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考古事業的發展。夏文化研究是中國考古學的重大命題,也是中華文明探源的重要環節和支點。“夏文化融合出版項目”堅持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的融合發展,初步形成多產品形態開發、多媒體多渠道傳播的融合出版模式,推動了夏文化研究進程,探索出了一條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有效路徑。
【關? 鍵? 詞】夏文化;科技賦能;融合出版;新媒體傳播
【作者單位】張前進,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圖分類號】G255.1;G230.7【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4.010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考古事業的發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繼“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后,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經過參加工程的20多個學科的400多位學者的共同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績顯著,但仍然任重而道遠,必須繼續推進、不斷深化。”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安陽殷墟遺址時指出:“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文獻記載的第一個王朝,夏代所創造的文明是多元一體、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開端。夏文化研究是中國考古學的重大命題,也是中華文明探源的重要環節和支點,以考古探索重建夏代信史,對于研究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強化民族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河南是中華文明起源和夏文化發展的核心區,河南出版人有責任、有義務做好夏文化圖書的出版宣傳工作,推動夏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基于此,筆者所在的大象出版社啟動 “夏文化融合出版項目”,該項目以紙書出版為紐帶,將傳統出版與新技術、新媒體傳播矩陣與內容資源相融合,有機結合互聯網熱點話題、公眾反饋及產品線打造,策劃組織集圖書、數據庫、微信公眾號、音頻、視頻、學術訪談、教育研學等多種出版傳播形態于一體的立體項目,搭建考古與公眾之間的交流平臺,以提高夏文化的學術影響力和傳播力。
本文著重梳理 “夏文化融合出版項目”實施運作的理念和實踐,試圖從中探索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路徑。
一、夏文化研究歷程與現狀
夏文化研究歷久彌新,形成了幾次熱潮。1959年,著名上古史和考古學者徐旭生開始了豫西“夏墟”調查工作,并在其隨后撰寫的《1959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中簡要介紹了其尋找夏墟和夏文化的動因,拉開了夏文化田野考古和研究的大幕,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自此進入考古學家的視野,并開啟了延續至今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成為夏文化研究中最關鍵的遺址[1]。1977年河南登封告成遺址發掘現場會上,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鄒衡提出二里頭一到四期皆屬于夏文化以及鄭州商城可能是商湯亳都的觀點,這與此前二里頭為西亳、鄭州商城為隞都的“西亳說”體系迥異,甚至開創了一個新的學術體系——“鄭亳說”體系,這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夏商文化大討論[2]。這場討論持續時間之長,參與人數之多,發表成果之顯著,成為一道靚麗的學術風景線。大象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手鏟釋天書:與夏文化探索者的對話》一書,以學術訪談和口述史的形式詳細記錄了當年參與夏商討論的考古學者們的學術觀點和心路歷程。
21世紀初,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相繼啟動,夏文化研究進入多學科集體攻關階段,引領了考古學研究的新范式。夏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夏王朝整個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學者通過考古學、歷史學、地理學、文獻學、社會學、體質人類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可以勾勒出夏文化的豐滿圖景。隨著越來越多的夏商考古遺址加大發掘力度,并經過充分的研討、爭鳴,學界逐漸達成共識,形成了主流觀點。例如:夏王朝是真實存在的,二里頭文化基本上是夏文化;龍山文化王灣三期文化晚期、新砦期文化、二里頭文化分別為夏代早、中、晚期階段的文化遺存[3]。
新時代以來,夏文化研究再次迎來新的高潮。目前,夏文化研究在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時,存在一些田野考古和理論研究等方面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2020年23期發表署名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指出“夏代史研究還存在大量空白,因缺乏足夠的文字記載,通過考古發現來證實為信史就顯得特別重要”。同年,習近平總書記對二里頭遺址發掘、保護與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20年,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河南省文物局夏文化基礎研究項目立項,從研究機構建立和項目設置上實現新突破。國家文物局也隨即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明確指出當前開展夏文化研究,正是為全面復原和構建夏王朝的誕生背景、社會歷史、文明成就、政治結構、國家體系等提供科學支撐,為解決夏文化在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乃至早期中國多元一體化總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準確清晰的答案[4]。
二、整合出版資源,集大成豐富夏文化研究成果
河南考古資源豐富,無論是“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還是“考古中國”等國家層面推動的重大考古工程都以中原為中心展開,全國諸多專家學者集結于河南,從事重大考古遺址的發掘和研究。經過深入調研、聯系拜訪,大象出版社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大學夏文化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機構,與李伯謙、王巍、陳星燦、杜金鵬、劉海旺、張立東、許宏、韓建業、顧萬發、侯衛東等一流學者建立了出版合作關系,共同策劃“夏文化研究大系”。該叢書是“夏文化融合出版項目”的主干,旨在梳理夏文化基礎文獻,匯聚當前國家推動夏文化研究產生的科研成果,包括考古文獻集成、考古發掘報告、原創學術理論著作和學術通俗讀物,多為長期積累的大型出版項目,具體分為以下幾個系列。
1.考古文獻集成
開展夏文化研究,厘定研究方向,制訂研究計劃,離不開對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只有在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反思、沉淀、探求,才能在新的考古發現中實現突破,進而在夏文化聯合攻關研究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闡釋國家起源與發展規律的考古學理論。“夏文化研究大系”中的《夏文化考古文獻存目》《夏文化考古簡報集成》等圖書,為學者從事夏文化研究提供了便利和參考。《夏文化考古文獻存目》一書將近百年公開發表的與夏文化考古探索相關的發掘報告、簡報、論文、著作等成果目錄匯集成冊,編成一部檢索夏文化考古文獻的工具書。《夏文化考古簡報集成》匯編考古學界截至目前公開發表的夏文化考古簡報395篇,約800萬字,全面梳理和介紹夏文化遺址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沿革、發掘經過與文化堆積、遺跡與遺物等,為夏文化研究提供基礎性的文獻資料。
2.考古發掘報告
田野考古發掘報告記錄、梳理遺址發掘的過程,以及發掘發現的文物遺存,是考古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夏文化研究大系”規劃出版《禹州瓦店》《新密新砦》《淮陽平糧臺》《郾城郝家臺》等系列夏文化遺址發掘報告,全面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夏文化田野考古取得的進展和成就。其中,《淮陽平糧臺》一書是淮陽平糧臺古城遺址首部大型考古發掘報告,全方位展現了該遺址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突破性成果和重大發現。該報告進一步確認了平糧臺古城遺址位于城址中軸線上的道路是目前國內經考古發掘確認的最早的城市“中軸線”,發現了國內首見的完整的早期城市排水系統,找到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源頭,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突出價值,對深入研究中原地區文明起源的特征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因此該書入選2023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河南省夏時期古文化遺址調查報告》是“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項目的重要課題。文獻記載夏王朝的主要活動區域在河南境內,據不完全統計,自開展夏文化研究以來,河南省發現夏文化遺址400余處。該書對河南省境內的夏文化遺址按照區域和文化屬性進行系統調查,詳細了解遺址的范圍、面積、堆積層次、文化內涵和時代特征,厘清其歷時性和共時性,進而探討夏文化的聚落形態和社會組織結構,為夏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提供了基礎資料,同時對遺址的保護、規劃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3.原創學術理論著作
圍繞夏文化研究闡釋,“夏文化研究大系”規劃出版《夏初史》《夏文化探索史》《鄭州商城王畿區域夏商之際文化互動》《夏文化與中華文明主根主脈》《中國早期城市的形成與起源》等系列學術專著,均為夏文化研究領域最新的原創力作。其中,《夏文化與中華文明主根主脈》一書通過對中華文明早期階段的相貌、內涵、發展演變過程進行闡釋,總結和提煉了夏王朝的文化成就和文化遺產,并進一步探討夏文化對殷商文明及后世歷代文明的影響,得出夏文化是中華文明主根主脈的結論。具有政治中心功能的城市的出現,是古代文明形成最常見、最重要的標志。《中國早期城市的形成與起源》以二里頭都邑及其他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研究對象,探討中國早期城市社會等級差別及禮制的產生、金屬冶煉技術的出現及青銅器的廣泛使用、宮室建筑特點及中軸線布局,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歷史、文明與國家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4.學術通俗讀物
長期以來,夏文化研究局限于學術界尤其是考古學內部,其成果大多以考古發掘報告、學術論文、學術專著的形式出版,難以進行大眾化傳播。“夏文化研究大系”立足于學術成果的大眾化轉化與傳播,在圖書創作手法和語言表達上力求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規劃出版了《尋夏記:二里頭考古揭秘最早中國》《夏王朝:中國文明的原像》《最早的帝國:二里崗文明沖擊波》《河洛古國:原初中國的文明圖景》等大眾考古類圖書。其中,《尋夏記:二里頭考古揭秘最早中國》通過對傳世文獻和學術史的梳理分析,對二里頭遺址及其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基本情況的介紹,論證了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二里頭都邑是夏都乃目前最合理的學術推斷,并從政治理念、精神信仰、生產生活、興盛歷程等方面展開論述,力圖為讀者展示一幅翔實的早期中國的社會圖景。《夏王朝——中國文明的原像》是日本著名考古學家岡村秀典關于夏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該書結合古代典籍文獻和考古發掘最新成果,論證以二里頭為最后王都且有著高度成熟文化的夏王朝確實存在,它就是4000年前古老的文化和文明。
三、以數為媒,生動呈現夏文化的豐富內涵
當代科技的發展為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大象出版社打造的“夏文化融合出版項目”堅持紙數融合,線上線下同時空全媒體傳播,生動呈現了夏文化的豐富內涵。
1.開發建設“夏文化文獻數據庫”
隨著考古學的深入發展,考古材料越來越多,材料梳理難度增大,進行數據庫建設成為考古學研究方式與研究理念的新變化。在60余年的夏文化探索歷程中,諸多學者發表的成果汗牛充棟,內容從探索夏文化的理論和方法到具體遺址的發掘實踐,勾勒出早期中國文明的形態和夏文化的面貌。“夏文化文獻數據庫”將有關夏文化研究的論文、著作、考古發掘報告、考古簡報、會議通信、圖像、音視頻資料等內容匯集錄入,并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數據標引,最終通過數據庫軟件平臺分發給用戶使用。主題詞標引涉及夏文化研究的核心遺址包括二里頭、王城崗、偃師商城、東下馮遺址、新密新砦、古城寨,涉及的研究課題包括文明起源、族屬、測年、夏商分界等夏文化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爭議性問題,集中體現了夏文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5]。該數據庫具備檢索、瀏覽、查閱等基本功能,彌補了傳統紙質古籍資料不全、查閱不便且呈現形式單一的缺點,為用戶提供更為直觀便捷的閱讀方式,這將大大促進夏文化研究。
2.啟動“尋夏記——走進考古現場”視頻拍攝
大象出版社邀請許宏、方燕明、梁法偉等一線考古隊長、考古發掘領隊走進偃師二里頭、登封王城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等核心夏文化遺址,現場解讀夏文化、拍攝視頻作品,通過新媒體平臺宣傳推廣,大大提升了“夏文化融合出版項目”相關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
3.構建夏文化新媒體傳播矩陣
互聯網技術與新媒體的高速發展,微信、視頻平臺等媒介的廣泛應用,為學術出版的大眾化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大象出版社維護與運營“夏文化融合出版項目”的微信公眾號、微信視頻號、B站號及抖音號,初步形成新媒體傳播矩陣,定期發布推文和視頻作品。“大象尋夏記”微信公眾號設置新書發布、圖書連載、名家訪談等特色欄目,并約請王巍、杜金鵬、劉海旺等著名考古學家撰寫推文,短短幾個月便引起學術界和出版界的廣泛關注;在“大象尋夏記”微信視頻號、B站號、抖音號上發布的“許宏揭秘最早中國”等系列視頻在獲得較高播放量的同時,評論區逐漸形成“尋找最早中國”“夏都是不是在二里頭”等相關話題,不僅使夏文化得到更多的關注與二次傳播,而且讓賬號運營人員更直觀地看到什么樣的內容更有吸引力、更有話題性,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思路。
4.錄制有聲書
大象出版社遴選具有大眾閱讀價值的圖書,開發音頻聽書作品,在喜馬拉雅、騰訊等有聲平臺發布,滿足讀者的多元需求,為考古圖書賦值。目前,《尋夏記:二里頭考古揭秘最早中國》(42集)有聲書已登錄喜馬拉雅大象出版社官方賬號,并獲得近10萬次的播放量。
5.夏文化探索者訪談
大象出版社以學術訪談的形式與考古學家對話,對50余位夏文化探索者進行深度訪談,編撰《手鏟釋天書——與夏文化探索者的對話》一書,分享夏文化學者治學的心路歷程及其考古發掘經歷,為學者立傳,為考古修史,全面反映夏文化探索的歷程和取得的豐碩成果以及學者對夏文化重大問題的深層思考,為中華文明探源留下寶貴的口述資料。大象出版社按照“先傳后編”“邊傳邊編”的出版模式,先錄制采訪的音像資料,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再整理文本編撰成書。
6.開展沉浸式研學實踐
大象出版社依托“夏文化融合出版項目”聚集的專家優勢、策劃優勢、內容優勢等,開發中小學夏文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沉浸式研學實踐,有效將學校文化教育和校外實踐教育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對神秘的考古學產生興趣,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和了解夏文化。一是教材編纂。大象出版社與河南省文物局合作,組織編寫《夏文化知識讀本》。該教材創新表達方式,配備多媒體資源包,介紹夏文化通識性知識,探討夏文化與中原文化、黃河文化、中華文化的關系,重建夏代信史,全面反映夏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歷史價值,教育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增強文化自信。二是課程設計。以《夏文化知識讀本》為基礎,大象出版社與夏文化文博場館、考古遺址單位合作,深入挖掘夏文化的教育價值和傳播價值,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量身定制以夏文化探索為主題的基礎課程、探索課程、考古課程和營地課程等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三是路線規劃。大象出版社制定了 “登封王城崗(考古現場)—禹州瓦店(考古現場)—新密新砦(考古現場)—偃師二里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夏文化主題路線,遵循安全性、教育性、實踐性、個性化、體驗性等原則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四是提供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大象出版社搭建夏文化線上研學平臺,用于支持線上研學課程開展、研學信息發布和數據收集,運用AR、VR等新興技術復原夏代生活場景,讓參與者沉浸式體驗夏文化。
四、對“夏文化融合出版項目”的思考
“夏文化融合出版項目”的運作和實施聚集了大量優質的內容資源,重點打造融媒體出版產品,實現了傳播先行、各種出版形態同步推進的新模式。
1.項目實施具有學術出版和主題出版的雙重屬性
一方面,大象出版社與權威科研機構和一流學者合作,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學術專著和學術通俗讀物,推動了考古學專業研究的進展。另一方面,中華文明探源、夏文化研究闡釋、二里頭遺址發掘保護等都是中央和河南省關注的重大主題,關乎華夏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具有服務國家文化戰略大局的現實意義。
2.項目實施有助于打造考古圖書產品線
當前,國家支持、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三星堆發掘現場直播、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活動等,促使考古學從冷門小眾學科一躍成為萬眾矚目的熱門學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學術和文化,選題的策劃創新、選題結構的調整均應順應社會形勢,契合國家需要、學術進展和市場需求。大象出版社背靠河南豐富的文物考古資源,以中原早期文明探源、夏商文化研究闡釋、中外文明比較研究為重點,加強中長期規劃,積極打造考古圖書產品線,以提高細分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和占有率。
3.項目實施實現學術出版的深度融合
“夏文化融合出版項目”實施以新媒體傳播為切入點,以多種版權開發為手段,實現了學術出版的深度融合。該項目促進了出版流程再造,在產品研發、內容資源聚集、市場培育推廣、人才培養等方面做了詳細規劃和路線圖設計,初步形成了多產品形態開發、多媒體多渠道傳播的融合出版模式,為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新媒體傳播提供了啟示。
|參考文獻|
[1]侯衛東. 夏文化研究的熱潮和方向[N]. 中國文物報,2022-06-17.
[2]侯衛東,賀俊,杜金鵬. 尋夏記:二里頭考古揭秘最早中國[M]. 鄭州:大象出版社,2023.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 夏文化考古文獻存目[M]. 鄭州:大象出版社,2022.
[4]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啟動[EB/OL]. (2020-08-21)[2023-07-01]. 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20/08-21/9271157. shtml.
[5]高振龍. 中國夏文化考古文獻初步計量分析[N]. 中國文物報,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