顯低于普通大學生。在能量攝入方面,男生每日能量攝入為2505.8Kcal,為RNI的96.4%;而女生每日能量攝入為1655.8Kcal,僅為RNI的78.8%。剩余能量是指膳食營養能量攝入和體力活動能量消耗的差值[12],男生有262.6Kcal的剩余能量,而女生攝入明顯不足,剩余能量為-353.1Kcal。從單位體重比的結果來看,男生每公斤體重平均攝入39.7Kcal能量,女生僅為30.4Kcal能量,與男生相比明顯不足(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而在單位體重比能量消耗方面來看差異不明顯。其次,女生能量攝入和能量消耗的平均絕對值均明顯低于男生(P<0.01,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4 能量攝入和能量消耗情況的比較(±s)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與男生比較。
體力活動是指個體由骨骼肌收縮產生的需要身體消耗能量的身體活動,也指在人體的基礎代謝水平上,能讓身體增加能量消耗的身體活動[13],體力活動已成為提高人們體質健康水平以及預防疾病的重要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體質弱勢大學生由于身體因素,靜坐時間相對于普通大學生較長,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不高。而體質弱勢學生在大學期間的體育課也主要是通過開設體育保健班來完成課程的教學,課程教學內容設置上不同于普通大學生,主要側重于提高體質弱勢學生克服心理上及身體上參與體育活動的障礙,一般運動量偏小。根據“剩余能量論”,剩余能量過多是造成單純性肥胖的主要原因,而剩余能量是由膳食營養的能量攝入和體力活動能量消耗決定的[12]。本研究中體質弱勢女生能源物質攝入量過少,與體力活動消耗相比總能量明顯不足,可能與女生錯誤的觀念、刻意保持身材苗條有關,其能量提供不能滿足機體日常活動和生長發育的需要。本研究中男生膳食的隨意性大,在膳食能量攝入方面除能滿足機體的需要,還有一定的剩余能量,對男生而言應適當增加體力活動,以達到能量平衡。結合前述研究的結果也可以看出由于高蛋白食物的口感較好,因此在三大能源營養素方面蛋白質的攝入量均較高。大學生是腦力勞動者,尤其是體質弱勢大學生應加強身體鍛煉,結合自身的身體狀況開展適宜的體育運動,提高體力活動能量消耗,在膳食攝入方面適當增加谷類或面食類。對于女生來說,單純地刻意控制主食的攝入來保持身材苗條反而不利于身體健康,提倡膳食能量攝入與體力活動平衡,以保持科學合理的體重。
3.1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能量消耗相比,體質弱勢女生的熱能營養素絕對攝入量偏低。男女生熱能來源比例均不合理,蛋白質的攝入量偏高;其次晚餐熱能攝入量所占比例偏高。表明體質弱勢大學生在均衡膳食認識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應加強對體質弱勢大學生營養方面知識的指導,提高日常體力活動水平,同時膳食熱量攝入要與體力活動相平衡,依據體力活動狀況的變化調整膳食計劃。
3.2 體質弱勢學生往往運動能力較差,運動水平偏低,在體育課堂與課外體育競賽活動中,易被教師和同學忽視,產生運動消極情緒,不利于其建立良好的體力活動和健康行為習慣,因此,學校教育中應正確認識體質弱勢學生面臨的困境,加強對該群體進行針對性干預尤為重要。
[1]劉成,李秀華.體質弱勢群體與體育教學改革[J].體育學刊,2005,12(5):72-74.
[2]余玲,夏君玫,張偉偉.運動干預對弱體質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8):73-76.
[3]李煥玉.體育鍛煉與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情緒狀態的關系[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27(1):80-84.
[4]郭強.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151-156.
[5]葛可佑.中國營養師培訓教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6]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M].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14.
[7]韓海全,趙彥.江蘇省部分中年人營養攝入與能量消耗的相關性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16,35(1):33-34.
[8]吉喆,崔玉鵬,李林.9-11歲肥胖小學生體力活動與膳食熱量攝入的抽樣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5,34(2):197-200.
[9]程義勇.《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歷史與發展[J].營養學報,2021,43(2):105-110.
[10]董民華,沈月平,尤愛國.江蘇省吳江區某社區居民膳食和體力活動狀況調查[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4):15-16.
[11]竇麗,陳華衛,章凌凌,等.12周高強度間歇訓練對大學生健康體適能、能量消耗和心率的影響[J].中國應用心理學雜志,2020,36(1):55-59.
[12]李米環,李國強.中老年女性營養及體力活動問卷的信效度評價[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3):359-361.
[13]張青華.澳門大學生與高中生體力活動狀況的比較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44(4):98-102.
[14]許凱婕,王嘉銘,徐丁婷,等.膳食調查新方法的發展及應用現狀[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8,24(1):72-75.
[15]張帆,張世聯,王薇,等.石家莊市輕體力活動集體就餐人群能量攝入量研究[J].衛生研究,2012,41(1):124-125.
Investigation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etary Caloric Intake of Physically Disadvantaged College Students
KE Xiaojian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Zhejiang, China)
柯小劍(1970—),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運動促進健康的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