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浙江省T市9縣新鄉賢推動共同富裕的創新實踐為考察對象,探討新鄉賢助力共富的發生機制、應用機理和實現路徑。研究發現,新鄉賢在“先富帶動后富”“使命和責任感”“魅力權威”“能力稟賦”等多方面助力共富。主要有五方面經驗:一是要素融合與多元素關系重塑;二是秩序回歸和治理有效實現;三是思維轉換和人才資源盤活;四是資本賦能和社會效益提升;五是平臺重構和文化潤富再建。
關鍵詞:新鄉賢;共同富裕;鄉村治理;產業共富
一、問題的提出與文獻回顧
鄉賢,即故土的賢者。新鄉賢是浙江省推動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富礦”,發揮新鄉賢在資金、人脈、資源、產業集群等多方面優勢,推進家鄉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實際情況看,浙江省在外鄉賢人數多、資源豐,僅T市就有在外鄉賢154多萬人①。尤其是2018年6月,隨著《關于促進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的印發,T市新鄉賢回歸走出來一條特色帶富之路。當前T市百家商會已經成功結對百個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其具有特色的共富途徑,取得明顯成效。總結提煉T市鄉賢帶富、產業聯動、資源融通、民生優享的新鄉賢統戰工作經驗,將會提升浙江省鄉賢共富之路的“溫度”和“熱度”,為新時代研究新鄉賢助力共同富裕,提供鮮活案例和可供借鑒的經驗。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目前與本文相關的研究主要從兩方面展開。一是關于新鄉賢與新鄉賢統戰工作的研究。劉志艷、林文認為新鄉賢并不全部包括離鄉群體,而是指曾經有鄉籍后離鄉,但仍然心系故土且有公益心的社會賢達人士。“他們主要包括在外為官而告老還鄉、在外為教回鄉獻智者、在外置業返鄉投資者等愿意為家鄉實現美好生活目標無私奉獻的一群人。”[1]曾凡木認為,“新鄉賢是地方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統戰引領新鄉賢工作不僅提高了文化公共品供給的參與度,而且降低了組織成本。”[2]鄉賢的出走和回歸,帶來了社會結構的變遷,張佳慧認為“鄉賢從客觀上促進鄉賢統戰在人才輸出、動力輸出、環境改變、制度變革等四個方面,對于地區城鄉融合發展上的作用力。”[3]張雨薇、武晉認為“浙江鄉賢工作的創新之處尤其體現在基層開展了以鄉賢聯誼會為基點的創新活動,其中‘鄉情紐帶+浙東地域文化的創新是最具特色的工作模式,應在載體構建、機制完善等方面予以深化。”[4]李傳喜、張紅陽認為新鄉賢統戰是統一戰線促進實現社會建設提升的有效實現路徑,充分發揮新鄉賢助力地方建設的積極作用,非常有利于統戰服務鄉賢治理的地方探索研究。”[5]二是新鄉賢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研究。蘇志豪、何慧麗、徐衛周等從嵌入性視角出發,從鄉情內生力和外部感召驅動力的雙重動力出發,認為“鄉賢回歸是一種多動力驅動下的回嵌鄉土行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地方公共服務,應該通過組織外嵌和服務融合等手段帶動鄉賢從缺席轉向進場。”[6]吳曉燕、趙普兵認為“新鄉賢作為鄉土社會的成功人士,理應被納入地方建設所需的人才范疇,進行引導和規制,從而實現人才從出走到回歸的再生和參與。”[7]
梳理現有研究成果,學者們普遍認同新鄉賢對共同富裕起到促進作用。具體而言,尚需克服以下不足:一是在評價內容上,新鄉賢和統戰工作的互動關系研究還偏向單一化,大多僅強調統戰工作的協同帶動作用,而對“新鄉賢統戰工作+共同富裕”的長效互動模式研究較少;二是在結果應用上,鮮有從產業關系和時效性角度將共同富裕與新鄉賢統戰工作相結合,較少挖掘新鄉賢對統戰共富帶來的工作制度方法上的沖擊和變革。有鑒于此,本研究旨在以推動實現區域發展為邏輯起點,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尋新鄉賢統戰工作推進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
二、新鄉賢回歸助力共同富裕的研究樣本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選取地處浙江省東部沿海的T市作為新鄉賢助力共同富裕的研究樣本。改革開放以來,T市不少能人離開家鄉,走南闖北外出經商,這些人如今成了新鄉賢。今年上半年,T市已經有39,887①位新鄉賢與家鄉結對,幾乎覆蓋了全市的每一個鄉鎮街道。2016年來,已累計引進新鄉賢項目資金260多億元,參與公益事業1949項,籌集各類新鄉賢公益基金3.63億元。
除了資源豐富,T市引賢政策也為研究提供鮮活樣本。作為新鄉賢工作的先進典型,浙江省首屆新鄉賢工作現場會于2020年8月在T市召開。此外,回鄉熱潮中,T市新鄉賢們回鄉創業和反哺家鄉之初心不改,熱心家鄉公益,為家鄉發展出錢出力,不計得失,為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案例。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前期訪談調查、中期實地觀察、后期文獻研究等多種方法開展研究。筆者于2022、2023年分7次走訪T市9個縣,此外還先后走訪20多個鄉賢帶富成效顯著、做法典型的村社企業,并與近30位知名鄉賢、鄉賢理事會負責人、村干部、統戰干部等對象進行深入訪談。總體來看,T市鄉賢文化豐厚且形態多樣,當前9個縣市區實現鄉賢理事會、鄉賢簽約共富項目全覆蓋,這不僅為研究提供了鮮活的實踐樣本,也為總結帶富經驗提供了實踐源泉。
三、新鄉賢回歸助力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
(一)內生需求機制
內生需求驅動和外部力量驅動是新鄉賢參與共同富裕的兩種主要方式。作為內生需求理論的“內生發展”概念,最早由瑞典學者提出,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鄉村治理實踐中發展成為相對成熟的理論,主要內涵包含“自力更生、自我驅動、內生需求、良性發展” [8]等組織內部內生力量的形成和發展機制。通過分析新鄉賢助力共同富裕的廣泛實踐,認為新鄉賢帶富的應用機理中存在與社會內生需求機制相契合的重要部分。
一是“先富帶動后富”內生使命。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先富群體的“效益反哺”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鄉賢在實現率先致富后,在鄉土情懷、推動家鄉發展的社會責任感等多種因素的促動下,回鄉創業投身家鄉建設帶動共同富裕。從T市的情況來看,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受益于浙江省東部沿海的區域優勢和政策開放紅利,T市大批有賢之士離開家鄉創業,實現個人事業發展和財富積累,部分人士已經成為行業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成功人士。T市H區新鄉賢任某,回鄉恰逢村社換屆,在當地引賢政策引領下通過競選擔任了村里“一肩挑”主職干部,為該村帶來電子商務創業帶富的途徑和方法,尤其是其將“線下生產、線上銷售”的成功模式無私分享給鄉民。在其推動下合資創辦的鄉賢企業日產內褲20萬條,一年內成功解決家鄉農村800個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2020年,該村被評為“全國百強電商產業示范村”,在國內單一生產內褲企業中排名第一。這種“效益反哺”既是新鄉賢鄉土情懷的責任使命驅動,同時也成為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社會內生力量。
二是“魅力權威”能力稟賦。能力要素是新鄉賢助力共同富裕的另一個重要內驅力。對于中華傳統儒家文化影響下的新鄉賢人士,如果能成為掌握家鄉建設話語權的權威,在鄉民熟人社會中能力與品行得到肯定,可以帶來極大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帶動家鄉共富,是鄉賢作為“魅力權威”自我尊嚴實現的內生需求,由權威鄉賢牽頭,往往能得到群眾的更大信任并匯聚鄉民創業致富熱情。如T市L區優秀鄉賢李某,利用其在汽車行業的成功經驗和巨大影響力,回鄉投資成立亞歐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帶動延鋒安道拓、愛信宏達、樂金華奧斯等一批高質量汽配企業發展,為L區成功入選首批省級特色小鎮打下堅實基礎。目前,某汽車小鎮從業人口約3萬,幾乎帶動該鎮家家參與人人共享,成為“回歸一個鄉賢、發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典型案例。可見,鄉賢從離鄉到回歸,再到致富一方,作為鄉民中的成功人士,鄉賢的人脈、資源、信息、資金等方面的能力再一次得到鄉民普遍認可,成為新鄉賢作為“魅力權威”的能力和價值的內驅力。
三是“反哺家鄉”的意愿驅動。共同富裕本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反哺家鄉”與“先富帶動后富”邏輯相通,絕大多數鄉賢懷有葉落歸根、反哺家鄉的強烈愿望,渴望能為家鄉發展盡綿薄之力。調研發現,出生于20世紀60、70年代的鄉賢,回家鄉養老、落葉歸根的樸素情懷尤其強烈,希望能夠為家鄉共同富裕、產業發展、民生事業等方面出資出力,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好。如X縣鄉賢章某,20世紀80年代外出創業從事醫用物資行業。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T市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嚴重緊缺,章某得知情況,毅然回鄉向當地政府主動請纓接單生產,連夜把遠在省外的制造器械和工人骨干運回家鄉,僅2020年上半年就生產醫用口罩540多萬只、防護服10萬多件。他在疫情暴發的緊急時刻挺身而出,為家鄉人民生命安全貢獻了力量。鄉愁鄉情為紐帶的情感基礎是鄉賢回鄉發展的重要動因,在鄉賢共富的共同體建設中,將最初的樸素鄉情驅動成為長效發展機制“反哺家鄉”是回鄉帶動共富的重要內驅力。
(二)外部驅動機制
除了內生需求,新鄉賢助力共同富裕還需要匹配與自身資源稟賦相適合的外部驅動力。通過整合政策支持、發展機遇、平臺協作等外部資源,實現新鄉賢推動共同富裕的合力,在良性價值反饋和正向效益的刺激下,進一步激發參與群體的內驅力,從而實現內外整體發力協同推動共同富裕建設的目的。
一是機遇導向驅動。發展機遇是鄉賢從最初的離鄉創業,到今天回歸發展的重要外部動因。尤其隨著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推進,家鄉創業機遇越來越成熟。如T市L區某鄉賢,20世紀90年代初前往云南經營花木生意。2018年,L區利用當地周邊花木種植產業配套和電子商務集成優勢,引導10多位鄉賢投資建設“花木城”項目,形成建筑面積約4.5萬平方米、商鋪600多間、流轉土地5000多畝的大綜合體,成為T市目前最大的集花木種植、生產、展示、交易為一體的綠色生態產業綜合體。至今已提供鄉民就業崗位2000多個,帶動周邊5000多戶農民年增收15%—20%。正是外部機遇和條件的愈加成熟完善,才帶來鄉賢回歸投身家鄉建設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產生正向反饋的外部驅動力。
二是政策導向驅動。共同富裕不僅僅是物質的富裕,也包括精神富裕、社會和諧治理等重要內容。在推動共同富裕過程中,發揮政府政策引導力量,通過政策吸引鄉賢回鄉以其社會威信參與治理是另一個重要外部驅動力。如T市建立鄉賢“金牌導師”服務團隊,打造金牌調解“老娘舅”品牌,對社會矛盾化解推行“一案件一鄉賢”跟蹤化解模式,同時細化鄉賢調解員的準入退出機制,不斷加強服務團隊建設,統籌“事前了解、駐點走訪、集中調解、事后回訪”工作機制,進一步提高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率。目前已調解各類社會矛盾4482人次,成功調解糾紛350起,涉及金額近3000萬元,在當地深受認可,成為鄉民遇到糾紛時主要求助對象之一。再如T市實施“走訪助調、解困助調、基金助調、駐點調解、聯合調解、集中調解”新鄉賢助調方式,引導一批德高望重的賢能人士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活動,謀劃鄉賢共治安富新路徑。通過鼓勵鄉賢擔任兼職網格員,為村(居)名譽村干部,參與村“兩委”事務管理,搭建鄉賢調解室等載體,發揮鄉賢群體民間權威作用。截至目前共有155名新鄉賢擔任助調員,累計接待群眾3227人次,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021件,籌集助調基金300萬元,救濟弱困當事人637人次,全面助推當地全網格管理水平提升,使新鄉賢助力共同富裕工作不僅僅停留在過去資金回鄉創業的層面,而是推動新鄉賢全面參與家鄉社會治理,從而在更廣闊的層面上推動鄉賢共富工作新局面。
三是協作導向驅動。某種程度上說,鄉賢帶富就是協作共富,是一場政府牽線搭橋、鄉賢實地考察、鄉民支持參與的“三方聯動”。實踐中,只有充分利用政策資源和人才配套等協作優勢,依靠本地“硬實力”而非僅僅依靠鄉情吸引鄉賢投資,實實在在為新鄉賢提供機遇,才能真正實現當地集體經濟持續“造血”,從而真正實現鄉賢帶動鄉民奔向共同富裕。如T市發揮其有山有海優勢,利用鄉賢核桃產業種植經驗和核桃產品銷售產業鏈優勢,結對西部山區貧困鄉新塘村,出資建設500畝核桃產業園,助推該村于3年前成功實現貧困村“摘帽”;同時以當地聯誼會為載體,協同10個鎮(街道)的鄉賢聯誼會和商會,結對14家經濟相對薄弱村,并通過“一結一”“多結一”結親模式發動貧困鄉民廣泛參與其中,到2022年底實現原貧困村民人均收入翻兩番的目標,以實際增收實打實推動共同富裕建設。在這個過程中,當地政府牽線搭橋,鄉賢出錢出力出資源,鄉民共同參與,三方聯動合力協作成為鄉賢帶富的重要外驅力。
四、新鄉賢助力共同富裕的T市路徑分析
近年來,隨著T市打造“重要窗口”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設目標,充分利用在外鄉賢人數多、資源豐的優勢,激活新鄉賢資源、凝聚新鄉賢智慧、匯集新鄉賢力量,探索創新以“鄉賢+共同富裕”的共富路徑,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共同富裕實踐成果。
一是在共同富裕推進過程中,充分利用鄉賢自身優勢,實現本地資源和鄉賢資源的多元素融合。通過聚焦重點領域,融合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的跨產業鏈組合,聚集新媒體、傳統作坊制作、網絡直播等要素融合模式,實現多元素關系重塑,產生同頻共振。二是注重從新鄉賢群體中選賢任能,引導一批德高望重的賢能人士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活動。如Y市推行新鄉賢“雙月”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吸納一批熱心公共事務的新鄉賢參政議政,推動破解高鐵項目征遷、城市有機更新、農村舊房改造等一批難題。三是進行思維轉換和人才資源盤活。思維方式的轉變是T市新鄉賢人才工作的特色和亮點。如通過傳統的抓牢鄉情、鄉愁、鄉味紐帶,實時聯絡,維系鄉情。再如,通過搭建新鄉賢溝通展示平臺,增強回歸鄉賢的情感歸屬感和幫扶榮譽感。又如,在項目周期內建立人才數據庫,通過項目把優秀鄉賢人才引回家鄉。四是資本賦能和社會效益提升。弘揚富而思源精神,發動新鄉賢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實現鄉賢資本賦能和社會效益提升。如Y市截至目前已成立新鄉賢帶富基金11個,籌集資金8000余萬元,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獎教助學和公益慈善等領域全方位助力共同富裕。五是平臺重構和文化潤富再建。挖掘、提煉、弘揚新時代鄉賢文化精神,建成一批富有地域特色、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的鄉賢文明地標,實現平臺重構和文化潤富再建。
五、結論與討論
經過多年摸索實踐,新鄉賢在共同富裕中已發揮重要示范作用,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依然存在鄉賢活力激發不充足,鄉賢與鄉村振興沒有有效融合;經費保障時常難以到位,各方配合協調機制難以有效運行,難以形成鄉賢帶富的合力;長效共贏格局尚未構建,存在鄉賢共富后勁乏力等問題。
為此,要重視新鄉賢助推共同富裕的戰略部署問題研究。首先,要制定好新鄉賢標準。在甄選過程中,新鄉賢自身品行是選擇的第一標準,幫扶、服務鄉民的意愿和熱情,帶動共富的技術、平臺、資源、本領和能力等方面也是重要考察標準。其次,要搭平臺、建載體。搭建平臺的作用和目的,是通過共建平臺,讓新鄉賢有幫扶鄉民、回鄉帶富的陣地。最后,新鄉賢治理要以社會價值作為依托。從社會心理的角度來講,新鄉賢普遍希望通過自身價值輸出獲得社會肯定。因此要建立健全關愛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杰出鄉賢,按照規定落實政治安排和榮譽安排,激發鄉賢回歸的熱情。
要依托新鄉賢內生稟賦,提升鄉村自治能力。通過引導還遠在“異鄉”的新鄉賢,把自身艱苦創業、不忘家鄉的正向價值觀傳遞給鄉民。利用新鄉賢精神匯聚力量,弘揚社會正氣,彌合鄉民分歧,化解家鄉鄰里矛盾,推進依法治鄉,完善現代鄉村治理。借助選拔新鄉賢擔任“名譽”村主任契機,提升基層自我管理和服務能力,用鄉賢德治善治力量,開創鄉民辦實事、矛盾調解、創業共富信息咨詢、致富途徑求助等新機遇新模式。
要在文化層面形成敬賢學賢新風尚。挖掘地方傳統鄉賢文化和新鄉賢文化,讓鄉賢文化宣傳進文化禮堂、上講壇、進書籍,在鄉賢和社會中廣為宣傳;以學帶宣,在縣市級層面,建設鄉賢文化研究會,開展鄉賢文化研究,打造鄉賢文化宣傳品牌。通過優秀鄉風文化的宣傳推廣涵育文明鄉風,以古賢感化今賢,以前賢影響后賢,以老賢培育新賢,促進新鄉賢熱心人士不斷涌現,新鄉賢帶富隊伍不斷壯大,新鄉賢帶富成果不斷凸顯。
參考文獻:
[1]劉志艷,林文.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實現路徑[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12):253.
[2]曾凡木.制度供給與集體行動:新鄉賢參與社會治理共同體的路徑分析[J].求實,2022(2):84-96+112.
[3]張佳慧.統一戰線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以浙江省平湖市“同心參治”為例[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22(3):30-34.
[4]張雨薇,武晉.任務型經紀: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新范式——基于桐鄉“鄉賢+三治”融合的田野觀察[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42-51.
[5]李傳喜,張紅陽.政府動員、鄉賢返場與嵌入性治理:鄉賢回歸的行動邏輯——以L市Y鎮鄉賢會為例[J].黨政研究,2018(1):101-110.
[6]蘇志豪,何慧麗,徐衛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邏輯邊界、現實誤區與關聯路徑[J].農村經濟,2021(8):09-117.
[7]吳曉燕,趙普兵.回歸與重塑:鄉村振興中的鄉賢參與[J].理論探討,2019(4):158-164.
[8]王玉海,李順強,張琦.共同富裕目標下的鄉村振興戰略:內在機理與路徑選擇[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107-155.
責任編輯:王天海
收稿日期:2023-06-30
作者簡介:胡漢青,臺州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為文化理論。
注①:資料來源為T市統戰部2023年6月30日的調研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