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珍
預習是一種自主性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初步認知,降低課堂學習新知的壓力,從而提高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知識積累情況和綜合能力發展情況,應用多樣性教學方法和趣味性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在語文自主預習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快速實現學習目標。
一、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自主預習習慣的積極意義
(一)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率
自主預習和學生學習效率具有直接影響,自主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內容形成初步感知,也可以使其依據自身認知能力及時發現不理解的知識內容,從而在語文知識學習中實現針對性提升。通過自主預習的方式發現知識難點,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其依據教師講解的內容及時解答疑惑,幫助學生全面理解語文知識內容,為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創新便利條件。此外,自主預習的方式可以明顯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以提升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自信心,為激發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熱情和積極性奠定堅實基礎。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導的方式給予學生自主預習的空間,使學生在自主預習中增強探究意識,在知識探究和分析中提升綜合能力,而且該活動還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實踐性。同時,自主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在自主預習習慣影響下可以形成自覺學習和主動學習的意識,并且在多種實踐學習活動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三)輔助語文教學目標設計
預習是保障各個教學環節有序開展的重要內容,所以預習和課堂教學環節存在密切關聯。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需全面分析學生的預習情況,從中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應用點撥性問題了解學生對語文知識內容的分析情況,確定學生對該知識存在的誤解,并制定針對性教學方案,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該章節知識內容,為提升語文教學實效性奠定堅實基礎。
(四)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權利
學生通過自主預習可以形成對知識內容的初步感知,同時也會自覺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掌握重難點內容。比如,陌生字詞會對學生的理解造成明顯阻礙,學生可以通過自主翻閱字典的方式突破障礙束縛,對該章節知識內容產生深刻理解。而且學生也會帶著疑問有目的地深入課堂學習,在求知欲望驅動下提高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預習的現狀
(一)預習積極性匱乏
濃厚的學習興趣是激活學生主觀能動性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內容,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需要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表現情況,應用趣味性內容和多樣性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對語文預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將濃厚的學習興趣作為自主預習的驅動力,為提升自主預習的深度和廣度創造便利條件。但就目前實踐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的思想依然處于傳統應試教育思想階段,認為課堂教學是教學實效性的主要表現,習慣憑借自身教學經驗判斷重難點內容,然后圍繞重點難點知識內容延伸教學。這種教學方式難以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內容的關鍵點和疑惑點,其被動接受知識的方式會降低學生在語文學習和預習方面的積極性。
(二)預習方法不合理
小學生的思想意識較為薄弱,因此自主預習還需要教師悉心指導。但就目前實踐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已經形成固定的教學方案,習慣應用固定的教學方案開展語文教學,教學方案設計中缺乏對學生引導和指導的重視,導致學生在自主預習過程中難以得到有效指導。此外,盡管部分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認識到自主預習的重要性,但是在指導過程中只是引導學生提前閱讀課文。這種指導方法難以發揮自主預習的作用,導致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難以認識到自主預習的意義。
(三)預習目標不清晰
清晰的預習目標是提高學生主動性的重要內容,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需要依據知識內容特點為學生科學設計教學目標,促使學生在預習目標驅動下學習更多知識內容。但就目前實踐教學情況來看,預習目標不清晰已經成為影響學生預習質量的重要內容。雖然部分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但在預習目標設計時并沒有結合學生認知能力和教學內容合理設計預習任務,導致學生在自主預習過程中很容易失去方向,而且模糊的預習目標很容易對學生的預習效率造成影響。
除此之外,部分教師在預習任務設計時習慣應用傳統籠統的方式,部分超出學生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的預習目標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導致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對自主預習產生排斥、抵觸心理。
三、小學語文自主預習的常見方法
(一)閱讀法
閱讀是小學語文自主預習的常見方法,通過閱讀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提取其中重要內容,并且幫助學生建立對該知識內容的初步感知。同時,部分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實現知識內化,在知識內化的過程中掌握多種自主預習技巧。比如,部分學生習慣應用重復閱讀和重點標記的方式了解知識內容難于理解的地方,為課堂學習創造便利條件。
(二)設問法
設問法是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內化的重要的方法,學生在自主預習過程中可以通過閱讀,快速提取重要信息,然后依據自身認知能力和知識經驗對重點信息進行提問,再通過自己回答的方式鞏固自身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預習指導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等問題展開自主預習,也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應用舉一反三的方法檢查對知識的理解情況。比如,當發現難于理解的內容時,學生可以通過查找相關資源、詢問教師、與其他同學探討的方式攻克難點。教師可以圍繞難點知識內容的本質設計相似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為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知識靈活應用能力創造條件。
(三)筆記法
閱讀法和設問法是淺層次思考語文知識內容的常見方法,而筆記法是深度思考的主要方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書寫記錄自己的感受,同時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詢問教師等方式攻克不理解的內容,將自己理解到的知識內容寫在紙上,通過知識整理的方式整合成完整的預習筆記。在設計教學活動內容時,教師可以依據學生預習筆記中難理解的內容延伸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也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維度理解語文知識內容,為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提供助力。
四、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預習習慣的策略
(一)合理選擇教學材料,激發學生預習興趣
學習興趣能夠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所以在培養學生自主預習習慣時,教師應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客觀發展特點,圍繞學生的好奇心創新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在好奇心驅動下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在興趣驅動下提高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需要挖掘文字的價值和趣味性表現形式,避免學生因為大量文字而產生枯燥厭煩心理。
例如,在部編人教版《田忌賽馬》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有關“田忌賽馬”的視頻,應用動態性、直觀性表現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多種不同渠道理解該文本內容,使其根據自身習慣和認知選擇不同的方式豐富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如部分學生從文本背景視角出發理解文本內容,部分學生從人物特點方面理解文本內容。為了營造歡快的課堂氛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可以為學生組織“故事交換”活動,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故事,并在課堂上分享自己對故事的獨特見解。應用該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在自主預習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教師也可以通過觀察學生觀點的方式了解學生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創新預習指導方法,科學培養預習習慣
小學生因為思維意識影響,自主預習的意識、能力較為薄弱,在自主預習過程中容易表現出目標模糊的情況,對預習質量和學習效率造成直接影響。所以教師需要關注方法指導,圍繞學生認知能力和身心發展特點合理設計預習任務,促使學生在清晰的預習目標指導下明確預習內容。
小學語文包含識字、閱讀、寫作和口語等豐富的知識內容,不同知識內容的預習方法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教師需要提高預習指導的科學性,在預習指導的過程中需要給予學生通讀文本、整理資料、梳理文本脈絡以及質疑反思的時間和空間,促使學生在完整的預習活動中收獲豐富的知識內容。
例如,在部編人教版《觀潮》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該文本由幾個自然段組成”、“作者按照什么順序描寫錢塘江”、“嘗試應用一句話概述文本內容”等進行自主預習,應用這類層次性問題給予學生由淺入深理解的過程。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讀全文,鼓勵學生在重要信息、生詞和難點問題劃線;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畫線部分查閱資料。學生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會表現出不同的方法,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闡述查找資料的方法和搜集到的內容,為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創造條件;再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上述三個問題進行自主思考,通過整理文本脈絡的方式理解文本的思想和內容表達的邏輯,促使學生在文本學習過程中深刻領會文本主題;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回顧文章,圍繞自身實際情況找尋其中優美的句子、段落,促使學生在句子和段落深層次思考中形成情感共鳴。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主動闡述對文本內容的質疑和批注,通過由質疑反思到思維優化的方式幫助學生對文本內容產生全面理解。
(三)提升專業教學能力,創新預習教學思路
教師的專業能力對預習教學思路具有直接影響,而預習教學思路對學生預習方法和預習質量具有明顯影響。所以,在培養學生自主預習習慣時,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教學內容特點,圍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科學設計預習內容,同時教師需要明確語文預習的目標,給予學生足夠的預習思考空間。預習目標在于幫助學生提前發現錯誤,引導學生將理解偏差作為下一階段學習的切入點。
例如,在人教部編版四年級下冊《黃繼光》教學時,教師可以從本文背景、人物品質等多個層面思考預習方法。小學生因為思想意識和認知能力的局限性,習慣從表面文字層面理解文中描繪的人物形象,對文本的理解相對粗淺。因此,教師需要圍繞學生理解欠缺之處調整預習思路,引導學生分析寫作背景、社會背景、人物思想情感等深刻感受人物的品質,以豐富教學資源,促使學生在自主預習中對文本基調和人物品質形成感性認識。學生通過預習可以將知識內容分為懂與不懂兩部分。教師需要圍繞學生不懂的部分創新預習思路,引導學生圍繞“作者埋下的伏筆”“鋪墊內容”“關鍵問題”等內容自主創新預習方法。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不僅要關注預習成果,同時要引導學生通過預習總結和優化的方式提升預習質量,使學生在實踐學習中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為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助力。
(四)運用信息技術工具,豐富學生學習體驗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工具已經成為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媒介,教師需要充分認識信息技術工具的功能特點,利用信息技術多樣性功能和豐富的信息資源輔助教學,通過音頻、動畫等直觀表現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種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為學生呈現直觀性、真實性內容,為學生播放有關課本內容的影視作品或動畫,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豐富學習體驗,為學生預習創造便利條件,從而實現豐富學生知識儲備和增強學生對文本理解的目標。
例如,在人教部編版五年級《圓明園的毀滅》教學時,由于這一章節知識內容屬于歷史事件,與學生現實生活有較大差距,因此為了加深學生對該章節的認識,教師可以應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搜集與此相關的歷史資料,將其剪輯成影視作品或動畫作品,以視聽結合和趣味性表現形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在影片觀看中全面了解圓明園毀壞的歷史背景、過程以及對我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視頻和課本結合的方式進行自主預習,運用生動性的預習方法幫助學生形成直觀見解,而且通過影片呈現知識內容的方式渲染歷史文化氛圍和情感態度,為營造課堂學習氛圍創造便利條件。學生在自主預習過程中可以對這段沉痛的歷史產生深刻認識,并且在深層次挖掘文本內容中形成愛國主義情懷。
五、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自主預習習慣是調動學生語文學習主動性的重要內容,可促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對語文知識內容形成初步感知,為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提供支撐作用。從小學生視角來看,小學生并沒有形成固化的思維意識和行為習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可塑性強的特點培養其自主預習習慣,應用多樣性的活動豐富學生自主預習的體驗,使學生在成就感驅動下提高自主預習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