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帆 解揚 徐高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要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隨著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0%后的長期穩定增長,城市發展逐漸進入了“存量時代”,街道成為城市更新實踐的重要場所。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中歷史資源保存最完好、文化價值最豐富的區域。但同時,這一地區往往也是歷史街區中矛盾突出、問題復雜、更新較為緩慢的區域。隨著居民生活品質需求的日益增長,歷史街區街道問題越發凸顯。因此,推進歷史街道的更新整治,對于傳承歷史文化、提升空間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在歷史街區內,傳統的老舊建筑空間受限于傳統建筑磚木結構的局限性,內部空間局促,開間較小,層高較低,難以契合現代商業業態的空間需求。如果缺少精細化的功能設計引導,這種不適配會導致功能低效,現代高端活力業態無法進入,從而導致街區活力逐漸衰退。由于歷史發展階段的不同,歷史街區道路紅線寬度較窄,無法滿足現代交通需求,因此大部分歷史街區逐漸成為城市中的生活支路,偏離城市主要發展軸線,成為活力缺失的區域。
歷史街區內的果皮箱、座椅等道路配套設施,通常根據市政規范和日常經驗計算服務半徑進行均等設置,缺乏靈活調整使其與空間需求相匹配,導致一些設施的位置與居民的日常使用需求存在錯位。例如,人流量大的區域與日常通行街道對配套設施的需求顯然存在明顯差異,這就容易導致局部需求無法滿足與閑置浪費并存的突出問題。
街道的設計是由建筑、綠化、市政設施等多要素構成的,各要素的管理部門和實施主體各不相同,包括規劃、建設、房管、市容環衛、市政等多家主體。由于建筑紅線和交通紅線內外分屬不同管理部門,因此在空間設計階段缺乏協調統籌的上層規劃指導和交流,同時實施主體的理解差異也會導致相應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設計語言不統一、設施布局空間不合適、建筑外部空間浪費等。
在一般街道的環境整治工作中,為了提高效率和經濟性,往往會將多片區街道統一規劃改造更新街道公共環境設施,對城市街道的歷史資源、本地居民生活習慣等信息的研究缺失,形成風貌上的特色不顯、文化不彰等現象,缺乏對地域特色化精細化的處理。統一性和同質性的處理方法,通常會引起“千街一面”的場景,“標準化”的弊端使城市文化的多樣性成為犧牲品。
對于歷史街區內部保護性街道的整治,由于涉及保護要求嚴格的歷史建筑甚至文物建筑,同時面臨街道交通擁堵、公共環境設施陳舊老化等問題,需要制定有效的策略。面對存量時代城市更新的發展背景,應確立空間保護與功能利用相結合的設計思路。應在傳承傳統空間的基礎上對歷史街道進行改造,研究空間特點,引導適合的業態功能進入。應依據街區保護規劃,對傳統風貌以上類別的建筑進行保護修繕,做好保護建筑的測繪工作,根據建筑空間尺度、區位特點等因素利用傳統空間。除了常規的參觀游覽功能外,還可以開發社區服務、經營服務、科研展陳等功能,通過植入活力業態,讓日常生活功能真正融入歷史街道。
通常來說,權屬邊界是開展空間改造的基本依據。對于街道而言,道路及兩側建筑分屬不同管理單位,街道環境的整體性改造存在困難。為了進一步強化街道空間的整體性,應打破權屬邊界,統籌考慮街道改造范圍。第一,規劃范圍應將傳統的道路紅線拓展至兩側建筑邊界(或圍墻),并統籌道路紅線空間與建筑前區空間。第二,不僅要關注街道兩側建筑界面的完整性和風貌協調性,還要對建筑立面構件、店招樣式、外擺空間尺度范圍、綠化種植類型、停車位設計、各類小品位置形態等進行全要素、分類型、精細化的研究設計。第三,還需要關注各類交通方式的路權劃分,協調好地面道路與地下設施的關系,以及近期建設與遠期預留的關系。
長期以來,公共環境設施一直采用標準式、高效率、統一化的方式進行配置。但隨著更新改造提出新的要求,環境設施的布局和選擇應該體現街道的歷史環境特色,強化街道的歷史人文特點,提高可識別性。因此,在設計過程中,需要主動擴大研究范圍,著眼于街道所在的歷史街區,甚至歷史城市本身的空間格局、建筑遺存、功能特色、人文特色等方面,通過對文化特色的凝練,形成可參考的色彩特征、尺度特征、裝飾特點、材料特點、功能特點,并將其在街道設施、環境小品、裝飾構件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精細化設計,彰顯本地的風格特色。
在街道改造中,需要全面關注人群交流需求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如今,歷史街區內的街道成為人們交往交流的重要場所。傳統歷史文化街區中,大多數街道以連續的建筑墻體界面為主、門窗洞口較少,呈現出封閉的街道氛圍,如北京胡同和青島里院式建筑群等。因此,歷史街區一般缺乏促進社會交往的公共空間,需要尋找高價值的空間節點進行提升改造。這些空間通常位于文物或歷史建筑周邊、古井或古樹周邊,或是有良好視野和景觀的位置。對這些空間進行集中打造,成為街道的觸媒空間,可以帶動街道和街區的活力延伸。
館陶路歷史文化街區位于青島市市北區,總面積為17.3公頃。街區屬青島歷史風貌街道,平均寬15米,長度約725米,兩側分布有10處文物保護單位、2處歷史建筑,以及數十處傳統風貌建筑和院落(圖1)。其中包括青島取引所舊址、朝鮮銀行青島支行舊址、英國匯豐銀行舊址等,是青島近代重要的金融商業街。

圖1 館陶路歷史文化街區資源分布圖
《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提出,應嚴格保護歷史風貌道路的空間尺度、保持其道路紅線寬度嚴禁拓寬,控制兩側建筑高度?!肚鄭u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成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館陶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發展規劃的定位,是將其打造成未來青島金融產業和創新研發產業的匯聚地,以近代金融建筑群為特色的產業及商業文化綜合功能街區。
館陶路兩側由近代金融公共辦公建筑和里院式居住建筑組合而成,其中公共建筑單體體量較大,而里院式建筑呈院落圍合式,建筑單體較小,街區肌理呈現多元而有序的布局。但館陶路在建筑風貌協調性、環境設施布局、公共空間場所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例如,路內設施類型較多,但整體設施特色不統一,歐式、中式、簡易式各不相同,休閑座椅也比較匱乏。另外,街道入口缺乏展示歷史街道特色的標識和引導設施,游客難以感知街道的歷史意義。
1.依據群體偏好,強化沿街空間活力
館陶路被譽為“青島的華爾街”,未來發展的定位為大港片區的重要金融服務辦公片區,而金融從業者對于其辦公、居住環境有特殊的偏好,例如高效集中、高端舒適、商務便捷、調性有品、業態種類豐富等。針對這些需求,需要提供的業態包括辦公類空間、文化展覽、戲劇音樂、咖啡廳、綠地公園、酒店公寓、零售便利等。
對于既有的歷史空間,應針對性地進行功能選擇(表1)。單一傳統院落適宜于小型商鋪和小微辦公空間,而多個傳統院落單元更適宜于工作、生活、娛樂一體化的SOHO空間。多層公共建筑則是金融產業集群和集中商業休閑的最優載體。

表1 館陶路既有建筑空間類型與業態植入表
2.統籌建筑立面整治與設施配置
對建筑精細化分類,并進行立面修繕整治。結合館陶路街道建筑的歷史資料研究,主要從建筑體量、色彩、外觀形式和材料等方面進行控制,以形成三類整治改造措施。第一類是保護修繕類建筑,包括文物和歷史建筑;第二類是維修改善類建筑,針對傳統風貌的建筑進行改善;第三類是整治改造類建筑,針對一般風貌的建筑進行整治改造(表2)。

表2 三類建筑整治改造措施
結合建筑立面風貌特點進行建筑附屬設施整治。店招作為商鋪主要的門面構件,需要與既有建筑的立面風貌協調一致。例如,與素雅低飽和度色彩的歷史風貌相比,店招及廣告尺度過大、色彩跳躍,空調機位隨意設置,會降低立面美觀度,影響整體風貌。因此,需從店招位置和大小、店招高度控制和材質選擇、鋪面字體選擇、空調外掛機箱位置等方面進行引導控制(圖2)。

圖2 建筑立面及店招樣式改造意象
形成具有整體性、有當地特色的環境鋪裝。地面鋪裝可引導人們進入廣場內部,也可作為展示青島歷史的重要載體,形成特色文化徑。機動車道路將保留原有的柏油路鋪裝,而建筑周邊的鋪裝則應采用深灰色小尺寸石磚鋪砌,以與周邊歷史建筑的材質和風格相協調。此外,小型開放空間也可以采用周邊歷史建筑或傳統風貌建筑立面的材質作為鋪裝材料,以營造更為統一的氛圍。
3.提升環境小品品質并統一風格
作為傳承和延續歷史功能的金融產業聚集片區,館陶路的街道設施應考慮與文物建筑的協調性和歷史的一致性,以西式風格為主,同時兼顧現代金融辦公產業高效便捷的特點。環境小品的材料應選擇金屬、混凝土、石材等,以冷色調和金屬色系為主。同時,設置小品的擺放位置時,應保障人行街道的使用通暢性,小品設施不得過度占用人行空間。在人流密度較大的廣場和公共建筑附近,增加垃圾箱、休閑座椅的配置數量,也可利用擺放綠植盆景等方式提高綠化品質。
4.開放取引所等節點,打造成公共活動空間
青島取引所是當時亞洲體量最大的證券交易場所,為文藝復興風格建筑。作為館陶路上體量最大、風貌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取引所建筑外圍設置圍墻封閉院落,內部功能空置,游客無法感知建筑歷史,同時封閉的圍墻也使得道路失去了一塊難得的開放空地。規劃將取引所前打造為公共活動廣場空間,利用景觀旱噴、鋪地設計、增加休閑座椅等方式提升廣場環境景觀品質(圖3)。開放取引所一層建筑空間作為公共文化展示功能,上層恢復金融產業辦公功能。

圖3 取引所及周邊功能結構圖
歷史文化街區的街道空間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承載地。在保障日常通行的基礎上,應確立空間保護傳承和功能利用相結合的發展理念,統籌街道空間整治。這包括對歷史建筑、活態功能、適宜景觀、特色設施等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通過精細化整治,延續和強化地域歷史特征,強化點狀公共空間激發街道活力,讓歷史街道更好地嵌入城市生活。
參考文獻
[1]伍江,王林. 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編制與管理:上海城市保護的實踐[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2]王林,薛鳴華. 基于精細化治理的街道城市設計,以上海徐匯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為例[J].時代建筑,2021(01):56-61.
[3]蒯新玨. 北京街巷胡同環境品質提升設計策略與工作路徑研究——以北京香山買賣街為例[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20.
[4]焦文敏,王岳麗,鄧帥. 漢口歷史風貌區街道全要素規劃研究——以中山大道北段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202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6城市交通規劃).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1:1-6.
(責任編輯: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