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臨近求職季,“孔乙己的長衫”因為切中了不少人的求職心理,成為一個熱梗流傳開來。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放不下讀書人的身段去謀生,而年輕人自嘲為“孔乙己”,把學歷說成是脫不下的“長衫”。也有人跟風評論,既然碩士、本科都要去送外賣、干體力活,學歷何用?教育何用?學習何用?不如早早打工或者干脆躺平。
讀書從來不是無用的,它拓展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眼界和格局,它影響了你的思維方式,改變了你的說話談吐。實際上,“孔乙己的長衫”反映的是很多人在就業過程中出現“期望匹配不上現實”的困境。在大家看來,工作、薪資和學歷要“匹配”,什么樣的學歷就要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這是很多人脫不下“長衫”的原因之一。其實這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畢竟為了這份學歷,自己十多年來寒窗苦讀,無論是時間、精力還是金錢,都付出了許多。
自嘲、宣泄過后,我們還是要清楚地認識到,高考恢復四十多年來,國民整體教育素質得到了大幅提升,相應的,學歷的含金量也在迅速下降。今天的學歷僅僅只是走進社會的一塊敲門磚,而不是一步登天的天梯;是選才時的重要參考,但絕非唯一。
今年,上海、南京等地部分高校出現碩博畢業人數超過本科生的情況。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就表示,學歷只是教育的一個外在標志,招聘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崗位與能力相匹配,而不是崗位與學歷相匹配。
無論何時,國家都需要天之驕子,只是已經從百廢待興的人才饑渴轉向“大國制造”、科技創新引領的現代化強國的人才選拔。新形勢下,各種新職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有些你看不起的職業,往往發展很不錯。就像策劃里賣花餑餑的女孩,把老手藝做出了“花”來。沒有哪種生活能困住你一輩子。每一件事,都可能成為轉機;每一個當下勇敢的決定,都可能成為人生新的起點。
我們想仰望星空,同時也要腳踏實地,如何兼顧?有人說:“人可以去想很遠的事情,但必須要面對你的每一天。”或許,這正是對“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