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明
〔內容提要〕農村金融體系發展迅猛,已經逐漸成為服務農民農村產業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但是農業供應鏈金融在農村發展仍面臨融資渠道匱乏、融資風險較高、金融機構評估信息不對稱、金融人才匱乏等困障。本文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共同富裕愿景,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創新服務意識、提供貸款融資支持、引入風險管理工具、農產品加工價值鏈延伸、提供市場信息技術支持及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等優化策略,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關鍵詞〕農村經濟;供應鏈金融;共同富裕;鄉村振興
注:本文受2022—2023年度遼寧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項目編號:LZY22246)資助。
我國農村金融經過70余年改革發展,已逐步建立起“層次多、覆蓋廣、可持續發展、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化農村金融體系,由金融抑制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農村經濟以小微經濟為主,面臨生產規模較小、現金流動不頻繁、信息化水平較低、生產經營活動中融資困難、融資成本較高等困障,如不加緊引導經濟方式轉型將難以實現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無法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目標。
國家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力度不斷加大,農村地區出現大量資金需求缺口,迫切需要引入新型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金融市場需求。作為農村金融領域的一項重大創新,農業供應鏈金融在緩解農業農村發展的融資限制、優化農村金融服務流程以及提高服務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已出臺一系列支持供應鏈金融政策性文件,但總體效果并不顯著。
積極探索和研究農業供應鏈金融政策在農村地區的發展路徑和優化策略,推進相關政策實施落地,加強農村地區金融風險防范,推動農村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業供應鏈金融政策發展現狀
農業供應鏈金融是指以農民、農產品和農業產業鏈為主要對象的金融服務,旨在解決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環節中資金需求和風險問題。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支持和發展這一領域。
政府加大了對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支持力度。通過設立農村金融機構、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農業的信貸支持、推動農村信用社改革等方式,為農業供應鏈金融提供了更多資金來源和金融服務。
政府鼓勵了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創新發展。通過推動互聯網金融、大數據技術等新興技術在農業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便利性。政府還鼓勵農業供應鏈金融與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等相關領域的企業進行合作,促進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和壯大。
政府加強了對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監管和風險防控。通過完善監管制度、加強風險評估和監測等措施,確保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穩定運行和風險防控。
總體來說,政府對農業供應鏈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政策環境逐漸完善。農村供應鏈經濟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如農村金融機構薄弱、信息不對稱、風險防控能力有限等。為此,政府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推動農業供應鏈金融健康發展。
二、農業供應鏈金融政策面臨困境
(一)農村融資渠道匱乏
農業供應鏈金融涉及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多個環節,由于農村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分支機構和服務網絡不健全,融資渠道相對有限,導致農業供應鏈金融的融資難度較大。同城市相比,農村地區金融機構較少,信貸資源有限,農村居民往往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布局相對較少,導致融資渠道不足。
(二)農村融資風險居高
農業供應鏈金融涉及農產品生產、銷售等多個環節,其中涉及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產銷失衡等風險較多,增加了金融機構承擔壓力,導致金融機構對農業供應鏈金融投入較為謹慎,限制了政策的實施效果。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導致農村居民還款能力相對較弱,增加了融資風險。農村居民收入來源主要依賴農業生產,收入波動較大,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更為明顯,增加了農村居民還款的不確定性。同時在農村地區,抵押品資源相對匱乏,眾多農村居民無法提供足夠抵押品作為貸款擔保,使得金融機構在融資時面臨較高風險。農村地區的信息不對稱程度較高,金融機構也難以獲取準確的農村居民信用信息。
(三)金融機構評估信息不對稱
金融機構對于農村借款人缺乏或無法獲取到足夠準確的信息,從而導致評估和判斷不準確,造成金融行業與農村農民之間缺乏信任。農村居民信用信息不完善,農村居民的信用記錄相對較少,金融機構很難獲取到完善的信用信息,難以準確評估其還款能力和信用風險。農村經營者財務信息不透明,在農村地區,很多農村經營者沒有建立規范的財務會計制度,財務信息披露不充分,金融機構難以了解其真實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農村土地和抵押物評估難度大,在農村地區,土地抵押是常見的融資方式,但土地評估存在一定困難,評估價值不準確,進而增加金融機構的風險。
農業供應鏈金融涉及的相關參與者復雜,包括農民、農產品加工企業、物流及金融企業等,由于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難以準確評估各個環節的風險和信用狀況,導致金融機構對農業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意愿較低。
(四)金融人才供給匱乏
農村金融市場相對城市地區而言發展較為滯后,金融機構較少、金融服務范圍和水平有限,使得農村地區對金融人才的需求相對較小,降低了農村金融工作的吸引力。相比城市金融行業,農村金融行業的工資待遇相對較低,金融人才更傾向于在城市從事金融工作,不愿意前往農村發展。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環境相對較為復雜和不穩定,存在一定風險和不確定性,使得金融人才對于農村金融行業的發展前景有所顧慮,不愿投身于農村金融領域。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缺乏專業金融教育機會,使得農村地區缺乏專業的金融人才培養,從而導致金融人才供給匱乏。
三、農業供應鏈金融支持政策實施路徑
(一)加大政策支持,創新服務意識,為共同富裕提供政策依據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之后,我國的涉農資金需求更加旺盛,農村金融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農業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組織形態應運而生。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入,農業供應鏈金融很難在政府原有行為模式中發揮其真正支農作用,為此政府部門需主動改變行為模式、準確定位,轉變以往直接干預手段為政策支持與激勵的手段,刺激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差別化產品與服務創新,推動農業供應鏈金融支農效率提升。
(二)增強貸款融資支持力度,為共同富裕提供經濟支撐
農業供應鏈金融可以為農民提供貸款和融資支持,通過向農民和供應鏈中的其他參與主體提供貸款和融資,幫助農民擴大生產規模、改善生產條件及技術水平,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農業供應鏈金融可以為供應鏈中各個環節提供融資支持,促進農產品流通和銷售。
增加貸款和融資支持力度,用于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幫助農民提高生產效益;用于農田水利、溫室大棚、養殖設施等農業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和效益;用于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等供應鏈其他環節,幫助農戶改善生產工藝、提高加工能力,促進農產品附加值提升;用于物流和銷售環節,幫助農產品更好地進入市場,提高銷售價格和利潤空間。加大貸款和融資支持力度,為共同富裕提供經濟支撐,促進農民和農村的經濟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共同富裕。
(三)引入風險管理工具,為共同富裕提供科技保障
引入風險管理工具(如農業保險、追溯系統、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可以為農村金融經濟提供科技保障,支持農民實現共同富裕。
農業保險運用高新技術可以實現對農作物、牲畜和農業設施等精準測算和風險評估,使保險產品更加精準和靈活,幫助農民應對天氣災害、疾病和蟲害等風險,減輕其經濟損失。追溯系統幫助農產品溯源和追蹤,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性,提高農產品競爭力。通過追溯系統,消費者可以了解農產品生產過程、種植環境、施肥情況等信息,提高信任度和購買意愿。
大數據分析可以通過對農業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為農民提供決策科學依據,幫助農民預測市場需求、優化種植和養殖方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風險管理工具的引入可以提高農村金融經濟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為農民提供科技保障,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四)支持農產品加工價值鏈延伸,為共同富裕提供產品銷向
農業供應鏈金融支持農產品加工價值鏈延伸,幫助農民將農產品加工成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產品,提高農產品銷售價格和利潤空間,為農民提供更多產品銷向。農產品加工可以將農產品加工成更多種類、更高附加值的產品,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和利潤空間。通過加工,農產品可以轉化為方便消費、易儲存和易運輸的產品,滿足不同消費需求。此外,農產品加工還可以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通過加工,農產品可以提供更多的銷售渠道和銷售機會,增加農民的收入來源。
為了支持農產品加工價值鏈延伸,可以采取多種措施。首先,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和技術支持,提升農產品加工的質量和效率。其次,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第三,加強農產品物流和供應鏈建設,保證產品及時、穩定供應。通過支持農產品加工價值鏈的延伸,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多產品銷向,增加農民收入和就業機會,推動農村共同富裕。
(五)提供市場信息技術支持,為共同富裕提供信息導向
市場信息技術支持(如市場調研、市場預測、市場分析等技術手段)可以為農民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制定農產品生產及銷售決策,實現信息導向的共同富裕。通過科技手段,及時收集整理和分析市場信息,提供農民所需的市場動態和趨勢。農民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產品的品種、數量和質量,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市場信息技術支持幫助農民了解市場價格、銷售渠道和營銷策略等信息,指導他們進行農產品的銷售和營銷活動。通過科技手段,提供多樣化的銷售渠道和營銷方式,幫助農民更好地推廣和銷售農產品,提高銷售收入。
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整合各種市場信息資源,為農民提供便捷的市場信息查詢和分析服務。加強農民的市場信息培訓和技術支持,提高農民對市場信息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幫助農民實現信息導向的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現共同富裕。
(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為共同富裕創造共贏平臺
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與各方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創造合作共贏平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
第一,與金融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提供農村金融服務。金融機構可以提供貸款、融資等金融支持,幫助農民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從而增加收入。同時,農村金融機構也可以與農產品加工企業合作,推動農產品加工價值鏈的延伸,提高附加值。
第二,與科研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科研機構可以提供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幫助農民使用先進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科研機構可以與農產品加工企業合作,推動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
第三,與電商平臺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將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縮減中間環節,提高農民收益,電商平臺也可以提供市場信息和技術支持,幫助農民了解市場需求,調整生產結構,提高銷售效益。
第四,與社會企業、非政府組織等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動農村發展。社會企業可以提供就業機會和培訓服務,幫助農民拓寬收入來源。非政府組織可以提供社會服務和公益支持,推動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通過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各方得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為共同富裕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平臺。
(作者單位:遼寧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