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靜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和“雙減”政策的實行,如何增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切實推動小學語文教學實現減負增效,是一線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基于語文學科特點,創新作業設計,做好多元評價,能夠切實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本文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提出了創新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方法及學業水平綠色評價的路徑,以期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借鑒。
一、謹遵新課標,促進學生發展
當前,我國教材的編寫都遵循核心素養這一基本理念?;诖耍處煈_拓視野,結合新課程標準,采取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手段,進行科學的作業設計。作業是鞏固學生課堂所學、讓學生溫故知新的手段,因此作業內容也應是課堂知識的總結和升華。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注意作業設計的合理性,提高作業質量,并且控制作業數量。例如,教師可以采用看圖識字的方法,幫助學生快速鞏固生字詞。這樣,在有效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核心素養,兼顧人文與運用
閱讀和寫作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大語文”和教材系統都包含了“核心能力”這一部分,力求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應當遵循統編教材單元統整特色,將教材中的“讀”和“寫”聯結起來,實現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目的。在課堂上,教師應當更加注重字詞教學,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課后作業的設計要注重考查學生的關鍵能力,減少重復練習。比如,在布置小練筆前,可以先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課外文章,通過對比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融匯古今中外優秀文化的能力。然后,再轉換到小練筆作業上來。由于此前已經作了鋪墊,積累了一些寫作素材,學生有了靈感,就可以更加自如地完成習作。教師可以適當批注,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增加學生的寫作儲備。
三、作業設計生活化,理論與實踐并行
教師應當認識到,語文學習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學以致用。但是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依然較為單一,沒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將理論應用于生活實踐,比如,布置植物生長觀察日記。學生從種子的準備、種植,到幼苗的日常護理,細致觀察記錄,形成觀察日記。教師可以篩選好的日記作為范文在班級里傳閱,或將其內容制作成視頻發布在網絡平臺上,供其他學生在課后觀看、學習。借助網絡平臺,學生之間可以保持密切溝通,教師也能獲得學生的課后學習反饋。此外,還可以開展課本劇、班級辯論賽、晨會演講等活動,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借助各種情境的創設,提高作業設計的創新性和實踐性,在生活化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尊重差異,落實多元評價
不同學生的成長背景、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其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也有差別。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并在教學活動中細心觀察不同學生的能力差異,采取亮點評價、多元評價,在學習目標達成上實施梯度式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不同程度的能力提升。
學有不同,學得其所,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教師要清楚地掌握每個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個性化的、量體裁衣式的教學。比如,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多做提升練習,基礎較差的學生要多加強基礎知識練習。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切忌一概而論,比如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圈、點、寫、畫,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做深度閱讀練習,還可以與組內同伴討論。
總之,為充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積極創設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評價激勵機制。語文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多元化的評價模式能讓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評價的激勵、引導和發展功能,避免沒有方向的、低質量的評價,以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良好互動,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從而彰顯個性亮點,讓每個生命都能幸福、詩意、自由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