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臻 齊王博宇
《淮南子·兵略訓》贊美楚:“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繞穎泗,西包巴蜀,東裹郯淮。穎汝以為洫,江漢以為池,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山高尋云,谷肆無景,地形便利,士卒勇敢”。
從西周成王始封楚起至秦始皇滅楚統一中國止的八百余年間,楚國由小到大,從弱變強,從“土不過同”的蕞爾小邦,發展為“方五千里,帶甲百萬”的泱泱大國,創造出了璀璨奪目的楚文化。
老莊哲學、屈宋辭賦,以及楚文物中所展現出的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成就,如精巧繁縟的青銅禮樂器、瑰麗奇譎的漆木器、雕工高超的玉石器、巧奪天工的絲織品無一不充滿著楚人奮斗進取的精神和原始質樸的民風。秦漢時期,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陽文旅局與荊州博物館在城陽博物館聯合舉辦了楚文化特展。展覽通過展出172件荊州博物館典藏文物菁華,展現楚國鼎盛時期的燦爛文化,領略楚人“篳路藍縷”的艱苦奮斗精神、“撫夷屬夏”的開放包容精神、“上下求索”的銳意進取精神、“深固難徙”的愛國主義精神。
展覽分成5個組成部分:鐘鳴鼎食、堅甲利兵、美服修容、荊山美玉、丹漆流韻,帶人們從多個角度領略故楚風采。
鐘鳴鼎食
楚國青銅禮制是承周制而來,并又有新的發展。如楚國高等貴族遵循周禮的鼎、簋相配制度,簋仍沿用周式的方座簋,而束腰平底升鼎卻是楚創新的鼎型。又如中原的周禮是以鼎簋壺盤匜等為基本組合,同樣楚國的青銅禮器組合也由食器、酒器、水器等基本器類組成,只是春秋時期楚用匜(fǔ)代替了周禮的簋,以鼎匜壺盤匜為基本組合,到戰國時期又以敦(盒)代匜,以鼎敦(盒)壺盤匜為基本組合,與中原地區的組合形式漸趨統一,這與這一時期歷史發展向統一方向變化的趨勢相一致。
堅甲利兵
楚國是東周時期疆域面積最大的諸侯國。春秋時期,楚國一統江漢之間,然后北上,敗宋擊晉,觀兵周郊,問鼎中原。至戰國中期,楚向東不僅據有江淮,還收吳、越之地,兵鋒所及達到山東南部,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這些兵器、車馬器是楚國歷史最真實的寫照,也是楚國強大過程的最好見證。
美服修容
春秋中期以后,青銅文化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呈現出雙重發展方向。一方面,作為禮制載體的禮器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純粹的日常用品大量增加,這些器物造型精巧奇異,裝飾工藝細致華麗,且輕便實用,生活氣息極濃。楚人在衣袍上掛以帶鉤,兼具裝飾與實用的特點。楚地銅鏡則出土最多,質地最佳,代表了戰國銅鏡工藝的最高水平。
荊山美玉
石之美者為玉。“君子比德于玉”,貴族們引玉為“君子”的化身,以玉標榜德行高尚,佩玉之風盛行。“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千古流傳的“和氏璧”故事來自楚人楚地。楚國出土的玉器品種豐富、紋飾華麗、雕工精湛,不僅能夠感受楚玉文化的深厚和精妙,而且可以看到多種玉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
丹漆流韻
楚國地處南方,氣候溫和濕潤,適合漆樹生長和漆器制作。楚國漆器以色彩艷麗、花紋繁縟著稱于世,其漆器藝術代表了楚文化鼎盛時期藝術的最高水平。在楚國彩繪漆器中,紅與黑是楚國彩繪藝術的基本色調和色彩主題,紋飾主要有龍鳳紋、卷云紋等。楚國漆器大多屬于生活用器,耳杯、豆、盒在楚墓中出土數量較多,其造型在服務于實用的基礎上追求藝術美。楚漆器的胎骨以木胎為主,制作方法主要有斫(zhuó)制、挖制、卷制和雕刻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