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遺產領域的宣傳教育是普及文化遺產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向社會面普及文化遺產相關知識,滿足民眾對于文化遺產的需求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廣泛而有深度的宣傳,再結合市場經濟的活力,文化遺產可以衍生出自己的文化經濟產業,并且在全國范圍內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傳承。但是當前文化遺產領域的宣傳教育現狀不容樂觀,相關人員缺乏對于文化遺產領域宣傳教育的重視以及研究,相關宣傳結構以及人員架構不完整,宣傳部門間具有過強獨立性,未能形成聯動局面。故本文針對以上文化遺產宣傳教育領域出現的相關問題,提出可實行的建設性意見,推動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讓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迸發出自己的活力。
【關鍵詞】文化遺產;宣傳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2-0015-04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國家對于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文化遺產領域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長足發展。通過舉辦相關文化遺產的活動和節日,如“文化遺產日”“國際博物館日”等,將文化遺產文化知識帶入尋常百姓的視野中,為大眾走進文化遺產提供了更多便捷機會,同時加大了民眾與中國文化遺產間的緊密聯系,使文化遺產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加大文化遺產領域的宣傳教育,對于民眾以及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雙正向的好處。
二、文化遺產領域
宣傳教育重要性分析
(一)普及文化遺產知識,滿足國人文化需求
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而沒有歷史,就沒有今天。在生活中,人們可以對于文化遺產知識不精通,但是不應該處于沒有了解的狀態。更何況,隨著經濟發展,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對于精神文明的需求逐漸不同以往,并且與日俱增。在這樣一個人人可接受文化遺產知識的大背景下,文化遺產領域的宣傳教育就成了人們與文化遺產之間的橋梁。通過宣傳教育,一方面滿足當代人民的文化需求,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接觸和投身于文化遺產建設中來;另一方面,可以將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文化知識講解、普及給民眾。這樣做不僅僅有利于文化遺產的宣傳,更促進了文化遺產的傳承以及發展,使人們更加全面地了解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知識,以史明鑒,求古知今,最終推動社會與文化遺產的共同發展。
(二)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促進文化遺產經濟
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快節奏生活中,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外界價值觀的沖擊,其價值觀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重視對于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可以普及文化遺產背后更加深刻的歷史底蘊,將枯燥、乏味、靜默無言的文化遺產轉變為具有教育意義的輸出者,向當代人傳遞更好的價值觀,提升整個社會群體的文化素質。
另外,在現代科技的發展下,可以通過與大數據相結合的方式,將文化遺產的宣傳與經濟相互結合在一起,通過恰到好處地宣傳,發揮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打造文化與經濟并存的文化遺產產業,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產品,在推動文化遺產發展的同時,帶動城市經濟的進步,推動雙贏甚至多贏局面的建立。
(三)了解背后歷史文化,建立國人文化自信
推動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一方面有利于當地人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在厚重的歷史中,將過往具象化,并從中提煉對于自身文化自信有裨益的思想。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多個場合提及文化自信這一思想,文化自信是事關國家文化安全,更事關民族精神的大事。因此,在推動文化遺產領域的宣傳教育過程中,可以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帶給前來參與的民眾,通過這種文化教育來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歷史觀,從而進一步建立國人的文化自信,將我們國家以及民族的靈魂一代一代傳遞下去,讓我們的國家和民眾擁有未來發展得更為基本、更為深厚、更為廣泛的力量。
三、當前文化遺產領域
宣傳教育問題探析
(一)相關理論研究匱乏
當前,對于文化遺產領域的宣傳教育研究尚未深入開展,對于該領域中的一些問題,各方面尚未達成共識。其問題主要有:在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中,短期目標應該做到什么程度,長期目標又該如何規劃?宣傳教育相關部門也尚未對如何利用制度和組織去保障宣傳教育的安全和高效形成成熟部署。除此以外,媒體的作用在宣傳教育中如何更好發揮,如何在文化教育宣傳的過程中將宣傳內容細分化、持久化,如何讓宣傳方式更具靈活性以及實用性。這些問題的相關理論研究目前都處于匱乏階段,需在專業人員在廣泛調研中深入分析,形成一個具有綱領性的文件,去規劃引導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通過理論研究,將之與可宣傳的實踐活動聯系起來,讓宣傳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并可以在后期展開的工作中更有效果。
(二)宣傳人才結構缺失
在當前的文博系統中,并不具有專門的教育宣傳部門和完善的教育宣傳結構,人才以及隊伍較為分散,無法形成整合力量。在中國各個省市直轄市中,相關的文物行政部門也很少有專門設立文化遺產宣傳的部門,配備的專業宣傳人員也無法滿足宣傳教育的現狀。甚至在有的機構中,僅僅在管理部門中下設相關職能科室。人才的缺失和宣傳結構的不完整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文化遺產領域宣傳教育工作的順利展開。在面向社會的宣傳教育活動中,宣傳力度較小,導致在社會公眾中,人們對于文化遺產的認知程度仍舊處于低水平階段。除此以外,宣傳教育部門的缺失,導致文化遺產與社會民眾的溝通呈現不暢、不深入的局面,無法充分發揮紐帶重用,也就無法在輿論上吸引社會關注度。
(三)部門間聯動不完善
近年來,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工作其實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縱觀全局,文化遺產領域的宣傳教育工作仍舊停留在本系統之中,沒有形成多部門聯合,對于文化遺產的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尚沒有完善起來,因此僅僅依靠宣傳教育部門的薄力,無法在社會面形成廣泛的文化遺產潮流。各部門之間無法在多層次、多形式以及多渠道中形成完善的文化遺產教育機制,就無法整合內部的優勢力量,將文化遺產的優勢以及特點宣傳到社會上,更無法形成推進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大格局形成。除去和文化遺產內部部門聯動性較差之外,宣傳教育和各媒體機構的聯合也尚未形成體系,宣傳教育模式單一,大部分宣傳教育的重點在于新興APP或者公眾號,而忽視了老年人以及上班族這兩個群體。
(四)宣傳廣度深度不夠
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日”的建立以及各地博物館的免費開放,社會民眾對于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接納程度越來越高,但是也僅僅集中在“文化遺產日”以及“國際古跡遺址日”等節日期間,對于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也尚未形成一個長期、持久以及具有針對性的局面,對于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其廣度和深度都沒有達到相關要求。依據零點研究咨詢集團提供的相關數據,我國民眾對于“文化遺產日”參與程度為自2009年到2011年間的參與率為3.8%左右,對比同期的法國18%,說明我國的文化遺產宣傳教育工作仍舊有待加強[1]。對于文化遺產的宣傳形成有深度有廣度的輿論宣傳氛圍對于民眾的參與率有著直接影響,且在我國知道“文化遺產日”但是沒參與過的比例成逐年遞減的趨勢,如果在這類人群中加強文化遺產的宣傳并且吸引他們參與進來,那么我國文化遺產的宣傳局面將很大程度地打開。
(五)文化遺產宣傳平臺稀少
除去現場活動這種線下的宣傳形式,當前我國文化遺產的宣傳平臺和教育平臺還沒有形成雛形,沒有由政府牽頭建立的文化遺產保護公眾網。時代進入網絡化,過往論壇式的宣傳雖然是當前文化遺產的教育宣傳主要陣地,為民間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為了適應時代發展,應當將宣傳教育與網絡互聯,比如借助視頻自媒體或者建立自己的視頻自媒體賬號,在多個視頻平臺打造文化遺產宣傳的視頻矩陣,建設多個宣傳平臺。宣傳平臺的缺少,直接導致了文化遺產的低曝光量,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資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是缺乏專業人才去結合文化遺產與市場的特點,導致在短視頻興起的今天,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模塊還沒有與之很好地契合。
四、當前文化遺產領域
宣傳教育解決策略
(一)相關部門提升重視程度
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大寶庫,不僅僅是民族文化的傳承,還彰顯著我國文化軟實力,涉及我國的國民素養。因此,文化遺產作為我國的無形知識寶庫,它的價值和作用輻射范圍廣大,囊括多個領域,影響深遠且巨大。因此,要想推動文化遺傳領域宣傳教育現狀,首先要從思想上對于文化遺產的認知進行改觀,充分認識其重要性。除此之外,要用長遠目光去看待文化遺產領域的宣傳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將人們對于文化遺產的重視培養起來是一個長遠的過程,需要人們不斷地付出努力。由于當前相關部門對于文化遺產領域的宣傳教育工作還比較薄弱,要通過提升重視程度為以后的宣傳教育工作打好基礎,并且逐漸在社會上形成一個良性的、并且廣范圍重視文化遺產領域宣傳教育的濃厚氛圍。
(二)加大文化遺產宣傳投入
通過數據調查顯示,2021年江西對于文化遺產相關項目撥款200萬左右,同期的環保宣傳為近600萬,是文化遺產費用的三倍。文化遺產與公眾之間的關系要加強,必須通過宣傳教育去搭建橋梁,而在推進宣傳項目的進程中,不能沒有經費的支撐。依據零點集團連續4年對于文化遺產以及公眾之間的關系調查,我們可以基本掌握目前的宣傳教育大致情況[2]。加大對于文化遺產宣傳的投入,一方面可以推進日后文化遺產教育宣傳的時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為開展對于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奠定物質基礎,如完善相關保障機制、如何針對不同文化遺產對象進行有效的文化教育宣傳、如何規劃文化遺產教育目標以及研究過程等問題。通過加大投資并對此進行合理規劃,高效利用資金將文化遺產的魅力在社會上宣傳教育出去,為后期形成經濟產業鏈做鋪墊。
(三)完善文化遺產宣傳結構
當前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存在種種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專業力量不夠,宣傳隊伍匱乏。但是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并不是一個輕松的差事。相反,因為沒有完整的規范和保障制度,其教育任務較為艱巨,需要整合當前的教育宣傳主力,填充文化遺產宣傳教育隊伍,完善文化遺產的宣傳結構。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文物咨詢中心、出版社、博物館以及報社等機構的作用,拓展平臺,搭建一個穩固的文化遺產與公眾之間的橋梁。并在逐漸發展中,在各省的相關單位中組建專門負責宣傳教育的技術單位,然后在各省之間形成技術與經驗交流,在做好本土的文化宣傳時,也吸收同期文化遺產宣傳教育同行的優秀之處,不斷完善自身的宣傳結構,將文化遺產的宣傳過程厘清,增加專門負責宣傳教育的人員,結合本土的社會特點,做好本土文化遺產的研究以及宣傳教育。
(四)加強各部門宣傳聯動性
為了促進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在文化文物咨詢中心、出版社、博物館等機構之間要形成有效的合作和聯動,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不是哪一個部門的專有責任,在宣傳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需要全社會的努力以及支持。國家宣傳部門,文化部門以及教育部門都要形成聯動局面,與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緊密結合。除此以外,還要加強各級領導對于文化遺產宣傳教育的重視,比如通過對相關領導干部舉辦講座或者講解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宣傳會議等,首先增強上層領導的重視程度,再通過層層下傳,在部門內部形成統一的意識,從而正確處理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以及當地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通過部門間的聯動,避免文化遺產宣傳教育過程中的短視行為,通過齊抓共管,扎實推進文化遺產宣傳教育的進程,在社會上營造全民重視文化遺產宣傳教育的良好社會氛圍。
(五)豐富創新文化遺產宣傳方式
加強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媒體是其重要途徑。在2010年對于中國公眾如何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培養報告中顯示,電視新聞類別的報道受眾最廣。在較為年輕一代的90后中,他們更喜歡通過互聯網以及手機的社交平臺獲取相關信息。依據研究提供的數據,相關宣傳部門要針對不同的對象,分析其偏好,選擇對應的宣傳方式以及宣傳內容。如通過制作文化遺產相關的電視節目,對以家庭為單位的人群進行投放。及時準確做好文化遺產的相關報道穩定受眾。此外,還可以通過公益廣告、專題片等對于先進事跡進行宣傳報道。舉辦線下的宣傳活動也是非常直接的方式。另外,在大數據時代,相關人員也要注意到網絡在青少年生活中的占比,介于這一特點,要利用好微博、抖音等宣傳平臺,利用熱度及時發酵,將公眾目光聚焦在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上,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結語
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工作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工中,要正視其產生的問題以及弊端,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宣傳結構以及豐富創新宣傳形式,對于文化遺產進行廣泛而持久的宣傳。通過多部門的聯合,在社會上形成文化遺產宣傳的聯動格局,將對文化遺產的普及貫穿到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袁玉婷,汪琳,吳莎莎,等.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學校教育的璀璨內容[J].教育文匯,2020(1):3.
[2]張宏英,楊雅妹.淺談文博類節目對文化遺產宣傳的影響——以《國家寶藏》為例[J].常州文博論叢,2019(1):4.
[3]劉敏.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育的實踐——以非遺研學為中心的探討[J].非遺傳承研究, 2022(01):29-33.
[4]施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政法保護問題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22.
[5]劉玲,韓美群.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黨史學習教育的價值、困境和路徑研究——基于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漢川善書的調查[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05):50-60.
作者簡介:
胡美榮,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專技十二級,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