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
“不困在于早慮,不窮在于早豫”,即要想不陷入困境,就須提前謀劃;要想不至于陷入絕境,就須事先預防。這句話出自西漢劉向的《說苑·談叢》,寥寥數字道出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和事預則立的經驗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引用此句,戰略性地指出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風險空前上升,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隨時準備應對更加復雜困難的局面,把安全問題擺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要居安思危,保持憂患意識,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秋收冬藏,積谷防饑,是農耕時代中國先民總結出的樸素經驗。在生產力水平落后低下的古代中國,農業生產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更多依賴“靠天收成”。因此,諸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和諺語,如以豐補歉、積草屯糧、“晴帶雨傘,飽帶饑糧”等,都蘊含著古代勞動人民對糧食安全原始的憂患意識,演化成日用而不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并逐漸相沿成俗。中國古代的“耕三余一”就是這一意識體系化的直接反映,《禮記·王制》曰:“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痹缭谖髦埽藗兙鸵呀浾J識到糧食儲備的重要性;漢代之后,我國各個朝代又相繼實施“常平倉”“義倉”“惠民倉”“豐儲倉”等倉儲制度,以備災荒之虞。
這種憂患意識,不僅基于對自然社會的深刻洞察,更是源自古今中外“無農不穩、無糧則亂”反復上演帶來的借鑒與啟示。中國古代有“齊紈魯縞”之典,齊桓公采納管仲計策誘導魯國棄糧種桑,在關鍵時機斷糧降伏魯國,不戰而屈人之兵;也有“貴糴粟縞,以空其邦”之術,越王勾踐向吳國借糧后以熟谷還之,又趁吳國糧食絕收時攻其疲弊,一舉滅吳。冷戰時期,西方社會無不奉行“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的準則;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嚴峻復雜,糧食日益工具化、金融化、能源化、武器化,糧食安全也與各領域安全全過程聯動捆綁。俄烏沖突以來的國際地緣斗爭,使這一情況鮮活展現于國際社會。以往鑒來,無數的歷史與現實證明,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不可以掉以輕心,決不能買飯吃、討飯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如果糧食出了問題誰也救不了我們”。
糧食安全這根弦,一頭連著國家戰略,一頭連著百姓生活?,F如今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實現社會安穩、人心安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安不忘危中造就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高瞻遠矚的戰略視野謀劃糧食問題,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為新時代端牢中國飯碗指明了方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8653萬噸,比2021年增加368萬噸,增長0.5%,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中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的歷史性轉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中國成就,也是一個巨大的世界貢獻。
盡管近年來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從中長期看,我國的糧食安全并非高枕無憂。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累計進口糧食16453.9萬噸,較2020年同期增長18%,相當于我國糧食產量的24%,達到了歷史新高。這再次提醒我們,中國的糧食供給仍然處于緊平衡狀態——糧食需求剛性增長存在壓力;國內糧價上漲空間受限制,種糧效益下降;耕地減少、質量下降趨勢明顯,耕地非農化傾向嚴重;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在宏觀施政上,我們正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在中觀戰略層面,我們有“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一方面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一方面多措并舉打好種業翻身仗,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在微觀主體層面,中國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
展望未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更多、更豐富的食物支撐。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錯誤認為耕地不用18億畝那么多、只要提高科技水平就行了,決不能把工業化變成無糧化。
放眼世界,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各種“灰犀牛”“黑天鵝”頻發重發,全球糧食供應鏈風險依然存在。像中國這樣的大國,糧食安全不可能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一定要有底線思維,安不忘危,用糧食安全“壓艙石”的確定性、以“繃緊弦”的充足底氣和戰略主動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