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茂盛


8月4日,清晨5時的縉云山獅子峰峰頂,已有不少游客在此等候日出。頃刻,一縷縷霞光從天邊穿出,山水之間仿佛蕩起了一層金色薄紗。稍顯疲態的游客頓時來了精神,紛紛用鏡頭記錄下縉嶺云霞的至美時刻。
近兩年,“去縉云山看日出”在年輕人中“火出了圈”。綠意盎然的黛湖、古色古香的金剛碑、靠山望江的新北溫泉公園紛紛成了“網紅”景點。其實,縉云山的文旅熱并非偶然,而是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整治后的順其自然。
縉云山作為重慶中心城區唯一的國家級山地型自然保護區,被譽為中心城區的“綠肺”。2018年前,產業無序開發、建筑亂搭亂建等破壞環境的行為不斷蠶食著縉云山水,導致山體滿目瘡痍。同年6月,重慶市委、市政府為嚴格落實整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發現的問題,組織重慶市林業局、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等市級部門和北碚區、沙坪壩區、璧山區主動擔當、聯合行動,以鐵腕手段打響治山之戰,取得顯著成效:190宗“四類交辦”問題以及自我排查的150宗問題全部整改到位,整體拆除大體量建筑21處,累計拆除違章建筑10萬余平方米,生態問題實現全部銷號。
生態搬遷為環境減負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縉云山保護區原住居民的傳統思維。
但山水并非無盡之源,亂搭亂建與亂排亂放,逐漸讓山不再綠,水不再清。要還原生態本底,將原住居民搬遷下山是首要任務。
“只要簽約了一戶,我都高興得要跳起來。”8月3日,北碚區澄江鎮北泉村黨委書記龍天真回憶起開展綜合整治的那段日子,不禁感嘆。
時間倒回至2018年6月,北碚區成立縉云山綜合整治辦公室,從全區抽調百余名精兵強將組成綜合整治“尖刀班”,將他們分批次派遣至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所覆蓋的澄江鎮、歇馬鎮、北泉街道等鎮街開展工作。
如此大規模的綜合整治行動,龍天真沒有一日不覺重擔在肩。
“讓老百姓離開他們世代生活的地方,他們有抵觸情緒也很正常。”龍天真說,為了打消搬遷群眾的顧慮,政府給出了優厚政策,提供了退地進城和異地遷建兩種方式:對自愿轉戶到城鎮生活的居民,由集體經濟組織給予一次性補償;對愿意繼續在農村生活的居民,統一在保護區外規劃建房,建設費用按當地成本造價計算并由搬遷居民承擔。
如何讓好政策走進群眾心里?
“那時搬遷群眾在哪里,我們就在哪里,人家干農活,我們就蹲在田坎宣講政策、溝通解釋。”龍天真說,派駐村里的6個“尖刀班”小組每天都會匯報簽約情況。
在一輪輪入戶宣講中,了解到退地進城政府可將補償款用于補繳社保這一政策后,北碚區北泉村村民余代文帶頭簽了字。隨著村民生態環保意識逐漸增強,愿意搬遷的人也逐漸增多。
“大家都看得到,走的人(退地進城)笑著走,沒走的人(異地遷建)都住上了好房子。”龍天真說。黃麗維就是“住上好房子”的村民之一。
黃麗維一家四口原本住的土房在實驗區內,又潮又爛,婆婆陳朝菊的房間甚至建在豬圈上,生活環境極其惡劣。2019年12月,在外打工的黃麗維接到時任村委會主任鐘純杰的電話,毫不猶豫答應了搬遷事宜。2022年5月,當他們一家看到生態搬遷房“縉云山居”時驚呆了,漂亮的小樓房竟是他們的新家!
“要搬得出還要穩得住。”龍天真說,讓大家搬遷出來只是第一步,還要讓大家生活得更好。為此,2021年,北泉村成立了重慶欣融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兩年多來,解決公益崗位16個,移動崗位289個。
如今的北泉村干凈整潔,村民不時一起跳個“板凳龍”舞,他們紛紛感嘆,“住在縉云山腳,生活更方便了”。
北泉村的蝶變只是縉云山抓好生態搬遷的一個縮影。
璧山區大路街道龍泉村的養羊戶伍成勇拿著搬遷款在城里扎了根;沙坪壩區青木關鎮關口村73歲村民肖其英用補償款補齊了社保,養老有了保障……“居民自愿、政策鼓勵、應搬盡搬”的原則在縉云山綜合整治中得到生動呈現。
如今,縉云山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生態搬遷原住居民445戶,在實驗區地質滑坡隱患和生態脆弱區域引導搬遷73戶,生態負荷得到有效緩解。
拆補并舉為山水復綠
如果說縉云山是重慶中心城區的“肺葉”和“氧吧”,那么黛湖就是縉云山上的一顆“明珠”。
湖水色如黛,黛湖之名由此而來。黛湖更因唐朝詩人李商隱一句“巴山夜雨漲秋池”而聞名遐邇,如詩般的美景也招來不少商機。
20世紀90年代末,云登酒店、金湖灣度假村、大罕宮酒店等建筑環湖而建,將黛湖緊緊包圍。“它們或多或少都存在違章建筑,比如云登酒店建筑面積約1萬平方米,有近6900平方米都是違章建筑。”北碚區縉云山綜合整治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日復一日地攫取湖水資源、排污入湖,讓湖水由綠變渾,使得水位下降了約0.5米。拯救孕育著130多種藻類植物的黛湖勢在必行。
身為農家樂負責人之一的袁登文聽聞政府要拆除違章建筑表達了難處:“經營農家樂是我們老兩口唯一的收入來源,拆了農家樂我們的生活怎么辦?”
工作人員反復上門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2020年,占地2.23萬平方米的4家酒店被徹底拆除。
違章建筑沒有了,但黛湖如何復綠又成了新問題。
為此,北碚區邀請生態專家進行調研,規劃黛湖庫型修復、濕地治理、水生植物及喬木栽植、濱水棧道及人行步道建設等。為凸顯縉云特色,北碚區在植入植物的選取上,從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等多樣化類別入手,植入楓楊、香樟、縉云槭腎蕨、菖蒲等,累計種下86種植物,面積達2.9萬平方米,打造出一個高效“山地溪塘復合生態系統”。
如今,漫步在黛湖的彩色步道上,眼前碧綠湖水被茂密植被環抱,耳邊是知了低鳴,好不愜意。曾經的“殘山剩水”重新變為“青山綠水”,這樣的故事在縉云山綜合整治過程中不斷上演。
位于縉云山保護區的沙坪壩區青木關鎮四楞碑村,從塵土飛揚到“植物王國”,綜合整治給這片土地帶來了新機。
由于石灰巖資源豐富,四楞碑村從前星羅棋布幾十個露天采石場,山體破壞、地面變形等多種地質環境問題頻出,于是沙坪壩區下令徹底關閉四楞碑村所有采石場。
采石場停了,村民邱遠模只有外出務工,他抱怨道:“生態難道比人掙錢還重要?”廢棄礦場遺留的地質威脅讓村民也無法進行其他作業,它就像縉云山的一塊“傷疤”,久久未愈,直到綜合整治的開展。
青木關鎮向上爭取到山水林田湖草專項資金1513萬元,對全鎮8座共計520畝廢棄礦坑進行綜合治理,清除危石3800余立方米,回填種植土10.8萬立方米,還新建了排水溝、蓄水池及防護網。排除地質隱患后,村民根據意愿種植黃葛樹、李子樹、柑橘樹等生態或經濟林木。
現在的四楞碑村滿目生機。每當提到被綠色環繞的新家園,邱遠模的工友總會投來羨慕的眼光,他也逐漸懂得,保護生態環境是長久之計,不能只貪一時之利。
產業植入為發展賦能
8月3日下午,位于縉云山保護區核心區杉木園的中共中央西南局歷史陳列館,迎來一批入黨宣誓的預備黨員。這個陳列館正是在保持西南局舊址原貌的基礎上打造的紅色教育基地。
隨著綜合整治逐級推進,拆違治亂、生態搬遷、生態修復的“前半篇”文章收尾。那“后半篇”又該如何書寫?
近年來,北碚區依托縉云山生態與紅色文化資源,構建起以中共中央西南局舊址為核心,東西南北四大山門組成的“一心四片”發展格局。
但縉云山生態產業發展點多而散,如何做到多項目高效推進?北碚區給出了答案:建立以“政府參與引導+國有資本投資打造+專業機構助力規劃運營+原住居民積極參與”模式,真正讓“一心四片”發揮由點到面的產業帶動效應,徹底打通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通道。
重慶北泉溫泉開發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環。該公司于2020年投入700萬元,開展了中共中央西南局歷史陳列館室內布展工作,又于當年11月,投入340萬元,完成了該項目約3000平方米外環境打造。
底蘊厚重的歷史文化,高大杉木營造出的肅穆環境,讓陳列館具有獨特的韻味。該館一經開放,便深受周邊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中小學課外研學群體的歡迎。
走出杉木園,行至半山腰,偶遇一處山澗,其上的“小山丘”民宿十分吸睛。民宿的咖啡館內,幾位穿著時尚的游客正在圖書角“打卡”拍照,土黃色的墻體似乎在告訴人們這個民宿“大有乾坤”。
“跟打造陳列室一樣,我們是在保留原房屋的基礎上,重新進行的設計和裝修。”北泉公司項目運營負責人陳勇說,他們開發升級的文旅項目都是盡量挖掘生態的原生美。
從民宿沿山而下遠遠望見嘉陵江,就來到了縉云山文旅產業的老字號“北溫泉”。
2020年3月,北泉公司在原有基礎上對北溫泉公園進行改造升級,新建開放性自然山林溫泉泡池,并提升愛蓮池、五潭映月等歷史元素。2022年5月1日正式營業后,新公園迎來騰飛,僅到當年底,公園便累計接待游客超3萬余人次。
“改造升級還帶來了就業機會。”陳勇說,公司員工都是當地居民,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間公園不營業的狀態下,公司也未裁減人員。
順江而下,金剛碑古村落內游客熙熙攘攘。穿行在古樹小橋間,夕陽余暉的影影綽綽讓這里仿佛與古時人聲鼎沸的場面相交疊。從山頂至山腳一路,金剛碑、北溫泉等生態產業景點,被建設的生態步道串珠成鏈,閃耀出更強光芒。
為進一步統籌推進生態產業化項目包裝、資金融入、產業引進、項目建設等板塊,2022年4月,北碚區成立區屬一級國有企業重慶市北碚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讓產業發展的推進力更強。
“下一步,我們將在全國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EOD)試點工作的指導下,打造環縉云山生態建設及生態產業化項目,全方位彰顯縉云山自然本底歷史文化特色及生態產業優勢,力促‘巴山變‘金山。”北碚文旅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人技同防為監管增效
8月初的夏夜,蟲鳴鳥獸聲逐漸變得清晰,在璧山區璧泉街道森林中巡查的護林員龔元彬正拿著手機拍照,將發現的問題上傳至“智慧林長”系統。山的另一頭,北碚區澄江鎮北泉村護林員吳邦清拿上了大喇叭,“莫亂丟煙頭、莫焚燒枯葉”的聲音又響了起來。
近年來,重慶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如今重慶已在全市構建起市級林長統一指揮、市級部門分工協作、區級林長履行主體責任的工作指揮協調機制,為縉云山綜合整治長治長效提供有力支撐。
2020年,為填補林業行政執法空白,璧山區組建林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執法人員下沉至鎮街、村居、山頭,有效提升轄區內尤其是縉云山山林資源保護監管效能,同步落實全市“智慧林長”工程。
“以前走路靠吼,現在不僅人員配備更加完善,還有了科技幫忙,工作高效多了。”龔元彬說。北碚區歇馬鎮管護站護林員郭守建也深有同感:“‘智慧林長系統確實很方便,我們在巡護中發現了問題,能夠及時記錄和上報,也可以和林長實時溝通,讓問題處置更快更及時。”
處暑后的縉云山迎來了客流高峰,縉云山森林防火也迎來了關鍵期,北碚區首先對客流進行了限制。
“我們是通過‘一碼游北碚微信公眾號提前預約的門票,一個用戶7天內只能預約一次。”8月3日,去縉云山看日出的西南大學學生李源說,他們十分支持限流措施,因為只有生態持續發展才能讓更多人欣賞到大自然之美。
對外減少客流,對內加強聯防。2023年以來,北碚區把縉云山林區周邊相鄰的10戶農戶、經營主體組織起來,成立森林防火“十戶聯防”聯控小組,同時利用市級衛星監測,結合北碚區無人機監測、林火視頻監控、林下紅外監測等多種手段,構建“天空地”一體化預警監測體系,全力筑牢縉云山夏季森林防火“安全墻”。
如今,縉云山的新生有目共睹。夜色深沉,縉云山的自然之聲匯集成一首交響樂,低聲訴說著這場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改革創新。
8月16日,美麗重慶建設大會召開,縉云山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整治成效再被提及。做好生態“加減法”的綜合整治攻堅戰無疑為進一步推動美麗重慶建設提供了可鑒經驗。未來,縉云山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協奏曲將久久縈繞巴渝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