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茂盛?祝翠華
【摘要】縱觀世界出版史,一流的大學必定有一流的大學出版社。大學出版社以學術出版為根本,以服務教學科研為根本任務。依托母體高校的學科特色、師資資源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契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特色鮮明的高校教材和學術專著,成為出版界的重要力量。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對此作出了有益探索:深挖西遷精神的時代內涵,專注大學文化主題出版立體式開發;聚焦學科優勢,瞄準科技前沿,積淀形成機械、能動等理工專業品牌和學術影響力;充分調動醫學領域領軍學者資源,催生國家重大項目,規劃布局醫工交叉出版矩陣;立足國家重點學科,拓展學術出版的國際視野,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走出去發展道路。
【關? 鍵? 詞】學科優勢;學術出版;出版品牌
【作者單位】秦茂盛,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祝翠華,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9.2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4.003
作為創新思想的原生地、科技革命的發源地、知識產生的聚集地、優秀人才的供給源,大學最早孕育出現代意義上的出版社。大學的核心理念及精神特質推動著大學出版形成自身特有的學術文化傳統和出版文化理念,使大學出版在傳承學術薪火方面確立了特定地位并發揮了重要作用[1]。大學是大學出版社的母體,大學出版社是大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擁有優勢學科和豐富的學術作者資源,因此大學出版社在開展學術出版方面具有先天優勢。新時代背景下,大學出版社應充分認識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意義,與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大勢同向同行,緊緊依托母體大學的學科成果和資源優勢,主動策劃特色學術出版品牌,提升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一、賡續紅色基因,傳承西遷精神,打造主題出版特色品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進入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學建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中國國情,凝練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的大學文化,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大學文化是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大學師生在學校建設發展、校園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群體精神及其所附載體,是大學“雙一流”建設的靈魂[2]。大學出版社肩負著傳承文明、記錄歷史、服務教育和社會的重要責任,在策劃出版的過程中,大學出版社應推動中華文化主題出版與學術出版深度融合,實現選題開發的不斷創新和再造。
2003年,新聞出版總署實施主題出版工程,正式提出“主題出版”工作思路,主題出版由此成為我國獨特的出版業務板塊,引起了各出版單位的極大關注。近年來,大學出版社作為出版界的主力軍,在主題出版領域精耕細作,持續推出精品好書,有力提升了母體高校的聲譽,實現了母體高校與大學出版社的“雙贏”。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充分結合母體高校的辦學特色,以弘揚西遷精神為核心,以深挖西遷精神的時代內涵為線索,依托出版專業優勢和人才優勢,對西遷精神進行立體式開發,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特色的主題出版道路。
2021年,中央宣傳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之際發布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交通大學西遷精神被納入其中。西遷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學由上海遷往西安的過程中,生發出來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3]。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開始出版西遷精神圖書,2018年啟動“西遷精神出版工程”。西遷精神系列圖書主要分為西遷精神出版工程、“西遷精神讀本”系列、“興學強國”系列、“耄耋回望青春”系列四大類,旨在秉承西遷精神,記錄西遷精神,弘揚西遷精神。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至今已出版西遷精神系列圖書近60種,涵蓋史實記敘、人物傳記、報告文學、史料整理、戲劇創作、地緣考證等,形成了內容龐大而闡釋深刻的西遷圖書體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極強的可讀性,獲得了社會的廣大認可。例如,《西遷大先生》入選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大樹西遷》《交通大學西遷》《交通大學西遷親歷者口述史》入選教育部全國高校出版社主題出版項目,《交通大學西遷》《從黃浦江邊到興慶湖畔》獲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史研究分會優秀研究成果獎,《西遷精神》大中小讀本在陜西省各大中小學校廣泛使用。
為進一步推動西遷精神相關出版物出版,助力西遷精神研究持續深入開展,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資100萬元,設立了西遷精神出版基金。為實現西遷精神出版的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和傳播渠道網絡化,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聯合學校黨委宣傳部、博物館、檔案館等部門,組織團隊打造國內首個西遷精神融合出版平臺。此外,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積極配合學校工作,進行媒體融合探索,制作的西遷電視劇《一路芳華(大西遷)》入選中宣部2021年度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推動影視產業發展項目,為西遷精神出版提供了全新模式和經驗遵循。
二、聚焦學科優勢,服務國家大局,樹立理工出版特色品牌
學術著作是學術文化成果的重要形式,是知識和思想傳播的重要載體。縱觀國內外的一流大學,都建有一流的大學出版社作為其對外展示教育理念、發揮學術作用的重要窗口。“雙一流”建設過程中,學科建設水平是高校彰顯核心實力的重要體現。一流學科聚合一流的學科共同體,培養一流的人才,進行一流的知識與科技創新,既是一支強大、獨立的創新力量,也為國家和社會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4]。在學術出版領域,多數高校出版社依托母體高校的學科優勢,聚焦“四個面向”,瞄準科技前沿,把好國家重點規劃之脈,探索專業出版走向,在不同的學術領域形成了特色品牌和學術影響力。
西安交通大學是我國最早興辦、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等學府,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是“七五”
“八五”重點建設單位,是首批國家“211”和“985”工程建設學校。西安交通大學在2017年入選國家一流大學建設名單A類建設高校,在2022年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8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截至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學有61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7個學科進入世界學術機構前1%,5個學科進入前1%,其中西安交通大學的工程學進入世界學術機構前1%。
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基于母體高校的學科優勢,專門成立了理工分社,圍繞學校電氣、能動、力學、機械工程等一流學科,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準確把握學術出版規律和發展趨勢,深入挖掘和激發后發優勢,以現代化、系列化、國際化為方向,不斷發展理工科優勢領域,積累學科出版資源,出版了大批特色鮮明的學術專著,多種圖書獲得國家、省部級以上獎勵,并連續多年入選國家出版基金。其中,《火電廠熱系統節能理論》獲“國家圖書獎”,《裂紋端部場》等3種圖書獲“中國圖書獎”,《先進燃氣輪機設計制造基礎專著系列》《強度理論新體系》等4種圖書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先進核科學技術出版工程》《大型電力變壓器減振降噪設計與機械狀態檢測》等5個項目近4年相繼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
隨著《“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的發布,科普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做好科學普及工作是時代賦予大學出版社的新使命。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依托母體高校豐富的優質作者資源,積極探索精品科普圖書出版之路。2022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策劃的《碳中和與生活》獲批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創作扶持計劃選題項目。2023年4月24日,在杭州舉辦的第二屆全民閱讀大會科普閱讀論壇上,“中華優秀科普圖書榜”2022年度榜單發布,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牽星司南——中國古代導航技術》入選該榜單。
三、依托領軍學者,深挖選題資源,構建醫工交叉特色品牌
高水平專家學者是學術出版的重要作者資源,大學出版社應依托母體高校豐富的作者資源,主動聯系院士、學部委員等領軍學者,緊盯自然科學基金、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專項基金等各類重大科研成果,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高水平的學術著作[5]。同時,大學出版社應瞄準某一專業方向,依托學校的專家學者,整合同一領域其他學校、院所的優質作者資源,開發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出版選題,形成特色、規模、品牌,強化出版社在該領域的出版優勢,進而提升母體高校在該學科領域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是中國政府舉辦的第一所國立西醫學校。醫學部法醫學院學科創建于1953年,2001年經教育部批準為首個法醫學國家重點學科,擁有我國唯一的衛生部與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共建法醫學重點實驗室,也是我國唯一的全國法醫干部培訓中心,由國際著名刑偵專家李昌鈺擔任名譽院長。目前,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在中華民族基因多態性、毒品依賴的分子細胞機制、藥毒物檢測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已形成特色。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醫學分社(以下簡稱“醫學分社”)充分發揮西安交通大學法醫學的學科優勢,積極與學科領軍的專家學者就解決國家發展重大問題研究成果轉化進行深入探討,并催生眾多國家重大項目,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法醫學院李生斌教授兼任教育部法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衛生部法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醫學分社在成立之初就與李生斌教授展開深度合作,二者合作策劃的前沿學術叢書“中華民族基因組多態現象研究”成功獲批2011年度國家出版基金立項,“生物智能識別前沿研究”“生物安全出版工程”等系列叢書也分別獲批2020年度、2021年度國家出版基金立項。
醫學分社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醫藥文化為己任,與西安交通大學知名校友、我國醫史文獻研究領域泰斗李經緯教授合作,開發了諸多社會效益顯著的重大圖書出版項目。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依托李經緯教授負責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國家科技部立項的“國家重點醫藥文物收集、調研和保護”課題,策劃了“中華醫藥衛生文物圖典”系列叢書,并成功入選2013年度國家出版基金,獲資助400余萬元,成為當年國家出版基金醫學類項目中規模最大、資助金額最高的項目。后期,醫學分社再次與李經緯教授合作,開發的《中國古代外科文明》不僅獲批為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項目,而且獲得了第八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該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歷史傳承價值和科學借鑒價值。
學科交叉已成為當今科技創新的源泉。大健康產業布局下,西安交通大學在醫學交叉領域匯聚了諸多優秀的學者和科研團隊。例如,呂毅教授致力于醫工結合外科技術創新及醫療設備研發、新型生物材料應用、終末期肝病肝臟移植、肝膽胰腫瘤綜合治療和現代醫學教育,目前已取得豐碩成果。葉凱教授領銜的信息與生物醫學交叉團隊的研究引起國際廣泛關注,為基因組結構變異檢測提供了新方法、新工具。2023年,西安交通大學開設全國首個醫工學專業,以學科交叉促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生命醫學學科跨越發展。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主動順應國家發展需要和學校學科布局調整,依托母體高校知名專家學者的科研成果,開發醫工交叉方向的特色教材和學術專著,進一步發揮醫學板塊學術出版的示范引領作用。2022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聯合學校生命學院等單位專家學者編寫的國內首套醫工交叉、深度融合的19種“康復科學與技術系列教材”成功入選教育部生物醫學工程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十四五”規劃教材。下一步,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將組織編寫數字醫療、醫學機器人、醫學影像、生物傳感、合成生物學、磁醫學等醫工交叉的前沿高端學術專著。
四、立足專業特色,推動特色學術出版走出去,構建中國學術體系話語權
學術出版是思想創新、科學創新、文化傳承的直接體現,其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有力推動了中國學術國際話語體系的構建。學術出版不同于其他類別出版,其展示的學術成果、弘揚的學術精神,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中國學術出版應建立相對完整、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出版體系,為中國經濟、科技、文化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學術出版不僅記錄了一流學科建設過程中專家學者學術研究的點滴進展與豐碩成果,為學術傳播提供了可能和機遇,為學術成果發表與應用帶來便利,使學術研究者時刻保持定力、活力與動力,而且有力地提升了一流高校的學術研究水平,體現了國家、民族的學術高度。因此,大學出版社應借助母體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東風,打造中國特色學術出版高地,提升中國學術國際話語權。
西安交通大學以其悠久的歷史、雄厚的學科實力、優秀的教學與研究成果在國內外享有良好聲譽。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依托母體高校學術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優勢,重視與國際知名出版機構的合作,廣泛開展國際交流,拓展版權業務。“雙剪理論及統一強度理論”建立者、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俞茂宏專注于材料力學基礎理論研究,原創性地建立了統一強度理論,破解了困擾強度理論研究領域百年的世界難題。俞茂宏教授主持編寫的《統一強度理論及其應用(第2版)》一書,由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成功輸出至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并受到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美國國家地震工程多學科研究中心(MCEER)、歐洲數學學會的刊物MATH的重點關注[6]。近期,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與母校知名校友、中華醫學會醫史學會主任委員李經緯教授合作,將其著作《中國古代外科文明》翻譯為英文,該書成功入選“絲路書香出版工程”。
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圍繞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積極拓展學術出版的國際視野,依托母校國家重點學科,逐漸開拓符合自身特色的走出去發展道路。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科源于1913年的電氣機械科,歷經百年的變遷和發展,堪稱中國機械工程教育發展的縮影。機械工程學科聚集了眾多機械工程領域的知名專家及教授,在國內外具有很高的聲譽。雷亞國教授長期從事機械系統建模與動態信號處理、大數據智能故障診斷與壽命預測、機械狀態健康監測與智能維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發的智能診斷系統在智能制造、能源電力、交通運輸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基于深度學習的智能診斷、數據驅動與模型驅動的剩余壽命預測等前沿成果,雷亞國教授的著作《旋轉機械智能故障診斷與剩余壽命預測》由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并輸出版權至愛思唯爾出版集團,榮獲了第十七屆輸出版優秀圖書獎。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旋轉機械智能診斷與預測面臨全新的機遇與挑戰。旋轉機械智能故障診斷與剩余壽命預測是機械動力學、信號處理、人工智能、自動化等多學科交叉的前沿領域,現已成為機械故障診斷的重要研究方向。2022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再次與雷亞國教授團隊合作,策劃出版了《大數據驅動的機械系統智能故障診斷與預測》(英文版)。該書不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重點資助,還成功輸出至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
為擴大走出去的影響力,強化構建中國學術體系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注重叢書整套輸出,從而進一步增強走出去的可持續性。目前,中國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相關研究和實踐探索值得向其他國家推薦。西安交通大學作為全國最早開設電子商務專業的高校之一,學科優勢和專家資源優勢顯著。2022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依托電子商務的學科優勢和專家力量,與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確定了“電子商務前沿研究”系列出版合作,目前有6種圖書已成功輸出版權。由于在版權工作方面業績突出,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榮獲國家版權局“2019年度全國版權示范單位”稱號。
五、結語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及高校“雙一流”建設持續推進,大學出版社將面臨諸多機遇和挑戰。大學出版社應心懷“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面向”,充分發揮大學出版社的文化引領作用,主動走進高校和科研單位,牢記為高校教學與科研服務的辦社宗旨,在國家重點項目、國家重點規劃、精品教材、高端學術專著、國際影響、融合發展等方面精準發力,真正實現大學出版社高質量發展,向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出版社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助力科技強國、教育強國、文化強國、出版強國目標早日實現,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文化出版事業繁榮貢獻力量。
新時代,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守牢高校出版陣地,堅定高校出版工作的正確方向,充分發揮高校出版工作的重要作用,始終與國家發展同向同行,主動融入母體高校發展大局,緊抓母校百年名校學科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的優勢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契機,面向學術前沿和一流學科,組織策劃國家重點規劃、重點工程、主題出版圖書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將傳承弘揚西遷精神,主動為學校和中西部地區高校教學科研服務,組織策劃特色精品教材和高端學術專著,加強國際合作,擴大合作范圍,在電氣、能動、機械、材料、力學、管理等重點方向以及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等方面實現版權輸出重大突破,不斷強化出版創新,打造學術出版品牌,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中國學術、講好中國故事作出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李靜. 現代大學出版的緣起與學術文化傳統的形成[J].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110-114.
[2]蔡紅生,楊琴. 大學文化:“雙一流”建設的靈魂[J]. 思想教育研究,2017(1):80-84.
[3]重磅!交通大學“西遷精神”正式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EB/OL].(2021-09-30)[2023-06-1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2292816631047924&wfr=spider&for=pc.
[4]逯長春. 中西部地方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內涵、價值、困境與策略[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12):138-144.
[5]秦茂盛,趙文娟. 高校出版社做好學術出版工作的幾點思考[J]. 出版廣角,2017(2):42-43.
[6] 李穎,秦茂盛,鮑媛.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以大學出版社為例談圖書版權貿易[J]. 科技與出版,2019(7):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