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杰松
孔子曰:“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人終身受益。小學生可塑性強,因而小學階段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葉圣陶先生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班主任是班級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是連接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教育力量的重要橋梁,應擔負起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責任。
一、榜樣力量,言傳身教
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常常是他們爭相模仿的對象,因而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的行為影響很大。所以教師應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一點一滴地教育和感染學生,往往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好習慣。
比如,我發現學生亂扔垃圾的現象較為嚴重,三番五次地教育和引導均不見成效,學生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我想到了我曾經的班主任老師。有一次,我無意間把一個紙團扔在了地上,被他看見了,他沒有批評我,而是默默地撿起來扔進了垃圾桶。當時,我的臉一下子紅到了耳后根,從那以后就再也沒有亂扔過垃圾,一個良好的習慣就在老師這個小小的舉動中悄然養成了。面對班級亂丟亂扔垃圾這一現象,我何不效仿我的老師呢?于是每天走進教室,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彎腰拾撿教室里的垃圾,對學生,我沒有一句責備,就如當年我的老師那樣。學生似乎也感受到了什么,他們開始沉默不語。慢慢地,有的學生開始彎下腰來……在我的示范帶動下,久而久之,教室里的地面上已經很少再看到垃圾了,就連雜物也擺放有序,講臺也被收拾整理得整整齊齊。
二、規章制度,合理約束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幫助學生建立規則意識的時候,第一步就是要通過獎勵和懲罰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對錯,當遇到獎勵和懲罰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則采用訓誡。在訓誡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方法,要師出有名,讓學生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受訓誡;教師要牢記訓誡不是目的,而是讓學生知道對錯,了解規則,這才是使用訓誡手段的最終目的。
要讓學生改掉陋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良好習慣的形成,離不開規章制度的約束,比如班級值日,如果完全靠學生自覺自愿,有的學生勢必會松懈、偷懶,所以要讓學生有章可依,這樣才更利于班級管理,也更有助于良好勞動習慣的養成。班級管理中,我非常重視制訂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開學初,我會與學生一起選舉班干部,并強調班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再與學生一起制訂詳細的班級相關制度,以及相應的獎勵制度。面對學生的點滴進步,我會毫不掩飾地表示欣賞和認可并予以鼓勵。此外,我還在班級中開展評比激勵機制,營造競爭氛圍,讓學生以“賽”促學,效果明顯。實踐證明,合理的規章制度能夠對學生起到約束規范的作用,評比激勵機制的引入,有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家校攜手,合力共促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僅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努力,還要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那么,如何與家長溝通,并取得家長的配合呢?這就要求教師與家長密切溝通,通過家長會、班級群、親子活動、主題班會、面對面交流等多種途徑與家長建立密切聯系。
例如,為了幫助高年級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召開了家長會,讓家長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著與家長一起探討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的方法。在家長的支持下,我們開展了“21天閱讀日”活動,讓家長密切配合與支持孩子的閱讀,并號召家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放下手機,翻開書本與孩子共同閱讀,一起交流閱讀感受,書寫讀書心得,進一步促進閱讀習慣的養成。在這項活動中,班級形成了濃烈的閱讀氛圍,家長幫孩子整理閱讀清單,陪孩子去書店、圖書館等。一時間,“今天你讀書了嗎”成了班級最新流行語。很多學生在這項活動中愛上了閱讀,并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完備的社會教育就是學校—家庭教育。”可見,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一致性,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使命。家庭與學校猶如船的兩支槳,需要協同努力,共同配合,只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船才能揚帆起航,到達理想的彼岸。
四、持之以恒,鞏固習慣
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教師要允許學生慢慢成長,因為習慣的養成需要有個過程;學生也要一步一個腳印,不能圖快。比如剛開學時,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我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教育學生不要亂扔垃圾,養成愛干凈、不亂丟垃圾的好習慣。
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需要學生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更需要教師和家長有足夠的耐心。研究表明,培養一個習慣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其中第一個月是至關重要的,只要堅持下去,好習慣將會受益終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行為將經歷被動—主動—自動的過程,并逐步形成一種習慣。這個過程有長有短,因學生個性和成長環境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而這一過程也是考驗家長耐心的過程,因此家長的支持和包容很關鍵。
總之,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教師要立足學生實際,注重過程,既要抓住關鍵時期的強化培養,又要時時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還要經常開展一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習得習慣,并體驗到好習慣的重要性。基于此,教師要做好心理準備,同時也要對教學方式進行積極探索和創新,不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探索更好的方法,尋找更便捷的道路,讓好的行為習慣助力學生健康成長,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