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松 錢海英
通過“一生一樓一社區 垃圾分類齊步走”“和雅振興紅領巾垃圾分類勞動爭章”“紅領巾助力垃圾分類勞動有考評”“四全行動”“小手拉大手”“紅領巾再生源”等活動為載體,將垃圾分類教育工作做細做實。
蘭溪市振興小學致力于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基,以“遇見更好的自己”為辦學理念,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勞動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緊密結合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學生生活實際,努力探索勞動教育新途徑。通過“一生一樓一社區 垃圾分類齊步走”“和雅振興紅領巾垃圾分類勞動爭章”“紅領巾助力垃圾分類勞動有考評”“四全行動”“小手拉大手”“紅領巾再生源”等活動為載體,將垃圾分類教育工作做細做實。實踐證明,垃圾分類教育工作讓學生了解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勞動教育的行動中來,促進了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一、基礎建設標準化
(一)設施建設標準化
學校建有蘭溪首個標準化“一站一室一坊一公園”垃圾分類站點,分別是垃圾分類總站、垃圾分類工作室、紅領巾再生源坊、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垃圾分類總站配有分類投放區、空桶放置區、可沖洗式標準清洗系統等。學校專門成立垃圾分類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垃圾分類工作室,由校領導、教師、學生大隊部等組成。紅領巾再生源坊配有紙類打包機、稱重系統、園林垃圾堆肥處理點等。學校給每個教室標準化配置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桶,每一樓層配置易腐垃圾桶,專門用于瓜皮果殼投放。學校在學校大門口設置大LED屏幕,每天滾動播放垃圾分類知識;設置垃圾分類宣傳欄,定期更換張貼垃圾分類的宣傳稿、宣傳畫;每個樓層及顯眼處設置垃圾分類宣傳標語,使垃圾分類入眼入心,營造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濃厚氛圍。
(二)制度建設標準化
為使學校垃圾分類工作有規可依,學校制定并完善有利于形成垃圾分類環境的各類制度方案。如《振興小學垃圾分類工作方案》《垃圾分類工作室制度》《振興小學垃圾分類志愿者值日值周安排》《振興小學校園環境衛生紅黃旗考評機制》《振興小學“紅領巾再生源”活動方案》《振興小學衛生管理制度》《振興小學衛生保健工作職責》等。相關制度的制定,提高了垃圾分類工作的效率,使垃圾分類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保證此項工作順利開展。
二、日常監督規范化
(一)“兩定四分”保監管
學校是蘭溪市首個實行“兩定四分”模式的垃圾分類示范學校,制定了詳細的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確保學校的垃圾分類落到實處。根據學生的作息時間科學合理制定垃圾分類投放時間。學生發展中心成立“垃圾分類值周老師突擊隊”、“文明小縱隊”、“環保小衛士”、垃圾分類教師志愿者、垃圾分類學生志愿者,并定期召開垃圾分類知識培訓,每日分時段對全校班級進行垃圾分類專項檢查。根據日常垃圾分類工作開展情況,從各個班級評選出優秀垃圾分類志愿者,把各班垃圾分類情況納入文明班級考核,對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成績顯著的班級和個人給予表彰。
(二)“紅領巾再生源坊”助環保
學校成立垃圾分類工作室,值周老師、大隊部干部和紅領巾志愿者們一起探討垃圾分類工作、匯總各類數據、進行校園失物認領等。垃圾分類工作室下設“紅領巾再生源坊”,每周五中午12點,來自紅領巾學院的勞動生產大隊干部和勞動生產小隊先鋒、志愿輔導員、勞動骨干教師都會早到候場,72個勞動生產小隊都會把積攢起來的塑料瓶、紙板箱、廢舊紙張等可回收物送過來,進行分揀、上稱、稱重、記錄、整理和打包等處理,進一步提高勞動環保意識。
三、學習教育常態化
(一)融入日常課程
在垃圾分類勞動教育過程中,我校堅持全方位、多渠道實施環境教育。學校專門設置了垃圾分類勞動課程和《蘭溪市振興小學周勞動作業及社會實踐自選清單》,依托蘭溪市自編的《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校本教材,融入兒歌、案例、故事等元素,系統全面地講解垃圾分類知識。
同時,通過垃圾分類隨堂測試、垃圾分類情景劇展演等浸潤式教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根植低碳環保理念。學校每周一利用“國旗下微課程”之垃圾分類我先行活動,傳遞“小愛”,匯成“大愛”,讓學生懂得作為一名小學生應當有家國情懷,要學會愛國、愛黨、愛家鄉,這不僅是一種情感、一種信念,更是一種行動。和雅學子們朝著理想努力的行為是愛國;隊員們分類投放垃圾讓環境變美的情景亦是愛國,在生活中的時時處處,我們皆可將愛國之志變為愛國之行。
(二)開展“光盤行動”活動
除知識教學外,學校還將垃圾分類教育整合到各個學科,注重知行合一,結合學科特點,將垃圾分類教育落實到“光盤行動”“變廢為寶”等具體活動中,組織學生開展垃圾分類綜合德育實踐活動,對校園垃圾減量起到明顯效果。
上個學年,學校為了更好地營造大德育氛圍,倡導勞動創造美,將“光盤行動”進行到底,為每個中隊配備了節儉桶,每個桶子側面都有一條鮮明準確的刻度線,大桶分別是3、5、9升,中桶分別是2、4、6升,小桶分別是1、3、5升,每班的例行節約守護員每天都會對浪費行為進行引導,并如實記錄班級剩飯剩菜情況。當班級剩飯剩菜持續一周不超過5升,班級節儉桶就可以從大桶換成中桶,持續一周不超過4升時,就可將中桶換成小桶。班級之間根據剩余飯菜數量及持續時間進行等級評定。
學校各中隊輔導員參照“光盤行動”公約,根據學生表現在“光盤行動”每日打卡表上及時評價,進行紅領巾爭章系列活動。比如,一周在校用餐5天“光盤”全勤者可評為“食尚周達人”,獲得“紅領巾尚美章”;一個月20天在校用餐“光盤”全勤者可評為“食尚月明星”,獲得“紅領巾先鋒章”。這樣一來,班班有衡量、生生有評價、日日有記錄、周周有對比、月月有激勵,極大提高了師生參與“光盤行動”的內驅力和榮譽感,讓真善美大實踐在全校火熱開展。
四、成效做法亮點化
(一)親身入情境,實踐中學習
學校通過“一生一樓一社區,垃圾分類齊步走”活動的順利開展,鼓勵一個孩子帶動一條樓道,多條樓道匯聚帶動整個社區,讓全校2,600多名隊員化身垃圾分類宣講員、導行員走進社區各個樓道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普及工作,讓社區居民真正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形成一個廣泛的輻射圈。學校率先以金信村的學社工為試點,開展入戶宣傳和實踐,每個學生負責一條樓道,每周至少開展三次入戶宣傳活動,記錄好每一次宣傳實踐的具體時間,將垃圾分類落實到位。每周三晚上,黨員老師也走進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工作,有效推進垃圾分類落實落戶。四至六年級各中隊垃圾分類小管家輪流執勤,每日執勤時間為上午7:20~7:50,現場引導居民垃圾準確投放。垃圾分類的宣傳和執勤活動能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勞動體驗,收獲勞動技能,賦能學生成長發展。
(二)多活動聯動,家校社共建
學校通過“和雅振興紅領巾垃圾分類爭章”“紅領巾助力垃圾分類有考評”“四全行動”“小手拉大手”等活動有效促進了居民將生活垃圾進行正確分類,減少食物浪費,從而達到源頭減量,促進垃圾分類工作的有效落實,為切實建設大美蘭溪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學校通過隨機抽查社區樓道,將71條樓道評為“紅領巾示范樓道”,達到垃圾分類全動員、全覆蓋、全監控、全考評的目標。學校開展的垃圾分類活動成效顯著,不僅有效達成了垃圾源頭減量和正確分類,還帶動了家庭成員和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到“建設美麗蘭溪、創造美好生活”的“兩美”蘭溪建設活動之中。學校通過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在社會大環境中親力親為,感知新時代勞動的價值,培養勞動情感、提升勞動技能,增長勞動知識,培育卓越的未來城市建設者。
德育的初心是為了讓青少年在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假期德育實踐活動是振興小學的傳統項目,也是我校的特色項目。如寒暑假期間,在校長的帶領下,聯村導師、學生家長一起帶領隊員走進社區,走向社會。學校組建市容市貌護綠保潔紅領巾勞動生產隊小分隊,開展分發各類傳單、清除牛皮癬、倡導垃圾分類、評選先進等一系列主題活動,深受社區及家長好評。“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今后振興小學將會把垃圾分類工作進行到底,為探索勞動教育的新載體、新模式而不斷努力。
【金建松,浙江省蘭溪市振興小學校長,高級教師;錢海英,浙江省蘭溪市振興小學學生發展中心主任(德育主任),一級教師】
責任編輯︱趙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