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眾多音樂的范疇中,歌唱的形式有許多,不但包括中國的民間演唱,還有西洋的美聲唱法。通過將美聲唱法和中國的民族音樂表演方式相結合,并找到他們的差異與共同之處,就可以根據中國的民族音樂演唱方式,對西洋的美聲唱法加以深入研究,使中國音樂演員在了解西洋美聲唱法內容的基礎上,汲取中國本民族演唱方式的特點,在互相吸收中逐漸形成獨特的表演方式。
【關鍵詞】中西方;聲樂藝術;音樂文化;共通性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2-0031-04
音樂這門藝術有著生動、靈活、變形性比較強等方面的優點,歌唱者在進行表演的時候,往往能夠通過將人聲效果與情感意識相互融匯,從而取得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如果需要對演唱者的藝術修養和表演水準做出合理的評判,就需要演員合理運用自身的嗓音進行藝術創作,演員不但要提高自己的文學素質,同時還要保持有豐富敏銳的情感意識和想象力,從而學會比較精湛的音樂表現技能。而不管用怎樣的方法進行練習,演員都需要掌握中西方音樂美學的結合和基本特點,并建立在合理發音的基礎上,對胸腔、頭腔等做出恰當的處理,爭取達到余音繞梁的效果。因為當今中國聲樂表演的方式相當多樣,由傳統的中國民族唱法、通俗歌曲演唱特點、西洋美聲唱法,以及近年來逐漸出現的搖滾音樂和爵士樂所構成。因此本文將通過把我國傳統民族樂派的演唱特點和西洋美聲唱法相互糅合,從而對演唱風格加以深入研究。
一、西方美聲的特征
美聲是指藝人用優美的聲音和豐富的情感來表現歌曲的歌唱,而混合聲區唱腔也是美聲唱法的重要特點。從演唱技巧和藝術形式上來說,美聲一方面是一種特殊的發音形式,另一方面又是一種獨特的演唱風格和聲音流派。美聲唱法來源于17世紀尚處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語。當時,由于受文藝思想的沖擊,歌劇技巧也更加發展和完備。18世紀后期,在合唱團和歌劇院中也開始有了女性歌唱家,而美聲唱法也逐步上升,發展到了新時期。
在20世紀,由于技術手段日益完善,美聲唱法的發展水平在全球多個國家都得到了充分肯定和贊揚。而在此時,美聲唱法也與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各國的傳統表演深入結合,進而拓展了美聲唱法技巧和思想方面的發展空間。男高音歌手帕瓦羅蒂也在傳統嚴謹的戲劇演出中增添了富有濃郁現代色彩的聲樂要素,進而實現了對傳統表演的全面發展與創新。受這種敢于探索的精神感染,傳統美聲唱法在富有歷史感的同時,也能夠充分體現當代音樂藝術文化的韻味,不僅豐富了傳統美聲唱法內涵,也促進了現代美聲唱法的傳承。
美聲唱法在幾百年的歷史成長中不斷融合、革新、改造,一方面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貌,另一方面又把美聲唱法所詮釋的傳統戲曲塑造成傳世的藝術經典。美聲唱法是人類民間藝術史上燦爛的一筆,在人類表演歷史上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對我國的聲樂事業也產生了相當重要的作用[3]。
二、中國民族音樂的特征
(一)融入聲樂元素的應用
民族樂派中的聲樂要素極其豐富,在美聲、假音、變調等領域的聲樂元素都十分專業,融中華兒女藝術文化與世界歷史文明之精髓,具有精彩絕倫的東方特點,自帶藝術神韻與閃光點。聲樂因素在現代音樂創作中的運用使其藝術表現更加豐富多樣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大大增強了現代歌曲的文化情感內涵,就如同陳年老酒越釀越香。人們很容易就將現代音樂創造成了舉世聞名的經典或廣泛傳唱作品,在廣泛迎合不同時代聽眾需要的同時,也讓現代聽眾理解并引起情感共鳴,得到了良好的音樂欣賞效果,將現代歌曲文化推向世界,最后促使了現代歌曲的經典傳播并發揚光大。
(二)融入樂器元素的應用
民族音樂中運用到的樂器門類繁多,源遠流長,如我國傳統樂器中的編鐘、古箏、綠綺、編磬、琵琶、長笛、簫、嗩吶等,而發展到現代后又添加了吉他、鋼琴、貝斯等新興樂器,各種樂器都能夠形成自身的音樂特色,在現代音樂中獨立使用或者聯合運用都能夠提高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進而引發聽眾的無限遐想與興趣,從而實現以聲寄情的音樂目的。民族傳統音樂樂器元素在現代音樂制作中的廣泛使用,也增加了現代音樂作品的人文內容,使之更富有藝術張力與感染力,也更富有世界文化遺產的精神意蘊?,F代音樂不僅能以音寄人,而且也提高到了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文明的精神層次上,使現代音樂創作更加富有現代價值[1]。
(三)融入技巧元素的應用
現代歌曲制作時隨著曲風的不同使用,創作技巧也不同。民族樂派的技法具有漫長的歷程,已非常純熟和專業,可以增強現代歌曲制作時的情感表現效果。尤其是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所蘊含的詩詞歌賦精神,賦予了現代歌曲豐富的浪漫主義色彩,既可以有效引發廣大聽眾的興趣與共鳴,同時也是作曲家的靈感源泉。而現代音樂創作內容與傳統民族樂派技法的有效融合,使音樂創作內容具有強烈感染力與張力,給予了廣大聽眾良好的音樂體驗。而民族樂派技法在現代歌曲中的運用也成為趨勢,效果良好且可適應不同聽眾的多樣化需求,使經典作品數量迅速增多。
(四)融入戲曲元素的應用
戲劇藝術是中國民族音樂的主要載體,富有濃郁民族特色,作為我國特有的民族樂派表現方式,具有漫長的發展史,由于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地區差異鮮明,而中國的戲曲劇種又相當豐富多彩,使民族樂派的藝術特點既有獨立性而又交相輝映。其結構形態、表現手法、藝術手段以及在現代藝術制作領域中的廣泛應用,產生了強烈的中國民族特色與藝術風格。
三、西方美聲唱法
與中國民族唱法的相似之處
(一)呼吸的運用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系統雖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演唱形式,但都十分講求對氣息的運用。在聲樂演奏中,聲音的圓潤程度、流利度和氣息運用之間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2]。由此可見,美聲藝術與民族唱法雖然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演唱形式,對呼吸的運用卻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規范,并要求在演唱中腰腹部位用力,而演唱藝術最終的成功也是與使用呼吸的方法分不開的。在進行了較長時間的練習以后,可使用直立體位的方法,從而更加增強對腹部肌肉群的練習力度,直到最后表演者們可以完全按照演唱要求靈活地使用腹部肌肉群,以便于更加自如地運用身體氣息。
(二)共鳴腔體的運用
在共鳴腔體方面,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共同點在于都注意到了共鳴的演唱效果。經過長時間的探索,目前美聲唱法根據實踐總結出了很多豐富的經驗。在美聲唱法的基礎訓練當中,會通過對不同發聲部位的具體特點進行比較,在演唱達到高節調的部位時,會利用人的頭和腔部產生共鳴。而傳統民族唱法要求音色純凈鮮明,又需要借助不同的共鳴腔,只有這樣才能收獲更為完美的演唱效果。但實際上在進行合唱的過程中,兩種合唱方式在所使用的共鳴腔體上還是有區別的。
(三)聲音的位置
美聲和民族唱法都會根據實際的音樂表演,利用發音器官充足的松弛性進行發音,具體來說分為牙齒、上唇和舌頭等多部位,通過降低對聲帶和喉嚨的壓強,從而使得表演時能夠發出更加生動的音色。中國知名聲樂家沈湘講過,雖然美妙的音色能夠使人的心情更加激動,不過在實際的表演中,并不會為了希望得到更明亮的音色而故意增加力度,讓喉頭和聲帶之間產生更沉重的壓力。而自然、悅耳的音色也必須通過長時間的訓練方可達到,對于歌手來說,只有找到恰當的方式認真練習,才能借助靈活運用發聲技法,來提高歌唱的水平。
四、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
互相作用的原則
(一)以更好的發展為共同目的
中西方唱法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和時代精神的體現。因此,在對這兩個唱法的研究上應保持一致的出發點,同時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一起合作進行,才能使得兩方面的演唱水平都能有所提升。第一,必須突破傳統思維角度的束縛。因為我們在演唱時不管根據的是哪種類型的唱法,只要保證發出的聲音是生動動聽的,同時清晰地表明歌詞的感情和含義,就是好的音樂[3]。所以,使用的唱法類型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夠做到恰當地使用聲音手段,表達音樂的含義和感染廣大聽者,便是值得稱贊的。例如藏族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瑪很擅長利用中國民間唱法進行表演音樂創作,她表演過的知名曲目不僅曲調內容豐富,而且唱腔也很悅耳,獲得了觀眾的一致贊嘆和喜愛。而另一位歌唱家毛阿敏的表演,每一首都非常真實動人,而且富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從山西走來的著名歌唱家阿寶,由于聲音粗獷,作風豪邁,也得到了廣大樂迷的一致稱贊。由此可見,在曲目表演中,不管歌手選用了什么方式演唱,都是為了最好地詮釋曲目。而如果表演的曲目富有個人特色,就會完整地展現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偟膩碚f,在每種唱法中應該做到取長補短、不斷創新、相互借鑒、共同進步。音樂表演的方式本就應該百花齊放,假如全球每個國家的音樂家選擇的演唱形式都是相同的,那么長期下來會讓聽眾覺得單調乏味。而音樂的意義就是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凡是可以使人感到愉悅的技巧,就應該普及和傳播。
(二)堅持聲樂唱法的多樣性
中華民族由多種民族構成,每一種民族的文化、風俗均有明顯不同,所表現的音樂技巧也是完全不同的。在應用不同唱法的時候,還要注意通過音樂來傳達屬于各自的民族精神。因此,要想推動兩種唱法進一步演變,就要充分了解中國少數民族的音樂知識,再繼續進行創新。兩種演唱相互交叉學習的作用就是產生特色更加鮮明、類型更加多樣、音域更為開闊的演唱方式。合理吸收也是推動少數民族音樂發展較為關鍵的要素。所以,致力于研究的同時,必須總結少數民族演唱的特色,必須了解各個地方少數民族演唱的風貌和特色,才能把握好相互融合、相互吸納的分寸,也才能夠更加協調和充分地繼承和發展。
兩種唱法在相互借鑒對方的特點時,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進行復制粘貼,重要的是要根據演員本身的特點和演唱風格等多角度因素進行合理適當地應用。比如在利用氣息進行訓練時,一定要針對演員本身的演唱風格;在借用共鳴技法時,一定要掌握好尺度,而且需要注意避免一些誤解[4]。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進行相互融合的過程中,還要保留本有的語言優勢,不能不重視咬字的習慣,不能為了單純地追求聲音而導致口腔肌肉緊繃,同時在進行混音表演時,既不能虛唱,也不要因為只強調音色而忽視了情感。
(三)堅持以觀眾市場為原則
傳統民族唱法和傳統美聲唱法還必須隨著時代需求進行改革和發展,彼此要站在互相促進的立場上,因此民族唱法要善于去吸收美聲唱法在情感表達和發音方式上的優點,這樣做非但不會改變原來的民族特色,反而還能夠提高民族歌曲合唱的文藝能力。在各種民族演唱間的融合中,又必須全面吸取美聲唱法的優勢,以進一步提升民族歌唱的藝術水平。而眾多出色的演唱家之所以能夠在二者融合的道路上不斷精進成長,就是因為他們都進行了大量的嘗試與努力,這也是民族演唱與美聲唱法在國際樂壇上長盛不衰的必然選擇。
五、西方美聲唱法
與中國民族唱法共通性的融合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有效結合,是中國樂壇一直以來十分關心并在不斷研究與探索的重要課題之一。很多研究人員將從美聲唱法中提出來的正確發音原則、腹腔式和人體呼吸法原則、喉位和開放喉位的技術特點等與我國音樂的歌唱實際情況有機融合,使之更有效地與我國的語言特色、文化風貌與藝術表達方式融合,展示了我國現代聲樂藝術應有的最高水準。同時由于民族唱法在歌唱的形式、色彩運用和咬字等方面,都廣泛汲取了美聲唱法的先進技術,在演繹音樂的實踐中也可以靈活使用。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互相吸收、交叉結合已成為音樂發展中必然的潮流傾向,唯有優勢互補,才能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活力與生機,才能在交融中持續成長,在融合中創新。
不過,兩類演唱方式在文化歷史、文化傳承、時代特征和社會演變方向等方面,都存在著極為明顯的區別,這使得兩者的文化特色、時代特色與藝術表現方式也產生了不同。美聲唱法中的混和區發聲法,尤其重視對共鳴腔體與高元音發聲技巧的運用,它已經成為中國藝術發展中的基礎和核心力量,對表演藝術風格的發展產生著相當重要的作用[5]。正因如此,將美聲唱法中能給觀眾的一種寬廣柔韌的感覺放入中國民間演唱中,已經成為十分關鍵的優勢特點。將二者深度結合,一方面可以產生優勢互補,共同進步與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影響藝術發展及時代演變的主要因素。再者,從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之間的淵源、發展和兩個唱法間彼此相互吸收發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表明,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間的相互交融已成為中國當下音樂不可逆轉的主要發展趨勢,不但是中國歌手傳承藝術人生的根本,更是促進中國音樂藝術發展的關鍵動力。中國音樂藝術隨著社會發展的步伐而不斷進行變革,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特點,在多元化分流的同時謀求聯合發展,將進一步推進中國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國際化進程,提高中國音樂藝術與國際接軌的能力,進一步推動中國民族聲樂事業的健康發展。
六、結語
綜上所述,每一位歌唱技術過硬且表演經驗豐富的演唱者在進行作品演繹的過程中,要用音樂傳達情感,認真且用心地去感受與揣度歌曲中的文化內涵,從而使歌唱與表現融合,平衡歌唱和表現之間的聯系。若想在音樂表演的過程中生動地表達民族樂派的風貌與內容,實現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段上的深度結合,是成為一位優秀藝人的必經之路。所以,正確對待美聲唱法及其對民族唱法的發展影響,從彼此交融與互相吸收的過程中促進二者的共同進步與共同成長,可以更有效地為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長盛不衰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俞璟.多元文化語境下的聲樂教學改革——評《多元文化語境下的聲樂教學改革探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03):144.
[2]楊悅.基于中西傳統藝術審美差異的聲樂藝術審美分析[J].時代報告(奔流),2022(03):46-48.
[3]陳雨江.淺析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J]. 今古文創,2021(33):85-86.
[4]呂蓓.中外聲樂藝術交流[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20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20:39-40.
[5]羅玉琪.中西方聲樂藝術的借鑒與融合[J].黃河之聲,2020(07):25.
作者簡介:
姜娜(1985-),女,滿族,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