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茂新
深度學習作為全新的教學認知,可確保學生能夠對新鮮的知識內容以批判性的態度進行學習,從而完成新知識架構的重新組合,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優化問題解決的方式選擇。在具體的教學環節,教師需要秉持情感教育為核心,更好地關聯學生,落實好教學實踐,從而引導學生展開反思性深度學習。教師需以學生理性思維培養作為研究對象,結合實際的教學案例,針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學生理性思維培養進行探究。本文論述了何謂深度學習以及理性思維能力,分析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重要意義,提出在深度學習中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方法。
一、深度學習概述
(一)深度學習的定義
所謂“深度學習”,是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質性描述,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投入程度、思維層次以及認知層面的體驗等,不同層面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也會有所不同。深度學習強調學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而不局限于學會,要求學生對自己所學習的知識能夠批判性利用,更為追求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深度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定的思維拓展,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學課堂上開展認知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關于“深度學習”的界定,上海師范大學教師黎加厚從學術層面進行研究,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出這個概念并加以描述,即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能夠對知識批判性地學習,將知識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所掌握的知識建立關聯性,能夠做到觸類旁通。學生具備知識遷移能力,能夠在新的情境中合理運用,將決策做出來,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對應的實際問題。
(二)理性思維能力
學生具備知識遷移能力,能夠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前提是具備理性思維,即對事物的理解方向更加明確,依據更加充分,能對事物進行觀察,經過比較之后提出問題,經過分析之后將所獲得的結果綜合,此過程主要運用抽象思維和概括思維。理性思維基于感性思維而建立,是人類思維進入到高級形式的表現,人們對于客觀事物要準確把握,了解其本質,把握其規律,就要具備理性思維能力,能夠合理運用理性思維解決問題。
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重要意義
所謂“思想”,其強調學生通過思維活動而獲得結果?!八季S”強調對事物的理性認識,認為在每一個過程中都需要理性的思維,由此所獲得的結果更具邏輯性。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多在6到14歲之間,他們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對于新知識具有非常強烈的探索欲望。而小學生受發展規律影響,思維上缺乏獨立性,不具備批判性,但是會隨著知識的積累而提升知識應用能力;理性思維品質雖然有所發展,但是不夠全面;對新事物有所認識,但是容易產生片面化理解,對于知識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
通過深入研究表明,小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科學有效的思維訓練,對培養其思維能力有幫助,利于塑造思維品質。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注重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以提升其思維能力,使其對于理論知識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掌握操作技能,培養理性思維品質,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三、在深度學習中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方法
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要以情感為基礎,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以聯系為手段,構建知識結構體系;以問題為前提,逐步打破知識壁壘;以實踐為途徑,加深知識理解;以討論為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想。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一)以情感為基礎,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課堂教學必須注重教學觀念變革,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依據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及興趣愛好展開教學活動,更好地推進學生發展的個性化進程;創設適宜的活動類型,更好地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以情感為基礎,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消除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排斥心理,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這樣一來,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和思考中,促進自身思維的發展,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例如,在“找規律”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問答的方式詢問學生:“1×1等于幾”,學生會直接說出正確的答案“1”,而在提問更為復雜的同類型問題時,教室則會變得安靜。此時,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索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依次排列1×1=1,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讓學生通過上述四個列式探尋相互關系,最終探索出更高的問題解決邏輯。同時,該問題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性相對較小,但也能夠發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從而更好地強化學生發散式思維邏輯。在具體操作中,學生需要從多個角度審視,在思考的時候采用聯系的方法,從多層次、多方面分析問題,使難度大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知識變得更加直觀、隱性問題顯性化。
教師通過合理的方式,引導學生將相關的知識整合起來,構建數學知識體系,讓學生能夠形成更加清晰、全面的知識脈絡并構建為框架,確保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鍛煉,可以更好地分析數學問題,為今后參與各個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以聯系為手段,構建知識結構體系
小學數學知識點較多,很多學生會對一些知識點產生混淆,從而導致思維混亂。構建知識體系是幫助學生厘清思路、提升理性思維的有效方法。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引導學生構建數學知識體系,讓學生能夠梳理出更加清晰、全面的知識框架,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網格、圖標、思維導圖等方式,選擇元認知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從而確保學生能夠同步相關知識,優化新知識序列的組合,使新舊知識產生聯系,構建科學系統的知識體系,指導學生更好地應用現有知識完成問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進而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
例如,在復習“多邊形面積計算”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知識整合,構建知識體系。比如,可以使用樹狀圖,以多邊形面積為主干,分出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組合圖形等幾個分支,并將不同多邊形的面積列出,如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用字母表示S=a2;長方形面積=
長×寬,S=ab;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S=ah;三角形面積=底×高÷2,S=ah÷2;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S=(a+b)h÷2。此外,還可以利用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如分割法、添補法、割補法等。繪制思維導圖后,各種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一目了然,學生不易發生混淆,同時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圖形面積之間的關系,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同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積是平行四邊形的一半等,有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學生通過自行探索學習,更好地掌握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升知識運用的靈活度,更好地總結歸納知識點,培養自身深度學習的能力。
(三)以問題為前提,逐步打破知識壁壘
練習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一個知識點可以簡單進行理論闡述后就可以完成教學工作,都必須經過一定量的練習之后,才可以鞏固學生對某知識點的認知的掌握,提高理解程度,同時保證學生能自如運用。所有的練習應該立足于教材,讓學生在解題期間可通過教材獲得相應點撥。教師應立足教材,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某個課時存在的重點難點,針對性地科學設置問題。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感到較難以理解的、容易混淆的地方提出問題,設置相應的練習題目,通過有意識的針對性練習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識點。
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時,該課教學需要基于原有正方形與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以此為前提帶領學生完成立方體表面積求解公式推導。依據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在保證學生理解表面積定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來推導表面積計算公式。這一問題的解決思路很多,有的學生認為需要優先判斷立方體共計多少個面,再分別對每個面進行面積計算,最終相加獲得立方體表面積。也有的學生認為立方體是對稱的,先觀察有幾對對稱面,再求出其中一面面積乘以2,即為對稱表面面積,隨后相加翻倍,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而正方體更加特殊,只需要計算出一個面,隨后乘以6,即可得到最終的計算結果。在提問以及組織學生思考問題時,教師可以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集思廣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了多種計算方法。教師可以基于學生討論得來的方法繼續組織探究活動,分析不同方法的優缺點,由此促使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歸集零散的知識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以實踐為途徑,加深知識理解
數學是一門兼具理論性和實用性的學科,很多數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生活中有廣泛應用。因此實踐是幫助學生掌握理解數學知識、培養理想思維的有效手段。通過生活場景或生活元素的輔助,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和實際應用,有效提升學習質量和效率。基于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利用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設計教學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拉近知識點與生活的距離,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學習的重視程度。
例如,在“平面圖形”“立體圖形”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數學教育內容與環保教育內容結合,引導學生使用家里的廢舊物品,如廢舊紙箱,易拉罐,紙盒、報紙等,設計立體圖形,通過切割、拼接等方式制作小船、飛機、火箭、房子等。在此項設計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對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特點和性質產生深入了解,同時可以直觀地看到立體圖形的構造、不同圖形之間的關系等,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又如,在“百分比”教學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商品打折情境引入教學,使學生生動直觀地理解百分比的含義和應用方法。同時引入折扣和利潤的關系及計算方法等知識,拓寬數學知識范圍。
這種實踐活動體驗的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提高教學之效,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五)以討論為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想
小學生年齡較小,對新鮮趣味的內容更感興趣,因此容易接受圖片、音樂和視頻內容。教師應積極利用這些趣味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滲透數學思想,便于學生接受和吸收。
例如,在“時間轉換與計算”教學時,教師可以使用投影儀播放小明上學的動畫視頻,用地圖呈現小明的行動軌跡。待學生觀看后,教師可提出問題:“小明7:30離開家,7:45到達學校,想一想從家到學校要用多長時間?小明7:45到達學校,11:30放學,請問小明上午在學校待了多長時間?”讓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嘗試總結各種計算時間的方法。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建立時間概念,還可以滲透數學思想。
此外,在教學前,教師應認真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內容的脈絡,確定知識點之間的相關性,提煉、總結隱含的數學思想。比如,對于“加減法”內容,教師需要探索變換思想;對于“統計”內容,教師應該探索統計思想,并引入數形結合思想,以簡化統計知識;對于“比的基本性質”內容,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要掌握類比思維,讓學生分析“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和商不變性之間的關系,澄清兩者之間的差異,之后進行橫向類比。在教學推進環節中,教師需確定教學目標,采取適當的方法將數學思想滲透到教學中。
四、結語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對培養學生理性思維非常重要,理性思維對學生快速掌握數學知識并實現有效遷移運用具有積極作用。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成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上措施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提升數學綜合能力,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