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羽 劉嘉敏 夏孝瑄
【摘要】耕讀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國傳統家訓文化的核心靈魂。它是千百年來農耕社會下傳統家庭的文化支柱,對于宗族與村落的塑造有著重要的內在價值。新時代賦予傳統耕讀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從張谷英家訓中的耕讀文化出發,對張谷英耕讀文化的精神內涵進行系統探討,揭示其對于當代社會培育時代新人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張谷英;家訓族戒;耕讀文化;時代新人;育人價值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2-0092-05
【基金項目】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22YJC710055)、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18YBQ061)、湖南省成果評審委項目(XSP20YBC047)、岳陽市社會科學研究重點課題(2022Z207)、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2210543008)、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以‘互聯網+文化助推張谷英鄉村振興”(20213156)、“中國母親節文化傳承與天岳幕阜山文旅創意開發研究”(14200610178)等的支持。
古語有云:“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耕讀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生活方式,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即一邊耕作,一邊讀書。現存于湖南省岳陽市的張谷英村堪稱“耕讀傳家”的典范,其“耕讀”家訓占據了其家訓體系中的核心位置。本文將通過對“耕讀”觀念的歷史溯源,探索張谷英村“耕讀”家訓的具體內涵及其在對于培育時代新人的價值。
一、張谷英家訓中的耕讀精神
耕讀作為一種價值觀念的提出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到了宋代,平民百姓可以通過科舉入仕,考試制度更為公平,公平的競爭環境讓百姓奮發讀書、改變命運的想法更為強烈,并付諸行動:晴耕雨讀,日耕夜讀。北宋中期的孔延之就是一個耕讀成功的例子,曾鞏在其墓志銘上寫道:“幼孤,自感厲,晝耕讀書隴上,夜燃松明繼之,學藝大成。鄉舉進士第一,授欽州軍事推官。”耕作使宋朝百姓有了生存的能力,讀書使他們有了入仕的機會,自此,“耕讀”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也作為一種家訓文化慢慢流傳下來。
獨特的自然環境是形成家庭本位的重要條件。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在黃河、長江中下游的河谷平原中形成的,這種半封閉的自然環境更有利于“耕讀”家訓的發展。土地把不同家族分割開來,人們不需要以物易物,憑借耕作就能實現自給自足,這樣的區域特點也有利于形成不受打擾的讀書環境。在古代耕讀文化以亦耕亦讀的模式深受廣大家族推崇,它不僅符合了小農經濟下生存的需要,更是滿足了下層社會人群精神文化的需求,成為中國傳統家訓文化的重要內容。
張谷英家訓就是湖南地區耕讀家訓文化的其中代表。張谷英村文化內涵豐富,在其家訓、建筑、風俗等各個方面都有其獨特內蘊,其中家訓文化不僅是當地文化中璀璨奪目的明珠,也是當地文化的精神內核。其內容有16條家訓“孝父母,友兄弟,端閨化,擇婚姻,睦族姓,正蒙養,存心地,修行檢,勤職業,循本份,崇廉潔,慎言語,尚節儉,存忍讓,恤貧寡,供賦役”和5條族戒“戒酗酒,戒健訟,戒多事,戒浮蕩,戒貪忌”。總體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孝當先,二是和為貴,三是勤耕讀,四是崇廉潔。而中央紀委檢察部網站以“耕讀繼世,孝友傳家”八個大字來評價張谷英家訓文化,由此可見,張谷英家訓文化中的耕讀精神是其他三個方面家訓文化得以流傳,在600年中得以延續的基本途徑,其在張谷英家訓文化中主要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以明理為基礎。讀書是“耕讀”一個重要的部分,而“興門第不如興學第,振書聲然后振家聲。”“寒可無衣,饑可不食,讀書一日不可失”正是張谷英當地恪守的名言,讀書隆禮是張谷英村厚實靈魂的追求,也成為這個龐大家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和力量。而此處讀書的目的并非求得金玉富,而是期望子孫希,即是希望子孫明白道理,守住正心,遵守秩序。是以“明理”便成為張谷英耕讀精神的基礎。這一精神內涵也體現在張谷英“睦族姓”“存心地”“慎言語”“恤貧寡”等家訓中。與家族和睦,對待他人心存善良,與他人交往時謹慎言語,體恤貧困孤寡,這些都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所需具備的品質,也都是“明理”在一個人身上的體現。正是在這種以讀書為途徑,以明理為基礎的耕讀精神的影響下,張谷英族人個個勤學苦思,好學樂讀,張谷英村的文化才得以傳承至今,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譽。第二,以實踐為中心。“耕”,從耒、從井,“耒”是農具,而“井”則是田地;“讀,誦書也,從言賣聲”,本義為誦讀詩書經文,后引申為閱讀、學習之義。張谷英村“耕讀”講求亦耕亦讀,在“耕”中“讀”,在“耕”中“學”,是一種知行合一的價值觀,不僅僅是從思想層面上教導人們明理正心,更強調在行為上面積極實踐。這一點在張谷英“修行檢”“勤職業”等家訓中皆有體現,“修行檢”即修整自己的行為,“勤職業”即在自己的職業上勤勉敬業。這兩則家訓都需要人們腳踏實地去實踐,這是耕讀中實踐精神的最直接表現。不僅如此,張谷英其他家訓中也蘊含著這種精神。于張谷英族人而言,家訓是一種精神標桿,但如未付諸實踐,任何標桿皆為空談。故張谷英家訓得以延續的核心是族人將家訓文化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主動奉行這種以實踐為中心的耕讀精神。
而張谷英家訓文化中蘊含著以“明理”為基礎,以“實踐”為中心的耕讀精神,正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個人層面的“友善”和“敬業”不謀而合,由此可見,張谷英家訓文化中的耕讀精神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
二、張谷英“耕讀”文化
對培育時代新人的現實意義
“時代新人”的概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來的,是指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能承擔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這一定義,不難看出時代新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堅定理想信念、善于勤學好思、具備過硬本領、勇于擔當奉獻、樂于勵志奮斗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這是將時代新人的培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緊密結合,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內容能為培育時代新人提供文化養分和實踐指導。因此,要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能承擔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現代闡發,尤其是在“耕讀”方面的繼承和發揚。
張谷英家訓文化中的“耕讀”精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之一,隨著現實訴求的變化而不斷衍生出新的內涵,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不僅是指耕種與勤讀,而且是指一種吃苦耐勞、積極實踐,勤學苦思、好學樂讀的價值理念,對培育當代急需的時代新人極具借鑒意義,啟示了時代新人的培養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也要注重實踐能力,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就現實情況而言,廣大學生群體在“耕讀”方面的踐行有所欠缺。在勞動實踐方面,廣大學生往往“行之維艱”,實踐能力并不理想。從社會發展來看,物質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工智能的勞動替代,減輕了人們的勞動負擔,年輕人存在一定的勞動懈怠;從學校教育來看,教育模式大體上注重理論知識教學,盡管素質教育的推行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勞動教育的發展,但是由于各方面基礎措施不夠完善、實施方案不夠科學,勞動教育并沒有發揮應有的效能;從家庭教育來看,大多數父母缺乏勞動教育的認知,未能讓孩子從小培養實踐意識,不利于全面發展。在“讀”方面,情勢也不容樂觀。在網絡文學的席卷下,快節奏生活所衍生的快餐式閱讀日益盛行,過去“晴耕雨讀”的閱讀熱情不復存在,傳統經典閱讀的形勢嚴峻。若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必須打破這一僵局,充分發揮“耕讀”文化對育人過程的作用。
(一)“耕讀”文化為時代新人的培育提供明確的方向指南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個人要立足社會必須實現全面發展,做到知行合一,既不能缺乏知識素養,也不能脫離勞動實踐。在現行素質教育中,“耕讀”精神的融入不失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切入點,具體體現在于勞動實踐中能夠培養學生持之以恒、自強不息的意志,樹立學生艱苦奮斗、不畏苦難的精神,塑造學生嚴謹篤實、尚真務實的品格。在閱讀實踐中傳承優良傳統,博古通今,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修身立德,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和人生理想,為實踐提供理論支撐。在“耕讀”精神的相互滲透下,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知識經驗為實踐提供指導,在親身實踐過程中落實理論并獲得實踐經驗,得以完善已有的知識結構,充分實現自身的不斷進步與超越,為廣大青年成為擔當民族復興使命的時代新人奠定基礎。
(二)“耕讀”文化為時代新人的培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耕讀”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基因之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為現代社會的文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為時代新人的培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當下正是快節奏發展的時代,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等風氣席卷整個社會,“耕讀”精神在社會的落地,能夠帶動凈化社會風氣。耕讀文化中的好學不倦、勤儉節約、自強不息的內涵可以為社會建設注入生命活力,將重視讀書與身體力行的理念相結合,有利于營造好學樂讀、積極實踐的社會氛圍。在提高全民文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同時,還有助于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社會秩序,維系社會安定,從而推進傳統“耕讀”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雙向聯動,共同助力培育時代新人。
(三)“耕讀”文化為時代新人的培育樹立宏偉的理想目標
“耕讀”文化的重要內涵與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追求不謀而合,即將熱愛勞動、勤學善思的身體力行與胸懷家國的理想追求密切結合起來,實現兼濟天下的人生價值,這為時代新人的培育樹立了宏偉目標。青年強則國強,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耕讀”精神的滲透是必不可少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培育的時代新人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文化素養及與之相匹配的實踐能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擔當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自信自立、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
三、以張谷英耕讀文化融入育人全過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人才培養的目標,指出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訴求相結合。“耕讀”文化是張谷英家訓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耕讀”文化的奉行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表現。深入挖掘張谷英耕讀文化,將張谷英耕讀文化與時代新人培育相結合,既為時代新人的培育注入了豐厚的營養,也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永恒而彌新的魅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一)構建“耕讀”文化育人共同體
國務院在《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而將優秀的耕讀文化與育人相結合,文化育人的基底將更為深厚。人才的培育需要多方的努力,時代新人的培育不僅需要發揮國家的指揮作用,還需要結合社會、家庭與學校的力量,構建“耕讀”文化育人共同體。
國家可以通過發揮頂層設計的引領作用,號召社會傳承“耕讀”文化,在社會逐漸形成“亦耕亦讀”的文化氛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學校。欲想使“耕讀”文化刻入骨髓,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要向其強調勞動的重要性,讓孩子從小開始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形成一定的勞動意識。同時,學校可與家庭合作,結合學生的學習內容布置相關的實踐作業,讓家長督促完成,家校共育,共同培養學生的“耕讀”意識。
(二)彰顯學校“耕讀”教育的主導作用
學生學習的主要渠道在學校,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在學生的身心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將“耕讀”文化融入育人全過程,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學校可將“耕讀”文化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課堂中傳播“耕讀”文化,在校內外開展與耕讀文化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的教育觀逐漸深入人心,“耕讀”教育更是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新手段,學校可以在校內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并與校外實踐基地合作,讓學生進入田野,體驗傳統的耕讀生活。“耕讀”文化的實踐,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還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已經有眾多高校利用寒暑假在張谷英村進行實踐調研活動,許多教育機構也組織中小學生來到張谷英景區感知古建筑文化,體驗農耕文化,在學習中傳承耕讀精神,在體驗中培育動手能力。
(三)“5G”時代下的“互聯網+”耕讀教育
在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大背景下,網絡信息技術已經全面融入社會生產生活。“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傳播是多功能融合的全媒體傳播,給傳統文化提供了暢通的渠道。新時代“耕讀”教育也應適應5G時代發展的需要,以張谷英耕讀文化為內核,利于互聯網這一工具,以宣傳為依托、教育為中心、產業為支撐,借助多元媒體,打造“互聯網+三重覆蓋式”新型文化振興模式。
將“耕讀”文化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與大眾傳媒特別是新媒體有效對接,充分運用互聯網、微博微信、短視頻、APP、電子期刊等快速傳播“耕讀”文化,豐富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網絡視聽等新業態的家訓文化內涵。全力支持和協調傳統媒體傳播或宣傳家訓文化。建立大數據中心、數字內容資源庫,利用AR、VR、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打造傳承發展耕讀文化的新載體,如建立線上“耕讀”文化博物館,線上學習“耕讀”文化,補充“耕讀”知識,使“耕讀”文化深入人心。
張谷英景區獨家定制的數字化劇本殺《探秘古村落》在2023年上線,劇本殺正是以張谷英“家訓”“族戒”為背景創作的劇本游戲,所有的劇本流程都將在小程序上進行,游客通過角色扮演在游戲中沉浸式體驗村落文化,在滿足精神需求的同時又弘揚了古村落優秀文化,盤合了張谷英優秀文化創意資源。
(四)打造“文旅教”融合“耕讀”文化新樣板
將“耕讀”文化與其他產業相融合,如旅游產業、手工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既能使“耕讀”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又能推動相關產業發展。
2023年1月,張谷英村青少年教育基地孝廉家風傳承館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包括學習張谷英家訓文化、手工制作體驗和在農耕文化園體驗,孩子們在歡樂中近距離接觸古村落文化,感受到古村落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既加強了孩子對優秀耕讀文化的理解,也提高了他們的勞動意識和實踐能力。
其他鄉村旅游基地可以像張谷英村一樣,利用地域優勢大力弘揚“耕讀”文化,通過宣揚勞動所帶來的變化,讓旅客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同時以“耕讀”文化為載體,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如可制作與“耕讀”文化相關的手工物及當地特產,開發多樣的文化創意產業,既能有紀念品供旅客紀念、傳播優秀“耕讀”文化,又能帶動本地經濟發展;建立“耕讀”文化傳承館,定期進行“耕讀”文化宣講會,讓學生了解“耕讀”文化的歷史脈絡與典型代表等,在理解的基礎上提高認同感;建立“耕讀”體驗園,讓學生下田勞作,進行手工制作等,在親身實踐中感悟勞動、磨煉意志,培養健全的人格。
張谷英耕讀文化的思想內涵豐富,涉及讀書、修身、明志、處世、齊家、友鄰等多方面的內容,且與當下“時代新人”培育的現實訴求相契合,是新時代全社會精神層面共同的價值追求。我們應當以張谷英耕讀文化的內涵為內核,結合家庭、學校、媒介等各方力量,以家風為基礎,教育為主導,宣傳為依托,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新人”,將耕讀文化作為育人文化的鮮亮底色,以耕讀精神作為社會文化自立自強的基本內核,以耕讀文化傳播作為促進國家富強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曾鞏.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4:575.
[2]王長金.傳統家訓思想通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6.
[3]呂敘杰,劉廣樂.論耕讀文化的價值意蘊及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2):43-45.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5]劉紀實.耕讀文化的核心價值及其現實意義[N].湖北日報,2017-10-07.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作者簡介:
陳昭羽,湖南理工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
劉嘉敏,湖南理工學院秘書學專業學生。
夏孝瑄,湖南理工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課題組成員:陳昭羽、劉嘉敏、崔雅琪、夏孝瑄、鄧蕊、王芬芬、何舒蕾、陳逾、伍潔、賴雨婷、劉嘉怡、王玥兮、龍亞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