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鵬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個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重要的作用。核心素養指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培養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既包含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又包括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想象力等多方面素養。小學教育作為數學教育的起點,對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至關重要。然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往往只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忽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教育工作者應深入探究基于核心素養視角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以推動小學數學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意義
(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首先,基于核心素養的數學教學注重提升學生的分析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圍繞數學概念、知識結構和應用案例,使其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評價解決方法的過程中養成批判性思維,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教學內容。其次,數學作為一門創新空間廣闊的學科,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新穎的問題,自覺提出新的數學方法和觀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數學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靈感和想象力,使其充分發揮潛力和數學天賦,從而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最后,數學學習不僅關乎個體,更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數學思想和解決方法。通過小組合作解決數學問題、共同制定解決方案和展示成果,學生可以學會傾聽他人觀點,尊重合作伙伴的想法,并通過合作達成目標,進而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二)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由于數學具有概念化和抽象化的特點,對學生的數學思維和邏輯能力要求更高。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分析、歸納、推理和判斷,無形中培養和提升了自身的邏輯推理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對于學生學習有益,也對學生在其他學科和日常生活中的思維方式和問題解決能力有積極影響。其次,數學學習中充滿了未知和有待挖掘的部分,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極尋找新穎的思路解決方式。學生需要獨立思考并提出不一樣的觀點,培養自身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最后,數學問題往往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通過不斷思考和嘗試解決問題,以克服困難為目標,學生得以磨煉了自己的耐心和毅力。當學生成功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時,會感受到成就感和自信,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極面對各種挑戰和困難。
(三)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首先,學習興趣和動力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基礎,也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因素。基于核心素養視角的數學教學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探究學習。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引導者。具體而言,教師在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和引導討論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為目標,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探究與解決中,使其體驗到數學的樂趣和挑戰,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其次,基于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教師設計啟發性、層次性和挑戰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不斷探索數學問題,致力于塑造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和挑戰,但也會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和愉悅感。最后,核心素養視角的數學教學要求更注重與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相結合,強調實施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符合個性化需求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機會,讓學生得到被重視和認同的感覺,進而提高學習意愿。
(四)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核心素養強調提升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基于核心素養視角的教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得以更深入地理解數學概念和方法,培養自身批判性思維和解題能力。同時,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更專注于引導和輔助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最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技能,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此外,基于核心素養視角的教學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合作學習。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更準確、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困難,能及時給予指導和支持。同時,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也能夠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和互助,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會更加密切和積極,教學質效由此得到提升。
二、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對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視程度不足
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教師更注重數學知識的傳授,忽視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將教學重點放在知識點的講解和應試技巧的培養上,缺乏對數學思維能力和跨學科綜合素質的培養,造成其教學內容和方法相對單一,難以充分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其次,由于傳統教學模式強調知識點的掌握和機械應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欠缺對數學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的認識,更注重記憶和機械運算,而對于培養數學思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缺乏認同,進而導致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不高,學習的效果和質量不夠理想。
(二)缺少培養數學思維的內容
數學思維是學習數學的核心力量,包括邏輯思維、判斷力、推理能力和分析技巧等各個方面。然而,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教師側重于灌輸知識點和運算技能,缺少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教學內容。如邏輯思維作為數學思維的基礎,可以幫助學生厘清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整合數學知識架構,提升其邏輯判斷和推演技巧。可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只重視具體的計算過程,強調記憶和應用規則,缺少對邏輯思維的引導和培養。導致學生缺乏靈活性、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僅停留在應用公式和機械運算層面,對數學本質和內在邏輯的理解不夠深入。
(三)缺乏實際應用情境
一方面,數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應與實際生活和實際問題相結合,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和方法應用到實際情境中,加深學生的理解。但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更多側重于傳授概念和計算技巧,缺少實際應用的情境。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往往存在形式化傾向,難以將所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對數學在現實世界中的意義和應用認知不足;另一方面,情境化教學指將數學知識和技能置于真實的情境中,通過模擬實際問題和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然而,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側重于教授抽象的數學概念和計算方法,未認識到創設真實情境的重要性,導致教學失去趣味性和實踐性,難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
(四)教學缺乏個性化和差異性
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相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忽視學生個體差異。由于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風格、能力水平和興趣愛好,而教師通常將所有學生都納入相同的教學框架中,忽視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導致一些學生感到學習困難,難以深入理解數學知識,更難以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其次,為培育數學核心素養,教師還應根據學生學情,如學習進度、學習計劃與策略等,靈活調整教學內容、方法和節奏。然而,當前一些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導致部分學生得不到足夠的支持和挑戰,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感到教學內容過于簡單和無趣。
三、基于核心素養視角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一)增添學習趣味性
傳統的數學教學往往以抽象的概念和公式為主,缺乏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和無聊。而在數學教學中引入趣味性因素,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引入趣味性的教學資源,如用數學游戲、數學拓展活動和實踐項目等,讓學生在玩中學,體驗數學的樂趣;設計富有趣味性的課堂教學活動,如通過巧妙的情境設置、角色扮演、故事講解等方式,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相結合,使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如電子白板、教學軟件、虛擬實驗室等多媒體工具,將數學知識變得更生動有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準備一些三角形的模板,將模型切割成若干小塊,將各小塊混合在一起,要求學生組合拼湊,將小塊還原成完整的三角形,進而培養其觀察力和空間想象力;設計一個三角形迷宮游戲,迷宮中的路徑形狀為各種不同的三角形,讓學生通過解決數學題目或回答問題來決定選擇哪個路徑。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或周邊環境中尋找三角形形狀的物體,如旗桿、樹葉、建筑物等。要求學生觀察并記錄這些實際場景中的三角形,并討論其特征和性質。最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紙張,通過折疊和剪裁,制作各種不同類型的三角形,使其在制作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趣味和創造力,同時加深對三角形特征的理解。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指教師通過創設適當的學習環境和提供合適的學習任務的形式提升學生主動思考、探索的意識和知識應用能力,使其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和解決問題。教師應提供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自主選擇解決路徑和方法,以啟發學生深入分析與思考。教師需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工具,包括參考書籍、互聯網資源、數學工具等,給予學生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因數和倍數”教學為例,教師應為每個學生分發一張數學問題卡片,上面寫著關于因數和倍數的問題,如:一個水果攤上擺放著20個蘋果和30個梨,要使每個籃子里的蘋果一樣多,梨也一樣多,請問最多要幾個水果籃子?接著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問題卡片,自主探究因數和倍數的概念。學生需要先思考什么是因數和倍數,再嘗試運用已學的知識,如列舉20和30的因數,比較最小公倍數和問題中給出的數值。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和合作,或師生一起討論并總結因數和倍數的概念以及如何將其應用到實際問題中。討論過后,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發現和學習心得,通過努力和思考,構建屬于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
(三)結合抽象理論與具體實踐
抽象理論是數學學習的基礎,但對于小學生來說,抽象概念往往難以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將抽象概念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認知和理解抽象知識,如使用教具、實物模型或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來呈現抽象概念,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到抽象概念的實際應用和意義。教師還應與學生一起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引導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使其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的實際應用。在教學中,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探索和創新不同的解決方法,使其體驗到數學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除了傳統的算式計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圖形、圖表、模型等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準備一些圓形的教具或實物模型,如圓盤、硬幣等,讓學生通過觸摸和觀察的方式感受實際的圓形,同時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圓,如鐘表、餅干、水杯的底部等。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觀察這些物體,討論其為什么被稱為圓形,并總結圓形的知識點,如圓是由一條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其次,提出問題:“如何將圓形的餅干平均分給幾個朋友?”引導學生建立抽象知識與具體應用的聯系。最后,要求學生使用切紙法、比例尺等工具測量圓的直徑、半徑和周長,用圓規或圓形物體繪制出圓形,或利用繩子或線圈制作圓的模型,以展示圓的周長和半徑之間的關系。
(四)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成果和教學效果的反饋和總結,為教師進行教學改進和學生發展提供重要依據。首先,完善教學評價體系需要采用多樣化的評價形式,如課堂觀察、作品展示、小組討論、學習日志、口頭表達等,綜合考查學生的表現和成果,更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其次,通過溝通與觀察的形式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參與程度和解題思路等,全面評估其學習過程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應用開放性問題、探究性任務和項目作業等方式,考查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核心素養培養情況。最后,通過口頭反饋、批注作業和學習日志等方式,向學生明確其優點、進步和需要改進的方面,或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討論,幫助其理解評價結果,并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指導。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教學為例,首先,教師需觀察學生在課堂上對位置與方向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情況,留意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的思考過程、交流和合作情況,以及能否準確理解和使用位置與方向的詞匯,如上下、左右、前后、左上、右下等;觀察學生在游戲或實際場景中的表現,如在操場上指導學生朝特定方向移動或布置教室內物品的位置,評估學生對位置與方向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其次,要求學生制作位置與方向相關的作品,如制作迷宮或地圖,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設計以及說明如何根據給定的方向指示找到出口。最后,要求學生在學習日志中記錄自己在學習位置與方向過程中的思考和收獲。學生可以寫下對位置與方向概念的理解和應用的思考以及遇到的困惑或難題。教師通過學習日志得以了解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對自己學習情況的評價,從而為其提供個性化和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
四、結語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是現代教育的準繩,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教學質效。教師需不斷完善教學理念和方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個性化的教學策略和支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數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