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建設辦公室
“七巧節”作為中國人的重要情感節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作為民俗節日經歷了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起初,人們通過仰觀牽牛星與織女星的方位,確定時序的演變。漢代時,七夕逐漸從天文節點向節俗轉變,東漢應劭《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每當看到織女星在正東方向出現時,時序恰好入秋,一般是在七月之初。從天文上看,織女星的出現具有“星回歲終”、新舊更替的意義,也有著古人對星辰崇拜的意義。直至漢代以后七夕逐漸演變成具有生活情趣的民俗節日活動,稱其為七巧節。并產生了一批“七巧節”的節日非遺美食。
根據文獻記載,這一過程應是從先秦時期就已開始。明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詩經·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的描述。人們將牽牛星與織女星擬人化,把民間婦女織布和男性放牛的活動與之唯美對接。《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中也能看到牽牛、織女雙星的身影,到漢代有了民俗節日的樣式,七夕時,漢代宮廷會舉行活動,演奏“于闐樂”,用五種顏色的絲縷將男女相連,宮女們還會在這一天練習穿針技巧。不過這時七夕節慶還局限在上層社會,尤其是宮廷。隨著宮女賈佩蘭的離宮出嫁,宮中的宮娥彩女們穿七巧針乞巧,將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等“斗巧”游戲流傳到民間。
魏晉南北朝時期,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豐富完善起來,中下層民眾也開始將七夕作為節日來慶祝,三國魏時期流行在七月七日食湯餅。晉周處《風土記》中記述了在七夕這天,人們打掃庭院,擺上桌案,放上美酒和蔬果,向牽牛星和織女星祈禱,渴望能夠榮華富貴、延年益壽、子孫滿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也有七夕節慶的記錄:人們在這一天擺放酒肉瓜果、練習穿“七孔針”,婦女們乞求自己能有一雙巧手。
唐朝時,七夕節慶因為皇室的提倡而十分興盛。唐玄宗格外重視七夕,為七夕祭祀牽牛、織女星,在宮中修“乞巧樓”,祈福迎祥,宮中嬪妃在月光下穿針,成功者便是“得巧”;節食以斫餅最為著名。唐張說、張九齡等人編纂的《唐六典》中記述:“七月七日進斫餅。”唐白居易《長恨歌》中就寫唐玄宗與楊貴妃把七巧節當情人節來過:“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至于如何得巧,如何認證,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標準,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錄:七夕這天,每個人捉一只蜘蛛放置在小盒中,到第二天打開蓋子,看蛛網稀密判斷得巧的程度;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講述:七夕以小蜘蛛放合子內,次日觀之,若網織得特別圓的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也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結網的疏密評定得巧的多少;明田汝成《熙朝樂事》在介紹七夕時也談到:以小合裝蜘蛛,第二天一早觀網格疏密以判斷得巧多寡。根據歷代記述,驗證得巧的方法是有差異的,南北朝看有無網格形成,唐代看網格的稀密程度,宋代觀網格是否圓正,后代多效仿唐俗。正如唐劉言史《七夕歌》吟:“碧空露重彩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
經過歷代更迭七巧節有了乞智、乞富、乞子、乞壽、乞巧、斗巧、應巧、驗巧等具有文化深意的活動,并伴隨出現了各種節日文化美食,而且入選了不同級別的非遺名錄。
巧果
宋龐元英《文昌雜錄》記載:“唐歲時節物,七月七日則有金針、織女臺、乞巧果子。”七夕吃巧果較早見于唐代。北宋時期的巧果品種極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稱這種乞巧果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清顧祿《清嘉錄》中描述了巧果制作的材料和方法:“七夕前,市上已賣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綰作苧結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為‘苧結。”后來,民間藝人雕刻出專門用來做乞巧果的模子,將和好的面放入其中按緊,取出熟制后上面有各種精美吉祥的圖案花紋,常見的就有蓮蓬、桃子、老虎、公雞、小豬等,著實招人喜愛。不少人家還將這種乞巧果以紅線繩串起來,下頭綴上彩色穗子,掛在墻壁間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裝飾品或是零食。據說吃了這樣的巧果,孩子們就心靈手巧了。

而且各地的樣式和名稱各異,溫州有麻巧,有“七月七麻巧喜鵲啄”之說,就是人們用麻巧喂食喜鵲,希望他們吃得飽飽的,有力氣去搭橋,讓牛郎織女相會。老南京人過七夕要吃江米條,江米條用糯米面加豆粉、面及麥芽糖水和成團,餳發后切塊搟開,然后切條搓成圓長條,放入油鍋炸到微黃出鍋,再將白糖熬成糖漿倒入炸好的江米條攪拌均勻放涼后即可食用。而今無論是北方的卡巧果還是南方的炸巧果的技藝都成為了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巧果成了七巧節的第一標志食品。

花瓜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八《七夕》云:“又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七巧節用的瓜果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后代演繹為瓜雕系列品種。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亦聞取西瓜皮鏤刻人物、花卉、蟲魚之戲,謂之西瓜燈。”徐謙芳《揚州風土紀略》曰:“夏令業廚者,善雕諸瓜為燈,玲瓏透露,精美絕倫。雖曰小技,亦有可觀者焉。”2008年揚州食品雕刻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瓜雕技藝堪稱一絕,以雅、秀、靈、巧、細、造型精致見長,并以浮雕、鏤空雕等高難度雕刻技藝自成一派,成為七巧宴上的主流代表;還有它的姊妹品種西瓜盅,是把西瓜瓤挖去,內中放入雞丁、火腿丁、鮮蓮子、龍眼、松子、核桃、杏仁等食材,重新封蓋后文火燉制而成。七巧節吃了這樣的花瓜,被認為能感應到別人的巧思,讓自己也變得靈慧起來,這也是七巧節吃花瓜的寓意之一。
索面
晉周處《風土記》:“七月七日,其夜灑掃于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于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見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又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黍為珍。今北人唯設餅,無復有糜也。”三國魏時期就流行七月七日食湯餅,歷史上有一個人叫何晏,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非常嫉妒,以為他抹了粉,這天七月初七,因為天氣特別熱,魏明帝賜何晏吃湯餅,吃了以后,大汗淋漓,一擦發現白里透紅,是原裝的。通過這個故事看起來,當時湯餅是高檔食品。

浙江有一個地方七夕吃四熟食,其中有一個就是索面,索面就相當于湯餅,就是今天的掛面一類。這都是七夕乞壽文化的表現。而且索面技藝也進入了當地的非遺保護名錄。
還有些地方性七巧美食不為大眾所知,只是某個地區性非遺,筆者通過與央視合作策劃“餐桌上的節日”,將其作為節目內容,在主流媒體上展示,起到了非遺共享性的作用。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二七《歲時雜記》:“七夕,京師諸小兒各置筆硯紙墨于牽牛位前,書曰‘某乞聰明。”另外織女從星象演繹成女神七娘媽的形象,她是兒童的保護神,所以七夕的活動和美食許多與小孩有關。

沙縣七巧節特有的美食之一糖塔,每年只在七巧節制作,制作技藝是從明清時期客家人的遷徙傳承至今,已經十幾代,手法數百年未變。每年即將上學的孩童都要在七巧節這一天,被長輩賜予糖塔,糖甜甜蜜蜜,塔層層增高,借著這種美食的寓意,當地人希望孩子們不斷高升,生活甜蜜。成為沙縣七巧節獨有標志。數百年來,七夕做糖塔,送給學齡前兒童的習俗傳承至今。糖塔的非遺技藝開現代糖藝之先河。
位于浙江沿海的石塘鎮,七夕也過著一個屬于小朋友的節日。這里的七巧節,有自己的名字“小人節”。在七夕給小孩過節的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時的開封城,是古代七夕祭拜七星娘娘習俗的演變。后隨著閩南的移民傳入石塘。石塘一面靠山、三面環海,其優雅的環境,讓“小人節”像“活化石”一樣得以沿襲,作為重要的食物“糖龜”,就像古文物一樣得以保護。糖龜是以糯米粉、早米粉、紅糖三種原料,經過打粉、蒸制、印模等工藝制成。形似烏龜,四邊還有福、祿、壽、喜的字樣,寓意保佑小孩兒茁壯成長,福祿安康。其技法已成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一四八《析津志》:“(七夕)請女流作巧節會,稱曰女孩兒節。”龍巖有句俗語:“父母吃生日,女兒吃七夕”,七夕時父母購買一種叫麻粩的節食贈送女兒,龍巖人把麻粩視為“女兒節”的乞巧之物,盼望女兒愛情和婚姻美滿,家族“財丁興旺”。龍巖麻粩具有的象征意義,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也是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七巧節”于先秦時起源,漢代發展演化并在南北朝時期正式成為人們的慶祝節日。人們七夕時的飲食也從蔬菜瓜果、美酒肉食向精致面點和瓜果并重演變,體現著生產力的發展和面點制作工藝的進步。通過飲食非遺對“七巧節”文化的解析,使人們了解其發展文脈,傳承其非遺技藝,這也是非遺的作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