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婷
(遵義師范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6)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民眾多元的歷史印記與文化脈絡,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關鍵內容,是將人作為根本的一筆文化遺產。某些非遺類別盡管體現于實際的物質形態之中,然而其關鍵依舊在于物質之外的技術、經驗、文化、道德、倫理以及大眾的生存及發展智慧等方面。還有大批非遺并未有實際物質形態的體現,只顯示在各類藝術表演、不同的民俗以及節慶禮儀中,將大眾的聲音、外在及技藝作為展示途徑,借助代代相傳不斷延續。但因大眾的生產生活習慣與文化消費思想在社會的持續發展下發生改變,導致非遺所存在及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出現了巨大改變,因而使其傳承受到了嚴峻考驗。
非遺活態傳承指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中傳承及發展,主旨在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非遺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活態顯示的關鍵部分,表現了我國的民族血脈及情感。非遺經歷了長期的文化變遷,其是動態及可變的。在歷史的發展與變遷中,不同時代的承繼群體在歷史環境、自然環境等的交互中對非遺進行持續重建。首先,非遺項目必須基于革新與承繼相融的健康交互活動中被現代人了解與認可,從實質上完成活態傳承。其次,非遺活態傳承還應該避免出現太過商業化的情況。一些單純為了利益更改非遺實質的“創新”,其實就是對非遺的嚴重損害,此類行為必須被排除在非遺活態傳承之外。尊重、保護與承繼非遺的關鍵在于對非遺傳承者的保護,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在保護與承繼的過程中完成非遺的創造性發展。
黔劇是基于貴州說唱藝術的貴州揚琴,并對貴州梆子等曲種養分進行吸納而演變出來的地方戲曲,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黔劇始終保持著地方藝術的發展原則,通過開放、吸收、匯融的模式建立自身獨有的特點,深扎在貴州本土文化土壤中,以藝術的方式對文化與歷史進行承繼。黔劇是貴州較為典型的本土劇種,是在“百花齊放,吐故納新”文化宗旨的引導下,基于貴州民間說唱曲種的貴州揚琴,并對貴州梆子等姊妹藝術的養分加以吸納和發展,并逐漸戲劇化的新型地方劇。
貴陽市在1957年設立了業余黔劇研究社,其研究對象不只是文琴戲,還包括本土的梆子戲,在1958年設立全民制劇團。在1959年9月1日設立了貴陽市黔劇團。在1960年春,集聚貴陽、黔西、遵義及安順等地的文琴劇人才,創建黔劇演出團。周恩來總理進行外交出訪經過貴州時,和貴州群眾歡慶“五一”,觀看了傳統的黔劇表演后為其題詞:“黔劇演出團的所有同志:希望你們能在黨中央領導下,沿著總路線,堅決秉持毛主席的文藝宗旨,發揮出黔劇的獨有特性,對其他劇種長處加以吸納,觸類旁通,吐故納新,為創建出新的黔劇而奮斗。”在總理題詞之后,本土藝術劇團又有了進京演出的機遇,將本土劇劇目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并獲得了廣泛贊譽。當年8月,貴州省黔劇團正式建立。很快,《秦娘美》這一代表作就被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拍攝為舞臺電影,在全國各地進行放映,好評如潮。經過“文革”期間的跌宕起伏,黔劇一直到2008年才被列成國家級非遺文化。黔劇團從創建開始,至今已擁有了《秦娘美》《奢香夫人》《貞女》《姊妹崖》《大學生村官》《搬窯》《中秋月》《珍珠塔》等不少出色劇目。《貞女》從2004年開始排練,在2011年正式亮相時得到了諸多專家的廣泛好評,如我國的文聯組織部齊致翔、藝術研究院王安葵、劇協原研究主任沈毅以及《中國戲劇》的主編王蘊明和副主編安志強等。《貞女》在戲劇藝術節上的成功演出讓江南觀眾感受到了黔劇的獨特藝術風格,還在“名段欣賞”這一央視戲劇頻道黃金欄目播出,是繼50年前的《秦娘美》和《奢香夫人》之后再次在全國引起轟動的黔劇劇目。
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只有經過長時間興盛,才可以增加其豐富性與優美性。貴州揚琴若無乾隆、嘉慶后的興盛,則不可能出現道光后、光緒末的后期興起、盛行。貴州揚琴在發展過程中并未被人們所接受,可從其最初傳入與在貴州本土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最初的傳入途徑主要來自上京趕考或游學的文人學士和從外地來貴州的游宦士人,然后在貴陽文人當中傳播,最后圍繞貴陽,逐步向外部市縣進行拓展。貴陽市作為一個科考選拔地,各個市縣來貴陽參加舉人考試的秀才或游學書生一般較喜歡此類清雅樂曲,經常三五人共聚彈唱,然后回其所在市縣進行傳播。彈唱貴州揚琴必須具備相應的文化基礎,但因普通市民欠缺相關知識,因此貴州揚琴難以在民間流傳。
貴州在我國的南邊,位于云、川、湘、桂之間,是不沿海、不沿邊的代表性內陸省,地勢西高中低,從中部朝北東南三個方向傾斜,構成從西向的三層階梯與南北兩個方向的斜坡,省內超過七成的地區都屬于喀斯特地貌。基于此,貴州多數地區的道路坎坷不平、曲折起伏,交通十分落后。大山帶來的阻礙讓貴州的民族文化難以被外界所知,同時貴州對外界也缺少認識,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該地區的地形、生態、氣候等自然因素都會影響貴州民族文化的發展。
無論哪種形式的藝術,要想實現長時間存在與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做到推陳出新、海納百川、順勢而為。如四大徽班在進京后,注重北京戲曲愛好者的習慣,積極參考昆曲漢調進而得到了良好發展。紹興文戲同樣是對京劇積極借鑒而后發展成越劇。黃梅調的采茶歌通過充分汲取徽劇的青陽腔而后發展成黃梅戲等等。毋庸置疑,此類成功的實例對于十分注重非遺傳承與發展的當今社會來說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在此方面,黔劇的發展更快更遠。黔劇表演藝術形式的建立與對其他劇種養分的吸收息息相關。貴州揚琴在初期主要通過分角色的坐唱來進行表演。從屬性而言,非遺首先屬于地方文化,有著獨特的地區性。黔劇需要與百家優勢相融,并且也應該“一直秉持文化自信,承載于深厚的民族文化資源之上,堅定原生態、本源性準則,對本土文化的深遠傳統加以回顧”。著力于本土,將貴州的民族傳統藝術作為根本,以最能夠代表其獨有特性及風格的本土方言作為黔劇表演的語言,也是一個智慧的選擇。
經粗略統計,貴州黔劇院自成立后,通過創作、改編與遷移演出的各類劇目有500多出。《貴州彈詞匯編》進行移植后發展的有《搬窯》《二度梅》《珍珠塔》《三難新郎》等劇。對歷史人物加以借鑒后創作了《漢宮劫》《潘安》《子罕辭玉》等劇。以貴州傳統題材創作了《秦娘美》《姊妹崖》《刺葵花》《考么女》等劇。對其他劇種進行改編的有《下準出生的人》《千萬不要忘記》《杜鵑山》《洪湖赤衛隊》《紅色娘子軍》等劇。黔劇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秉持自主創新,堅持“貼近實際、生活及人民”的原則,創作出各種從貴州地區文化出發、主動與時代發展同步的原創劇。此類典型劇目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均展示出推陳出新的精神以及與貴州文化有機相融的時代真諦。《神寨》是一出大型的以布依族為主題的黔劇,最初是為紀念周總理為黔劇題詞30周年而作,講的是在風景秀麗的一個布依族寨子里,布依族人為了實現自由婚戀、人格尊嚴,同封建落后的神權、族規、巫術及迷信進行的一場震撼人心的斗爭。其以貴州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傳統為出發點,對少數民族的傳統信仰、鄉風民情和傳說故事進行參考,并在表演內容設計中重視帶動觀眾自覺對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有目的地承繼。如《大學生村官》就同時具備了時代題材與本土特征,此劇講述了一個青山環抱的貴州苗寨中,鄉民歡聚一起,熱情歡迎來上任的大學生村官。沒想到新“村官”阿冬甘卻是老村長阿喜的兒子,這讓老村長難以理解也極其不滿,從而導致了一場新老思想的劇烈沖突。在以苗族的歌舞與服飾來講述苗族的人與事時,巧妙融進了苗族的基本規則與鄉約村規,并對此類傳統文化應怎樣適應當代社會的問題進行了探索。要想實現藝術源自生活、藝術為群眾服務的宗旨,黔劇傳承者必須與時代的發展同步,時刻關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焦點及難點,為了協助贏取脫貧攻堅戰的勝利而積極組織相關的文藝創作。
從“文化”視角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地方屬性,而從“遺產”角度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普遍的公共屬性。每一個非遺文化保護項目均需要下放到有關社區才可以被很好貫徹,然而若想完成非遺活態傳承,就需要突破在地區和社群方面的束縛,拓寬、加固其所存在及發展的社會基礎。貴州黔劇院在21世紀以后積極邁出城市劇院,擔負起發揚貴州優秀文化的歷史使命。黔劇傳承者走進農村、工廠與工地,堅持不懈地為更多群眾開展免費表演,年均表演100多場,走遍了貴州的田地。貴州黔劇院組織了30多人成立文藝小分隊走進晴隆縣城、沙子古鎮和三寶彝族鄉,安排了3天3場的文藝表演,并受到了當地群眾的盛情接待。從2019年8月5日開始,“一路黔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貴州黔劇院文化‘三下鄉’文藝巡演”深入貴州修文各個鄉鎮中,表演了《奢香夫人》《陽光路上》等。同時,黔劇傳承者主動貫徹走出去的方針,在10多年間開展了全國巡演。另外,在黔劇發展過程中,黔劇創作者與表演者對傳承人的培養方式也進行了積極調整,積極深入年輕人當中,縮短與其情感上的距離,使相互更為了解。
貴州黔劇作為一種文化的存在及體現形式,長期和貴州群眾的生活方式、民風習俗等有機相融,是無形的一種文化記憶。“非遺”是近年來的焦點詞,貴州黔劇的非遺保護獲得了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注與保障。隨著傳統村莊不斷減少,貴州黔劇非遺保護及承繼也應該與時代同步,創作出富有時代價值、與現代人的審美及精神文化要求相符的作品,讓貴州黔劇更自然地走進當代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