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葉林 夏麗萍

蘭溪,地處浙中西部,因蘭陰山下有溪,崖岸多蘭花,故水名蘭江。在蘭江之畔,坐落著一所百年名校——蘭江小學。學校結合地域優勢構建“水韻文化”。近幾年,學校提出“讓學生靈動起來”的勞動教育理念,以“水韻文化”為引領,將校園文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著力構建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樣態多樣、機制健全的靈動勞動教育體系,助推學校高質量發展。
一、勞動教育需靈動
(一)基于“弘揚勞動精神”的解析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
(二)基于“勞動課程缺失”的叩問
2022年4月,教育部頒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勞動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并發布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由此,勞動課程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但勞動課程迄今為止并未引起大家的充分重視,從課程定位到教學內容、課時安排、教學方式等諸方面,都還遠不能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
(三)基于“五育并舉”的訴求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體現了黨的教育方針的重大調整,“五育并舉”旗幟鮮明,“勞動教育”價值回歸。
(四)基于“勞動教育價值回歸”的調查
三年前,學校開始聚焦勞動教育,并在全校范圍內進行了相關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勞動精神的缺乏、勞動課程的缺失以及對勞動價值的輕視,不但導致學生勞動觀念薄弱、勞動認識片面、勞動態度不端正、勞動習慣不良、勞動技能低下,更滋生了學生怕苦怕累、意志力薄弱、鋪張浪費等不良行為。如果再不引起重視,學生很可能養成四肢不勤、懶散閑逸、不思進取的不良品性,這不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消費觀和職業觀。
二、勞動教育促靈動
(一)四維目標:勞動課程的核心素養
《新課標》在“課程目標”中,將與勞動緊密相關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劃分為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四個維度。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圍繞這四個維度確立了具體目標:以“最美蘭江人”為總目標,培養“朝氣蓬勃、勤勞耐挫、智慧創造、自信合群、熱愛家鄉”的“新蘭小人”,不斷推動勞動教育生根發芽。
(二)勞動類別:全面覆蓋的課程內容
《新課標》中將勞動內容劃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大類,并建構了十個任務群,體現了勞動教育的生活化與情境化。據此,學校重點打造了三大勞動主題教育任務群,基本實現了勞動教育內容的全覆蓋。
1.“小蘭農”課程群
學校在挖掘校內資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周邊的蘭江、農耕文化基地、古村景點等資源,構建了一個豐富而廣泛的課程資源體系,開發了凸顯區域特色的田園課程群。“小蘭農”課程群以學習特色項目課程為主體,以學科融合、地方特色為兩翼,設計研發了快樂種植園、江河文化廊、園藝展示廳、氣象探索站、生命體驗館五大項目十門課程。
2.“理享家”勞動課程群
學校以“理享家”家庭勞動教育為主題,開設和增設了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等四個主題的教學內容。學校通過一系列“愛家”勞動項目,以清單化的學習方式推動勞動教育落地,讓學生逐步體驗勞動、愛上勞動,發自內心地“享”受勞動,打造心中向往的理想家庭環境和氛圍。
3.“小精靈”部落課程群
學校在“聯村導師”的基礎上,研發了“小精靈部落”微信平臺報名系統,整合了沙龍講座、實踐基地、勞動明星等資源。學校圍繞安全、環保、感恩、愛心等多個主題,在微信平臺上發布各種勞動課程項目,形成了線上預約報名、參與交流與線下輔導實踐、體驗感悟相結合的服務型勞動教育模式。
三、勞動教育顯靈動
(一)整體規劃,上好靈動的“基礎+特色”勞動必修課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要讓勞動教育落地生根,上好勞動教育必修課是關鍵。為此,學校將勞動課列入一至六年級的課程表,以浙江省省編勞動教材為基礎,確保每班每周一節勞動課。同時,學校結合實際,設計了“創意飛進菜園”“快樂小蘭農”“愛家愛勞動”等96項特色勞動內容。這些勞動內容有目標、有示范、有評價、有拓展,易于學生理解并進行勞動實踐。通過研發校本教材,學校構建起一套完整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體系,有效保證了勞動教育必修課的順利開展。
三大課程群以“主體+拓展”的形式進行整體推進,除了“創意飛進菜園”“快樂小蘭農”“愛家愛勞動”基礎性課程外,勞動特色課程還不斷推陳出新,增設了拓展性課程供學生選擇。學生在“走進中草藥”和“樹葉變形記”中感受植物的神奇;在“二十四節氣”和“紅領巾氣象”中感悟傳統節氣和現代科學的融合;在“最愛故鄉味”“與蘭花有約”和“蘭江印象”中感受家鄉的鄉土人情……課程群遵循“頂層設計、分段推進、循序漸進、知行合一”的原則,按照年級逐步提升課程的深度和廣度,彰顯靈動內涵。
在熱愛勞動的土壤中,學校開設了一系列優秀的勞動社團,如陶藝、編織、手工、蔬藝園、航模制作、石頭彩繪、烹飪等。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和勞動課程中樹立了正確的勞動意識,養成了樂意勞動、崇尚勞動的良好習慣。
(二)學科融合,抓好靈動的“跨科+混齡”勞動教育滲透
學科課程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載體。全面落實勞動教育,不僅要開展勞動教育必修課,還要恰當地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他“四育”中。學校在小學低段開展勞動教育時,應主要體現生活化、趣味化、故事化的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啟蒙和勞動安全意識;在小學中高段,還應體現情景化、主題化、操作性的特征,重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在“小蘭農”課程群中,學生在做發芽率實驗、測量圖形、計算蔬菜收成和利潤、計算株距和行距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在觀察種子萌發、觀察菜苗生長中學習科學;在寫觀察日記、種植體會、蔬菜的廣告語中學習語文;在不隨便掐花揪葉、不隨便踐踏田地的教育中提升道德品質。“小蘭農”課程將枯燥乏味的單一學科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多學科相互交融的學習方式,將維度單一的評價變為多向的廣角評價,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學校還進一步加強“小蘭農”課程群與各學科的融合,“‘小蘭農語文”“‘小蘭農美術”“‘小蘭農STEM”“‘小蘭農音樂”等課程應運而生。
(三)三位一體,辦好靈動的“真實+豐富”勞動實踐活動
1.校園勞動常態化
每年五月份,學校都會開展常規“樂勞”月活動。學校在“三能”訓練營中,通過“家政小崗位”“自理自立大比拼”“幫廚小能手”等競賽,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勞動鍛煉的機會。同時,學校還開發了“空中菜園”“陽光花坊”“果蔬園”“中草藥基地”等校內勞動基地,開展各類種植養護活動。除此之外,學校還精心設計并開展“三角”(班級植物角、空中菜園認領角、“中草藥園”班級角)、“三節”(開荒節、豐收節、亮點節)、“三會”(清明節會做清明粿、端午節會做粽子、春節會包湯圓)等豐富多彩的勞動特色活動,將特色活動課程化。
2.家務勞動清單化
學校通過家長課堂、家長會、班級群等渠道,讓家長認識到在家庭開展適當的勞動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并引導家長樹立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良好家風。同時,學校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整理出“愛家”勞動清單和家長“愛家”錦囊清單,讓學生主動參與打掃、整理、清洗、種植等日常家務勞動。學校每周還布置以“做父母的小幫手”和“做孝順的好孩子”為主題的勞動作業,通過每日勞動打卡、每周家長評價的方式,實現家庭勞動教育清單化。在“愛勞月”活動中,家校攜手開展家務技能大賽、傳統節日美食大賽、小鬼當家等活動,使勞動教育切實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中。
3.社會勞動特色化
依托校外勞動基地,學校組建了多樣化的學農項目活動小組,開展季節性、項目式、有層次、多樣性的學農實踐活動。“春種秋收”活動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部分,讓學生既懂得了糧食的來之不易,又明白了勤儉節約、勞動光榮的樸實道理。學農校外基地自建立以來,已有兩千多名小學生在這里接受了學農社會實踐教育和鍛煉。另外,學校還開展了一系列與田園有關的趣味活動,如蔬菜種植、植物標本制作、水果采摘、田間逮魚等。學生在有趣的田園創意活動中體驗了別樣的勞動經歷,從而愛上勞動、愛上生活。
4.服務勞動“崗位化”
學校組織各班全面設置班級勞動崗位和校內包干勞動崗位,通過崗位認領,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學校在班級和校園中設立“分餐小幫手”“垃圾分類監督員”“勞動基地認領崗”等崗位,讓所有學生上崗服務。同時,學校為提升學生的自主自理意識和志愿服務意識,招募了“紅(小雷鋒)黃(環保)藍(禮儀)”三隊志愿者,服務學校和社會。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樂人”,也“樂己”,服務社會的同時也在傳遞愛心、傳播文明。
(四)創新評價,打造靈動的“多元+多層”勞動評價體系
為充分發揮勞動教育評價的導向作用,學校構建了“護照+考評+勛章”的勞動教育三級評價體系。“勞動護照”制度實行三位一體的全覆蓋管理模式,讓學生集齊家、校、社三本“護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分級考評”制度則著力實現多元評價創新,建立并完善“勞動新星”“勞動標兵”“勞動能手”三級考評機制。“勞動勛章”制度重在開展榜樣示范教育,評選意識突出、品質優秀、技能精湛、創新有成的“勞動小能手”,并將他們推薦為市級“最美少年”人選。
四、勞動教育促靈動
學校在做活勞動教育后,通過創設親身勞動實踐體驗的機會,引導學生體會勞動的艱辛,領悟勞動創造財富的道理,進而完善和優化自身的品行。在學生身上,靈動的勞動教育所具有的“朝氣蓬勃、勤勞耐挫、智慧創造、自信合群、熱愛家鄉”等優良傳統品德也逐漸回歸并得到了強化。
隨著課程的持續開展,大部分學生不同程度上掌握了多項勞動技能。他們在平時都能主動參與勞動,改掉了以往只顧埋頭讀書不干家務活的不良習慣,具備了主動勞動的意識,逐漸養成了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同時,教師在育人理念、課堂形態、學習方式等方面也開始自覺地探索育人模式的變革和創新,集中體現在育人理念從“知識中心”逐步轉向“勞動素養”,育人路徑從“課堂學習”轉向“勞動實踐”,育人主題從“常態教育”走向“勞動精神”。
學校從一個學科、一個特色課程群的建設出發,不斷推進基礎學科與勞動實踐的融合。在不斷進行“跨科跨齡”統整的同時,學校努力放大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真實實踐、自主探究、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為小學勞動課程群的架構與實施提供了一個接地氣的新范式,同時為助推學校育人模式的轉變提供了一個較為成功的樣板。
【伍葉林,浙江省蘭溪市蘭江小學校長,高級教師;夏麗萍,浙江省蘭溪市蘭江小學教科室主任,高級教師】
實習編輯︱喬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