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飛
城市精細化管理是城市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氣質、打造城市形象的必要元素。蘇州工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園區城市管理始終秉持規劃引領、全域一體、精準施策、補足短板的理念,園區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持續提升,城市面貌持續改善,良好的城市環境已成為蘇州對外形象的一張靚麗名片。
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城市管理的核心要義,就是要讓城市的發展服務于人的需求和發展,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城市環境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和臉面,城市管理水平是衡量一個區域現代化水平的最直觀指標。
當前,園區已從大規模增量建設轉向小范圍存量更新,對創新社會治理、全域一體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優良的城市環境,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園區始終堅持全域一體化改革方向,分步驟、分領域統籌推進,逐步消除城市管理二元結構。為此,園區在城市管理領域重點開展了一些工作探索與創新。
推進街道環境整治三年行動,重點推進大型公園改造,口袋公園、街角微景觀改造提升,加快公共停車場配套建設。打造園區智慧停車品牌,實施路內泊位無人值守改造,建成覆蓋廣泛、操作便捷、服務全面、數據權威、監管有效的智慧停車管理平臺。實施建筑工地“五星管理”,在蘇州市率先建立建筑工地周邊市容環境“五星管理”機制,依托 “一碼打卡、身份識別”應用和智能監管系統,構建第一時間發現、上報、處置的閉環管理機制。
開展市容環境大掃除大整治行動,聚焦城市環境洗臉除垢、拆違治亂、查漏補缺、強化執法等專項提升。大力提升環衛管理水平,開展“席地而坐”城市客廳示范區建設,強化“人機結合”深度清潔。通過下大力氣系統推進“12+X”個領域的項目整治,實施市容環境大掃除等舉措,城市環境盲區死角得以掃清,城市管理痼疾頑癥得到攻克,形成了“大市政”格局。
對標園區發展定位,城市精細化管理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
一是體制機制亟須理順。園區城管委各成員單位過于強調自身職能,忽視部門聯動,部門合力、上下合力未能真正形成;督辦機制發揮力度不夠,雖建立了提示、督辦、約談等工作機制,但大多未形成深層次的研究延伸;街道城市管理的重心還未履行到位,責任還沒有壓實。
二是區街一體化水平仍需提高。部分街道區域市政設施市場化養護程度低,設施老化、投入不足,部分道路出現裂縫、坑槽、車轍等病害的頻次越來越高;綠化養護不夠精細,創新水平不高;道路路燈光源采用新式LED節能路燈占比低。
三是信息化覆蓋面仍需拓展。全流程監督指揮系統上線使用以來,AI識別工單僅占總工單量的6.45%,覆蓋面占比小;除藍藻AI識別能力形成治理體系外,大部分AI識別僅以違章停車、攤販識別為主;區級工單流轉平臺僅與少數街道實現一級平臺二級處置,工單處置存在堵點。
四是隊伍管理有待優化。執法隊伍存在力量配置不均、網格職責不實、隊伍規范化建設欠缺等問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組織架構急需優化,隊伍力量調整和人員不足;綜合執法改革還需深入推進,部分行政處罰事項還未劃轉交接,街道對行政處罰自由裁量執行標準不一,影響執法公平公正。
為順應新時代城市治理新形勢新要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城市管理的新期待,園區城市精細化管理將進一步探索規劃引領、體制機制、全域一體、城市更新、數字化轉型、制度建設等舉措,不斷優化綜合執法與城市運行管理模式,實現城市管理精細化智能化科學化。

蘇州工業園區。作者提供
園區始終將規劃引領作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頂層設計,制定城市管理規劃,全面系統分析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對標國內外先進地區,以公眾反映重點問題為導向,聚焦體制機制、市容景觀、環境衛生、市政管養、園林綠化、綜合執法、信息化建設與智能化應用、城市韌性與安全等方面,明確未來城市管理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重點項目和保障措施等,通過大數據公眾問卷調研,匯聚多方聲音、聚焦發展趨勢,形成城市管理事業發展的行動綱領,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
進一步增強園區城管委牽頭抓總功能,優化城管委成員單位職責,組織開展年度、半年度城管委會議,長效開展季度、月度點評等工作會議。依托城管委平臺,進一步發揮理規則、明責任、建流程的重要作用。建立交辦、督查、聯系單等工作機制,壓實城管委成員單位職責。以城市管理先進地區為標桿,優化隊伍設置,構建區局機關統領、區執法機構總牽頭、大隊抓落實、網格中隊強執行的三級架構。牢固樹立城管執法“一盤棋”思想,深化“兩級管理”體制改革成果,完善綜合執法隊伍統一監管、快速響應、協調聯動機制,實現全區隊伍一體化。按照“統分結合”的總體框架,做好統一的紀律規范、制度規范、執法體系、作風要求、培訓教育、指揮調度、勤務保障、對外形象等八個方面工作,推動干部上下聯動、橫向交流,完善兩級隊伍建設。
毫不動搖堅持全域一體化改革方向,通過優化制度設計,制定“五項機制”,即城維全域一體化監管機制、城維項目承包企業履約評價及退出機制、城維分類分級管理機制、全生命周期基礎設施動態更新管理機制,推動形成統一標準、統一招標、統一管理、統一效果的工作格局。開展市政、綠化、環衛、機電等專業試點,逐步推進公共停車、公共自行車、水利設施等納入全域一體化管理。建立區、街“協同共管”模式,即區級負責作業標準的過程監管,街道負責服務效果的結果監管,統一納入對承包商的考核評價和資金支付。
統籌推進城市硬件建設和軟件提升,既體現“洋氣”,又接好“地氣”,充分彰顯蘇州特色、園區品質。重點提升園區出入道路“門戶”形象和特色商業街區。推進園區停車智慧平臺建設、擴大停車收費無人值守,打造園區“智慧停車”品牌。強化“城市美學”理念,分批次提升大型公園、打造口袋公園,優化公園功能、美化公園綠化、提升公園設施,見縫插綠,努力實現“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提升新建街角微景觀和公益景觀小品,增花添彩,豐富街角等重點節點景觀綠化層次,為城市空間注入美學意趣。持續提升重點區域亮化美化水準。加快實施公共藝術提升工程,新增藝術雕塑,塑造城市文化格調。統籌做好重點區域夜景亮化,推進“建、管、養”各方協調發展。
整合城市管理領域信息化系統,對各信息化系統及其關聯App進行梳理、拆解、整合,實現“數據互聯互通、業務流程重塑、工作減負增效”。建設非接觸執法應用、違法建設管理、商業載體綜合治理、渣土車閉環管理、智慧停車綜合管理服務、園區綠化管理、集體送餐企業食品安全監管、餐飲經營企業明廚亮灶等八大應用場景,構建區街聯動、平戰結合、功能集成、數據匯聚、智能融合的綜合指揮體系,重點做實街道集成指揮中心,延伸園區智慧平臺。建設園區智慧停車系統,逐步實現公共停車場、路內泊位的無人值守、無感支付,實現停車動態感知、全程服務、智慧管控、靜態與動態交通融合等功能,推動停車資源與需求動態匹配。
實施城市精細化管理必須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強化依法治理,填補城市管理領域的立法空白,修訂不符合精細化管理要求的法規規章。始終圍繞城市管理領域熱點、難點、盲點、焦點問題,堅持從制度建設入手,讓城市管理有章可循。對建筑工地管理辦法、商業載體管理辦法、建設工程渣土車管理辦法、戶外廣告設施管理辦法等15項法律法規開展全面梳理,并結合園區實際,逐步細化完善并加以運用。精細化管理的精髓在于管理的制度化和標準化。通過規范自由裁量基準,按照統一規則、統一形式,細化行政處罰權力事項自由裁量基準,確保自由裁量運用標準的有機統一。

蘇州城市風貌。作者提供
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政府應精準應對城市公共問題和提供公共服務,打破傳統模式,形成多元化的城市治理責任主體和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治理模式。近年來,園區始終堅持全域一體化改革方向,通過實施城市環境洗臉除垢、拆違治亂、查漏補缺、強化執法等舉措,逐步消除了城市運行管理二元結構,初步形成園區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新模式,為推進蘇州城市精細化管理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參考文獻
[1] 王光榮.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的策略[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2(02):7-9.
[2] 鄒勁松.突出以人的需求為導向著力提升城市管理服務品質[J].城市管理與科技,2021(5):6-9.
[3] 康俊生,晏紹慶,馬娜.標準化支撐城市管理精細化研究分析[J].標準科學,2018(6):109-113.
[4] 姚邁新.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地方實踐與反思[J].行政與法,2021(2):52-63.
[5] 湯文仙.精細化管理視角下的城市治理理論構建與探索[J].新視野,2018(6):74-80.
(責任編輯: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