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旦 萍措卓瑪
我國當代藝術起始的時間,學界普遍認為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確切地說應該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此后,新中國邁入現代化的轉折點,也是中國藝術思想和創作新的風向標。
“西藏當代美術的頁碼則是從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才逐漸翻開的,它先后經歷過上世紀50年代的‘解放軍文藝’、六七十年代的‘階級斗爭文藝’和‘文革文藝’,直至改革開放以來的‘文藝春天’等幾個歷史階段”①雪域高原繪錦繡當代藝術譜華章——西藏當代藝術發展成就綜述[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8:1.。按此,1985年誕生的西藏民間當代藝術的先驅“甜茶館畫派”屬于第3個階段。
“甜茶館畫派”這個由藏族青年藝術家自發組成的藝術團體,以“重新看西藏,創造一個屬于西藏自己的當代繪畫”為宗旨,第一次提出“西藏當代美術”的概念,通過將藝術作品懸掛在屬于公共空間的甜茶館內的形式,顛覆了此前藝術服務對象與展示環境的局限性,為此后很長時期內西藏當代藝術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富有創造性的實踐基礎。黑格爾說:“一切歷史的偶然性最終都可以在理性的必然性中得到解釋。”因此,只有真正把握歷史脈絡、深刻理解時代語境、探索事物在歷史中的發展脈絡,才有可能梳理出特定藝術表現形式的發展過程。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步入“六五”階段,此期將包括文化建設在內的社會建設作為5年計劃的重要功能。
我國通過改革開放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社會基本矛盾,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經濟的繁榮、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這都使當代藝術的發生成為可能。
此時,中國文藝領域與改革開放的社會大變革同頻共振,中國共產黨從波瀾壯闊的變革語境出發,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地對指導思想、文藝政策進行了必要且卓有成效的調整。政治上的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文藝領域的繁榮。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第四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強調堅持毛澤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思想。1980年,他又在中央干部會議上提出不得“要求文學藝術從屬于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①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3.。幾個月后,西藏知青陳丹青畢業作品《西藏組畫》在中央美術學院展出。1982年,錢培深、瞿國梁、陳丹青、付時等藝術家作品在紐約“中國當代藝術展”展出。1982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包括美術專業在內的大學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中國美協恢復原來的工作。同年,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強調要堅持貫徹執行毛澤東文藝思想。1983年,“畢加索繪畫原作展”陸續在北京、上海巡展。1985年,“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在北京的成功主辦揭開了“八五美術新潮”的序幕。1986年,《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新時期文藝探索和創新的總目標,是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藝”。②人民日報評論員:支持探索 鼓勵創新[N].人民日報,1986-05-12.
20世紀80年代自由的思想氛圍和巨變的社會環境,也陸續催生了中國諸多青年藝術家群體。據統計,僅1985—1986年期間,全國各地共涌現了79個青年藝術群體,分布于23個省市自治區,舉辦了97次藝術活動,而當時幾乎每一個重要的藝術家,都參與過群體活動。③亞昌藝術網.青年藝術“后浪”如何突圍[OL].2020-06-05.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703359.1985—1989年所涌現的“勢不可擋的青年藝術大潮”,激發了藝術創作上大膽激情的實驗與實踐,不同風格、不同題材的作品陸續面世。
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西藏也加速追趕著全國的步伐。從全國層面而言,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起開始了改革開放新紀元,但西藏至1980年中央召開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才算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這次會議提出了建設“團結、富裕、文明”新西藏的戰略目標。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要求徹底解放思想,對西藏特殊情況再認識、再研究,大力推進經濟建設、免征免購、全國支援,制定了一系列符合西藏實際的改革開放政策。兩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使西藏在此后的五六年時間里,各族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生產力極大地解放,第二、三產業迅速恢復和快速發展,西藏經濟發展再次進入了黃金期。
這一時期西藏社會的巨變,也影響、帶動了文藝界。“中國改革開放后,西藏隨之迎來藝術發展的春天。當時,西藏很多藏族年輕人或考入或被送往中央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等內地甚至海外院校接受學院派美術教育”④趙朗,韓書力:和平解放后西藏繪畫藝術有了當代美術標簽[OL].中國新聞網,2021-07-23..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21/07-23/9526566.shtml.。著名畫家韓書力先生的感慨道出了時代語境變遷之下,西藏當代藝術融入嶄新場景的歷程。后來成為西藏當代藝術領軍人物的貢嘎嘉措、昂青也正是這個時期被招錄到中央民族學院美術系的西藏大學生。
得益于西藏經濟社會尤其是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包括茶館業在內的西藏商業經濟重新煥發了生機。拉薩街頭雨后春筍般涌現的甜茶館成為這一變化的“晴雨表”。“喝甜茶已經成為令普通市民、外來商人以及游客們都非常癡迷的‘必修課’。因此,甜茶館也成了濃縮這座城市生活、民俗和文化等各個細節的寫真集。①程朱榮.甜茶館:拉薩生活的寫真集[N/OL].(2011-06-28)[2014-08-22].http://www.lasa.gov.cn/Item /27406.aspx.”甜茶館作為一個社會公共空間其具備的商業性、大眾性和文化多樣性,其多元屬性愈發突出。越來越多的拉薩市民開始步入甜茶館,而這其中開始出現女性。要知道“過去走進甜茶館的人很少,去甜茶館的人被看作是不規矩的人,會受到另眼看待。除了少數娼妓外,其他女人是絕對不登茶館的門檻。那時在外面吃飯和喝茶的被看作是沒有家底的人。”②平措扎西.西藏的甜茶館[J].西藏民俗,1996(04).4.
“馬恩認為,婦女自由的程度、地位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這個社會的進步程度,這是衡量時代發展的一個重要尺度”③滿林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女性社會地位現狀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6:12.。拉薩女性開始步入甜茶館昭示著在時代變遷的語境下,傳統的思維模式開始受到挑戰,傳統的價值理念、倫理觀念被破局,而甜茶館出現的這一“另類”現象,何嘗不是西藏社會變革的一個縮影呢?
“八五”美術新潮反映的是國內部分藝術家對時代語境的調整,而一些藝術家以西藏為主題的作品震動當代藝術界的現象,深深地觸動了藏族年輕藝術家。“有很多藝術家到西藏來畫畫,西藏有那么多的東西可以表現,如果我們自己不表達的話,我心里特別著急”④仁青措.西藏當代藏族女性藝術家的繪畫創作研究——以次仁卓瑪、四清月和朗頓·德珍為例[D].拉薩:西藏大學,2021:7.。1985年美國波譜藝術家(Robert Rauschenberg),在拉薩展覽館舉辦展覽,將看似廢物的現成品與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結合起來的作品,在表達形式的多樣性和主題的先鋒性上更是震撼了西藏青年藝術家群體,而時任西藏大學美術老師的貢嘎嘉措就是其中的一位。
1985年,貢嘎嘉措的一幅畫作入選北京中國青年美展,然其大量作品卻閑置在家里。他和有類似經歷的西藏大學美術專業大學生昂桑,以及同學昂青、美術愛好者阿伊布開始琢磨辦一場畫展。“對于藝術家們來說他們只是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更多的人,雖然那時普通人的工資只有幾十塊錢,但是他們在做展覽時從沒想過可以賣畫也沒有這個概念,更執著于展示作品這種純粹的想法,也許對他們以后能成為藝術家的道路進行了鋪墊”⑤扎西羅布.20世紀 80年代拉薩甜茶館畫展及其藝術家群體研究[D].拉薩:西藏大學,2022:13.。
1985年,第1次畫展在拉薩西藏大學附近一個藏族穆斯林經營的“偉色甜茶館”中舉辦,這里是包括西藏大學師生在內的知識分子熱衷的打卡點。在此自發形成的藝術理念逐步脫離了學院派藝術話語體系,將藝術展示空間慢慢搬回了拉薩市民日常生活的場景中。年輕藝術家們輕輕撣掉堆在墻角作品上的灰,選出幾件,然后懸掛在甜茶館凹凸不平的墻壁上。這一不拘一格、錯落有致的布展方式令第二天的茶客耳目一新,聞訊而來的各界人士更是流連忘返。畫展在成功喚起普通民眾對于藝術關注與熱情的同時,也催化了各類學者就西藏傳統哲學、歷史、宗教、藝術等領域自由思辨的氛圍,最重要的是,他們第一次提出了“西藏當代繪畫”的概念。
1986、1987年畫展繼續在同一個茶館舉辦,此時不斷有新的面孔前來參展,作品形式也不再限于架上。第3年的畫展期間,藝術團體正式以“甜茶館畫派”命名,團體規模達到了10多人,這一屆展覽產生的影響也是最大的。在第4年,“甜茶館畫派”這個藝術團體因種種原因解散,但西藏當代藝術繼續在這片土壤中茁壯成長。
“甜茶館畫派”的青年藝術家們在向外延展探索當代藝術寶藏的同時,向內探查回歸自身的文化傳統、開始關注身邊的人文風貌,并提醒觀眾不能忽略對于自身所處當下西藏的真實感受。“西藏當代藝術呈現出鮮活力量和不同于內地當代藝術的思考角度,內地當代藝術家更多的是關注藝術家個人內心的體驗。而西藏當代藝術視野更多考慮西藏文化,考慮新時代中文化多元化的建構,傳統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間的融合”①潘昭瑾.西藏現代藝術展.文存閱刊,2018:6.。
在早期,藝術家們多從寫實風格開始,但很快也開始了向抽象風格的嘗試,把視角轉向內心的悸動和感受。國畫專業的貢嘎嘉措發現水墨的飄渺難以描繪家鄉荒蕪的山脈和碧藍的天,于是開始用水彩頻繁寫生。在他的畫作《對面的山》中,一座肅穆高貴的褐色山脊赫然占據畫面的主體,光的陰影如同山在呼吸,背后則是一如深海般幽藍的天空。這種神性對他充滿吸引力,從而使他堅持了很長時間的靈性藝術創作。
同貢嘎嘉措一樣,其他藝術家在對自我身份的探索與定義,在傳統性和現代性、邊緣與中心等直指內心的命題的驅使下,開始以較為溫和、模糊的形式,從一些傳統文化元素和宗教特有符號入手,不斷嘗試著各種在當時極具先鋒性的藝術實踐,不知不覺中開啟了西藏實驗藝術的篇章。
第3年的甜茶館畫展中,貢嘎嘉措的作品《幽》《極地》,昂桑的作品《抱石頭》《小羊羔》,昂青的作品《黑貓》《眷戀》《背水的牧女》《沐浴節》,阿伊布的作品《曬奶渣》《趕集》《歸》《金色的殿堂》《牧羊人》等將習慣了目光聚焦唐卡、聚焦神佛、聚焦崇高的觀眾,拉入五顏六色的塵世、拽入喧囂嘈雜的煙火中,回歸自然、回歸生命。不同于此前內地藝術家對于西藏所表達聚焦的“神圣性”,甜茶館畫派的藝術家們試圖融合他們天生就有的本土視角,雖然沒有一個統一風格,但持續在題材和媒介上開拓嘗試,以此抒發源于生活本身的對這片土地的熱愛。用貢嘎嘉措自己的話說,畫展的目的就是“重新看西藏,創造一個屬于西藏自己的當代繪畫”。
“甜茶館畫派”的畫家們,既對當代藝術以本土文化的視野進行解讀,又反過來用當代藝術的理念重讀本土文化的精髓;既學習當代藝術的獨特藝術語言,又不斷構建“為我所用”的“拿來主義”;既要以當代視角彰顯本土文化的價值,又敢于打破西藏地域文化元素的束縛;既以藝術的形式表達對本民族文化命脈的關切,又提升到對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與探索。恰恰是這一摸索前行的階段,無形中構筑了藝術家們共同成長、互相啟發的環境。
西藏當代藝術家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外當代藝術的沖擊,那些所產生的好奇、震撼與困惑,隨著改革開放前進的步伐,經過社會各方面的調整和共同努力,在新時代對當代藝術的認識已漸趨冷靜、理性,不斷探尋本我異它的存在。“西藏當代藝術不應該簡單的只是內地當代藝術或者西方藝術的一個翻版。它應該有它自身的一種生長規律。像一棵樹一樣,它不斷地生長,有不同的枝丫伸展開來。不同的枝丫又長出其他的葉子,開出不同的花,但是它的根脈和它的主干是一個存在。”②孫芮茸.嘎德尋找自己的藝術語言[J].西藏人文地理,2022:128.
“甜茶館畫派”的價值就在于它超越了地域與民族的限制,對整個西藏社會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尤其是在藝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并逐步推動社會思想解放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不僅是對西藏傳統藝術本身從當代維度進行了一種嶄新的解讀,也對西藏文化背后所蘊含的民族心理以及精神價值進行了更深層次的了解。1985年以來,西藏當代藝術的腳步并沒有停滯,而是隨著時代語境、文化語境的變遷更加包容、多元、自信。如今,像以20世紀杰出的藏族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先驅、詩人、翻譯家、藏族現代社會繪畫的開創者、堅定的愛國主義者根敦群培命名的根敦群培當代藝術畫廊、集“藝術空間和藝術本身”為一體的介觀藝術中心①孫芮茸.嘎德尋找自己的藝術語言[J].西藏人文地理,2022:129.、“以當代語言表達西藏”的吉本崗藝術中心、“藝術表現當代西藏,用當代展現西藏藝術”的西藏博存藝術空間②俄日東主.西藏博存藝術空間及其藝術家群體研究[D].拉薩:西藏大學,2022.DOI:10.27735/d.cnki.gxzdx.2022.000055.等當代藝術群體繼續活躍于西藏的文藝領域。
2020年10月,以“用藝術喚醒古城”為主題的拉薩首屆“甜茶館藝術節”更是以新時代絢麗多彩的藝術形式、生機盎然的市場參與度彰顯了西藏青年藝術的生機。2022年,由西藏當代藝術平臺“日目計劃”推出的“珠穆朗瑪的回響”系列“西藏現當代藝術展覽”,在蘇州和北京相繼舉辦,系統性梳理了西藏現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跨越3代的32位漢藏著名藝術家聚焦展會并展開了系統、深入、激烈的學術爭鳴。
隨著西藏文化產業尤其是私營文化主體的迅猛發展,西藏當代藝術的發展態勢漸趨產業化、規范化、市場化,獨立策展人、畫廊、拍賣公司、數字藝術收藏平臺等新鮮事物的出現,使西藏當代藝術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多元經濟體制空間、多維藝術理念展示平臺。
西藏當代藝術因觀察者、實踐者對歷史、神話、傳統、哲學的不斷體悟與實踐而迸發出由內向外的生命張力。西藏當代藝術家通過創作反映當代社會和文化現實,表達對傳統文化和歷史的理解與探索,從而使西藏文化得到了新的延伸和拓展。西藏當代藝術在西藏文化產業中也能全面發光發熱。隨著西藏的文化創意產業逐漸崛起,通過將當代藝術與西藏文化產業相結合,可以為文化產業提供更多的創意和靈感,并助力西藏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③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C/OL].人民日報,2015-10-15[2015-10-15].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5/1015/c87423-27699235.html.今天,西藏當代藝術家們正以時代之眼光、時代之畫筆,標注著當代藝術之精神航標,勾勒著時代變革之精神圖譜,描繪著中國夢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