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將幼兒園教育工作劃分為五大領域,并立足不同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規律提出不同教育建議。戶外體育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之一,也是幼兒一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戶外體育活動內容豐富且活動時間長,是強化幼兒身體素質、建立運動習慣的最佳途徑,對其動作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本文基于《指南》背景,對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有效開展進行探討,從活動時長、動作發展、年齡特點、器械選擇、安全教育五個視角出發,立足3—6歲幼兒活動特點提出幾點教育建議。
一、《指南》對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的建議
《指南》將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劃分在“健康領域”教學中,并提出:“幼兒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一般不少于2小時,其中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利用多種活動發展身體平衡和協調能力;開展豐富、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各種身體活動”等多項教育建議。總而言之,戶外體育活動應立足本班幼兒年齡特點、興趣愛好、身心發展階段,教師應創設有目的、有計劃的戶外活動內容及培養目標,合理安排活動時長,科學調整教育模式,為幼兒提供豐富且自由的活動空間,實現鍛煉身體、提升素養的目標,在《指南》精神的指引下助力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指南》背景下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開展策略
(一)合理安排活動時長,尊重幼兒成長差異
《指南》中健康領域對幼兒園戶外活動時長提出明確要求,即“活動時間不少于兩小時;氣溫過冷或過熱的季節或地區因地制宜,適當調整活動時間”。3—6歲幼兒雖然年齡差距不大,但能力、思維、經驗等具備較大的差異性。基于此,結合《指南》精神建議及幼兒年齡特點,戶外體育活動的構建應從本班幼兒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幼兒特點合理調整戶外體育運動時長,逐漸提升幼兒的運動能力,從而保證戶外體育活動的有效性。
在3—4歲小班戶外體育活動中,《指南》提出要求:能在較熱或較冷的戶外環境中活動。小班幼兒年齡小,運動經驗及活動技巧掌握較少,在體育運動中的專注力也較為短暫。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指南》精神,教師可適度調整戶外體育活動時長,根據幼兒年齡減少活動時間,將戶外體育活動劃分為多個環節,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將培養幼兒的活動興趣放在首位,隨著其能力提升逐漸延長活動時長,打造循序漸進式的教育方式,逐漸培養幼兒的運動習慣。
在4—5歲中班戶外體育活動中,《指南》提出要求:能在較熱或較冷的環境中連續活動半小時左右。中班幼兒能力經驗有所提升,環境適應能力和活動欲望也得到提升。教師可根據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及教育要求,以“單次半小時”為活動基礎目標,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情況及運動質量適當調整活動時長,一日創設兩次活動契機,從而逐步提高幼兒對戶外體育活動的適應力,達成活動教育目標。
在5—6歲大班戶外體育活動中,《指南》提出要求:能在較熱或較冷的戶外環境中連續活動半小時以上。大班幼兒已具備豐富的活動經驗,隨著年齡與經驗的增長已具備自主游戲的能力。在戶外體育活動中,教師可將單次活動時長設定為半小時至一小時內,讓幼兒自由成長、自主玩耍,滿足其對游戲及體育運動的需求,達成活動開展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活動時長的調控層面,教師應結合本地區的氣溫進行調整。如在我國南方夏季氣溫過熱或北方冬季氣溫過冷,要選擇溫度適當的時間段開展活動,并適當縮短活動時間,使用“室內外活動融合”的運動方式,使戶外體育活動更具科學性。
(二)促進幼兒動作發展,發揮體育活動效能
促進幼兒動作發展、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是戶外體育活動的根本教育目的。幼兒的能力是在不斷應用與實踐中得到成長的,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戶外體育活動,利用好周圍環境資源,以不同項目提升幼兒能力,進而達成體育活動的教育目標。
1.挖掘環境資源,提升平衡能力。
幼兒年齡小身體平衡能力較差,尤其在小、中班幼兒戶外活動中常常出現摔倒、絆倒、跑步傾斜等情況。在戶外體育活動開展時,教師需明確體育活動的培養目標,挖掘環境中蘊含的教育資源,為幼兒開設趣味性的游戲活動,通過玩耍的方式提升幼兒平衡能力,充分發揮戶外體育活動的教育作用。
首先,利用現有資源。“平衡木”是幼兒園較為常見的活動器械,教師可利用這一道具創設“獨木橋”游戲,讓幼兒扮演不同角色依次走過“橋面”,安全抵達橋對面則視為游戲成功。隨著幼兒能力提升,教師還可提高游戲難度。如游戲“小馬過河”,在原有游戲的基礎上提高難度,讓幼兒扮演“小馬”,雙臂伸直拖著物品“過河”,手中物品不可散落在地,安全送到橋對面則視為游戲成功;游戲“負重訓練”,在“小馬過河”游戲的基礎上增加幼兒腿部負重量,再度提高游戲難度,既要保證下半身的平衡還要穩住手中的物品,進一步提升幼兒平衡力。這一系列游戲活動能有效提升幼兒平衡力,通過游戲難度的提高幼兒挑戰欲成功被激活,在游戲中達成體育鍛煉的目標。
其次,對園所環境再開發。部分幼兒膽子小,在經歷“獨木橋”游戲失敗后自信心受挫,對該游戲項目產生了抗拒心理。此時,教師可帶領幼兒沿著地面直線行走,雙腳交替前行,也能實現發展身體平衡力的目標;“獨木橋”游戲人數較多,幼兒出現“消極等待”情緒時,教師可利用“路緣石”構建活動,用環境中的資源構建體育活動,帶領等待的幼兒一同腳踩路緣石前進,看誰堅持的時間最長,也可促進幼兒動作發展。此外,偏遠農村地區會面臨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教師可開發自然資源,帶領幼兒在田埂上行走,這也是培養幼兒身體平衡能力的有效途徑。
2.開設專項練習,動作協調發展。
《指南》提出教育建議: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戶外體育活動是幼兒園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在開闊、自由的環境中,幼兒跑、跳、爬、拋擲等能力都會得到提升,從而實現全面發展。教師可關注幼兒的成長狀態,在戶外體育運動中開設“專項練習”,打造有計劃、有目的的體育活動,進一步推動幼兒身心發展。基于此,教師需觀察本班幼兒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創設戶外體育活動,捕捉幼兒活動短板創設體育游戲活動,在玩耍中提高幼兒對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在觀察到幼兒“跑跳”能力較弱時,教師可將球類游戲融入幼兒體育活動中,如足球、籃球、排球等游戲,向幼兒講解正確運球方式及基本的游戲規則。教師可將幼兒分成不同小組創設競技比賽,利用比賽游戲發展幼兒的跑跳技能,在游戲中實現能力提升;在發現幼兒身體靈活度較低、鉆爬能力較差時,教師可利用攀爬網、滾筒創設體育游戲,引導幼兒有序穿過不同游戲項目,在游戲中提升運動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創設綜合性的體育活動,為幼兒打造游戲情境,將園所中的活動器械及場地空間串聯起來,在主題游戲中實現跑跳、鉆爬、躲閃能力的同步發展。比如,開展“我是小小解放軍”游戲活動,讓幼兒扮演解放軍人,利用元素中的活動器械創設不同體育項目,在情境游戲中提高幼兒身體靈活性。教師還可以開展翻越雪山——攀登網、攀爬架;穿越沼澤地——沙坑匍匐前進;勇闖鐵索橋——平衡木;跨越炸彈區——投擲沙包等游戲活動。可見,教師可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快速點燃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將不同訓練活動融合在一起,實現身體協調性與靈活性的發展,以更好地發揮體育戶外活動的教育優勢。
3.開發民間資源,豐富游戲活動。
民間體育活動具有較強的趣味性,玩法簡單且適用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將其合理開發并運用在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中,既能滿足幼兒游戲需求,還能提高戶外體育活動的教育質量。教師應加強對民間游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為幼兒提供更多契機,豐富其活動選擇,提高幼兒的運動主動性,積極踐行《指南》中的教育要求。
踢毽子、踩小高蹺等民間游戲對身體平衡能力、靈活性、思維反應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可為幼兒提供相關游戲素材,并向幼兒講解基本玩法,鼓勵其自主展開游戲,為幼兒提供更多可選擇的機會,發展幼兒身體平衡和協調力。民間游戲跳房子、跳皮筋、編花籃、斗雞等,包含體育項目“單腿跳”,教師也可將此類游戲融入其中,打造趣味性的體育活動。不僅如此,民間游戲跳竹竿、滾鐵環可發展幼兒動作協調性與靈活性;民間游戲丟沙包可提高幼兒思維反應速度;民間游戲三個字、警察捉小偷、老鷹捉小雞可培養幼兒跑步能力;民間游戲拔河、丟手絹可提升幼兒體能爆發力……總而言之,教師需加強對民間游戲資源的開發,為幼兒打造“寓教于樂”的戶外體育活動,讓幼兒在快樂玩耍中提高身體素養,達成戶外體育活動的培養目標。
(三)立足幼兒年齡特點,科學評價幼兒活動
幼兒與幼兒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在同一項活動中會產生不同的游戲結果。教師應立足于幼兒年齡特點,科學評價幼兒游戲活動,不可使用“一刀切”評價模式,要將評價重心放在幼兒的活動過程中,更準確地捕捉幼兒的成長狀態,獲取更多有效的教育信息,以在后續活動中調整戶外體育活動方向。
例如,在拍球、跳繩等技能性運動中,教師不要過于關注幼兒的活動數量,需讓幼兒自由發展,尊重每一名幼兒的成長速度。在評價幼兒力量和耐力時,可結合《指南》中動作發展目標二部分,結合幼兒年齡特點、日常活動狀態科學合理評價,并針對不同幼兒情況進行適當引導與教育,觀察幼兒活動情況及身體素質,在下一次活動中調整教育方向及培養目標,使戶外體育活動更具針對性與指向性,以提高教學活動整體質量。
(四)注重游戲器械選擇,合理投放體育材料
戶外體育活動雖以幼兒自主游戲形式為主,但教師要注重對材料及器械的選擇與投放,確保活動內容、游戲方式能滿足幼兒年齡特點,使戶外體育活動更具科學性。
首先,教師需選擇合適的戶外體育運動器械。在器械選擇與使用方面,需將安全、耐用放在首位。教師可投放攀爬網、滾筒、攀巖架、輪胎、梅花樁等器械,此類器械具有較強的結構性,能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操作需求,同時也滿足體育運動的基本需要。不僅如此,器械選擇要突出層次性,既要滿足小班幼兒的活動需求,還要滿足大班幼兒的游戲難度,確保活動方式可面向全體幼兒。
其次,在戶外體育活動展開時,教師需觀察幼兒所選擇的游戲材料是否適用于其年齡特點及活動能力,觀察、記錄、分析幼兒與活動材料間的互動性,捕捉幼兒的活動興趣。若器材損耗率較高,教師則可在活動后投放更多素材滿足幼兒需求;器材消耗率較低,教師則需對材料進行再開發,挖掘全新玩法或對原材料進行改裝,保證戶外體育活動的趣味性與多變性,進一步優化活動整體質量。
最后,在場地以及器械的應用上,教師要減少各個區域空間的隔閡,讓不同運動器械相互滲透,鼓勵幼兒自主創新游戲玩法,開發全新活動器械,讓幼兒真正地成為游戲的主人。
(五)及時開展安全教育,提升幼兒自保能力
在開展戶外體育活動時,教師也要在活動中滲透安全教育。戶外體育活動空間開闊、視野寬廣,隨著幼兒游戲情緒的高漲不可控元素會頻頻發生,摔倒、碰撞是游戲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指南》指出:結合活動內容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注重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基于此,在戶外體育活動展開前,教師需向幼兒講解基本的游戲規則,在活動中觀察幼兒狀態,讓其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從而營造更安全的戶外體育活動氛圍,保證戶外體育活動秩序。
在體育活動展開前,教師可結合不同的體育項目詢問幼兒相關問題,如在xx區/xx游戲中應該注意哪些事項?要遵守哪些游戲規則?引導幼兒結合活動經驗,自主講述游戲規則與注意事項,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確保后續活動的安全有序;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觀察不同區域幼兒的活動狀態,在出現問題時及時指正,并告知幼兒所面臨的危險,增強幼兒安全意識,隨時隨地進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兒自我保護能力;在活動結束后,教師需引導幼兒回顧游戲過程,說說自己在游戲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可制定哪些游戲規則?在師幼共同總結中同完善游戲規則,從而打造一個更安全的游戲環境,助力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結語
綜上所述,《指南》精神對戶外體育活動教育從多個視角出發提出可行性教育建議,諸如合理規劃場地空間、投放豐富的活動材料,讓幼兒通過運動感知世界,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身為幼兒教師,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是教師的重要工作任務,需利用積極踐行《指南》精神,激活幼兒對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根據其年齡特點、發展階段創設不同的體育游戲模式,保證戶外體育活動效率,提高教育質量,促使幼兒身心得到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