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平
(鄭州工商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在浩瀚的歷史進程中孕育了卓絕、獨特的文化,護佑著古老的民族文化逐漸匯聚與拓展。在這條縱向歷史線索中,黃河音樂文化同樣由無到有、由弱至強,顯現出了璀璨的魅力和頑強的生命力。在今天,這些傳統音樂文化作品及其所潛藏的精神內涵需要通過與時俱進的方式實現保護、傳承和發揚,通過全新的媒體環境使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作為一種出自語言、高于語言的形式,音樂承載著人類在族群文化內部的審美感知能力,也代表著人類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黃河音樂文化的出現是在八萬年黃河文明搖籃中所滋養形成的,貫穿了中國北部的東西一脈,顯現出了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環境中的強大適應性和生命力。其在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與社會歷史進程一脈相承的同步性。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斷變化的過程中,黃河音樂文化的定位、表現語言和表現方式顯現出與以往不盡相同之處,更展現了中國北方民族獨有的豪邁。
從類型劃分的層面來看,不同時期所出現的黃河音樂文化作品千姿百態,包括民歌、器樂作品、舞蹈、戲曲、曲藝等在內的各種形式,可謂類型豐富、形式多樣。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音樂審美特征,民間與宮廷形成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音樂創作與表演線索,而其相互之間的影響及互動關系也在不斷豐富著黃河音樂文化的品貌,使其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從這條歷史線索來看,黃河音樂文化作品及表演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主要是通過民間音樂文化和民俗文化活動的方式進行傳承沿革的。在其勵精圖治的過程中存在著兩種獨特發展方式:一種是“以傳播促傳承”的方式,這是最為主流也最具代表性的黃河音樂傳播形態。在由西向東一路奔流入海的黃河浪濤中,黃河音樂文化的存在與生長有著一脈相承的特質。在北方民族中,漢族人口始終占據著絕對比例,廣泛分布在黃河兩岸及各個流域。其所創作的音樂作品有著特有氣候、地理環境及自然環境下的獨立表現,但是在文化理念和審美的向心力方面又體現出一種默契的共識性。因此,無論是黃河上游的音樂表現形式還是中下游平原的音樂旋律,往往在聽者的審美視域中顯示出北方漢民族音樂文化的共同屬性。正是由于漢族人民群眾對于漢族音樂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因此無論這些各地散落的音樂藝術形態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上,都實現了良好的傳承與發展,并在其他地域落地生根。
這一傳播特性在交通和通信技術有限的傳統年代形成了緩慢的復制及借鑒效仿。其優勢在于,即便在某種特殊環境下造成某種音樂文化出現了在其原始地域的消亡,但是由于復制或改編的范本出現在其他地域,因而并不會造成這一音樂體例結構的徹底隕滅,保障了傳承的順利開展。另一種則是“以傳承促傳播”的方式,比如在黃河上游和中上游地區世代生活著蒙古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同胞,他們對黃河音樂文化精神有著獨特的理解,并在特有的生活文化群落中形成了獨立的音樂表達形式。雖然這樣的傳播途徑相對狹窄,但是在少數民族特定的文化習俗中自古以來便有著能歌善舞、積極樂觀的一面,音樂更是社交、擇偶以及管理族群事務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少數民族所創作和表演的這些音樂文化形態通過良好的代際傳播方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沿革,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縱觀整個社會傳承發展的脈絡,顯然黃河音樂文化有著多樣化的渠道,并展現出了強大的藝術魅力。
自20世紀以來,黃河音樂文化曾經的繁榮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逐漸走向衰落的跡象。近代中國延續千年的封建帝制被新的社會制度所代替,彼時彼刻內憂外患的中國放棄了幾千年來的傳統農耕生產方式,轉而走向更為現代化的工業道路。在全新的社會體制下,農村人口銳減,原有的農村傳統文化生態也受到了嚴重破壞。在新的城市文化中誕生了與之相匹配的新音樂形態,以黃河音樂文化為代表的傳統音樂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生長環境,也失去了民間廣泛的群眾基礎。歷經了戰火洗禮之后,新中國的成立為傳統音樂文化的復蘇和回歸提供了條件,但是隨后所經歷的一系列社會變化又再度造成了黃河音樂文化的衰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文化事業再度走上正軌,但是開放自由的環境也使外來音樂文化不斷滲透。在激烈的競爭和博弈過程中,流行音樂文化占據了絕對優勢,而黃河音樂文化這樣的傳統音樂形態由于內外條件的綜合作用逐漸被擠入夾角中。在國家文化部門的支持下,自2004年開始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對許多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音樂藝術形式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在今天,我們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嘗試進一步將黃河音樂文化融入主流媒體及社會發展之中,使其通過歷練逐漸壯大自身,達到良好的發展效果,以期重現曾經的輝煌。
中國的互聯網在21世紀初迎來了全面發展,在20余年的過程中,從最初的撥號網絡逐漸發展成為如今的寬帶網絡和5G移動網絡。高速互聯網通信方式深度影響著各行各業的發展變革,尤其在音樂領域造成了從創作、表演到社會傳播等方面的深刻變化。在20余年的發展中,隨著互聯網本身的影響力日趨深入,形成了對于社會大眾及行業發展的逐步轉變,先后出現了多媒體、全媒體、融媒體和自媒體等不同階段。其主要特性在于不同階段所顯現出的影響廣泛程度和深度不盡相同,并展現出了多樣化的創新特性。如今,自媒體作為一種互聯網發展的新生業態形式已然造成了深刻的社會影響。在以往的互聯網環境中,信息的發布主體主要是來自主流媒體平臺的官方聲音,雖然作為普通用戶也有一定的話語權,但是更多的信息內容和主動權顯然掌握在少數具有媒體影響力的主體中。這在客觀上造成了用戶只能是單向接受各種信息內容,并不能夠形成自主的信息交互。而在自媒體環境中,“自”包括自由、自主、自動的含義,能夠通過微博、朋友圈、公眾號以及各種短視頻平臺,形成對于信息資源的自主發布和全面覆蓋,從而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人們可以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通過自媒體即時發布,從而形成信息內容的互動交流。
這種全新的媒體環境對于黃河音樂文化的傳播可謂益處頗多。任何一種音樂形式的存在均是為了人民群眾而服務的,因此只有放置在人民群眾的傳播環境中才有可能獲得良好成長。對于黃河音樂文化而言,雖然有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支持,但是并不代表其能夠獲得良好的社會傳播環境和效果。如果不能被當代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社會群體所準確認知和了解,也就不可能獲得良好的發展前景。此前,在包括傳統音樂傳播渠道和互聯網媒體環境的多種途徑中,其并沒有形成良好的傳播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傳播主體的創新性不足,加之傳統音樂本身并不具備太多的商業化價值,因此并沒有獲得商業化音樂主體的青睞。但是,在自媒體環境中,音樂的傳播可以更加通暢自由,且音樂本身的傳播形式也不僅僅是一種作品形態的簡單形式,這對于黃河音樂文化的傳播而言提供了更為開闊立體的空間。憑借著自媒體的多樣化渠道及所帶來的深刻社會影響力,其勢必能夠良好地承載黃河音樂文化碩果,通過一種全新的可持續性發展平臺,促進黃河音樂文化的成長,使其歷久彌新并散發出新的光彩。
通過對當前自媒體在音樂文化傳播能力和方式上的了解,加之黃河音樂文化本身所具備的傳播條件及需求,二者之間完全可以實現默契的相互協調,通過多個層面的對接形成良好的傳播效果。這不僅僅對于黃河音樂文化而言是一次重要的蛻變和更新契機,對自媒體來說也是必須承擔的社會文化傳播使命和責任。通過對信息內容的布局和梳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進行對接:
其一,通過自媒體平臺的良好傳播渠道,對黃河音樂文化的理論內容進行解構與重塑。黃河音樂文化無論是民歌、舞蹈或曲藝形式,均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所形成的具有絕對價值的藝術事象,本身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價值。在新中國成立伊始,有關黃河音樂文化的理論研究工作便已展開,并在幾代藝術家的不斷努力下得到了全面詳實的研究論述。對于黃河音樂文化理論層面的研究和理解,不僅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能夠與其他音樂形式之間構成對比觀察效果。黃河音樂文化本身并非單純的作品形式,在當代大眾的理解和諸多媒體的轉載過程中,正是由于只將目光投向作品領域,才會造成音樂藝術本身的扁平化問題,進而導致了音樂文化價值的損耗。為此,在新的媒體環境中應當力求使其得到良好的釋放。當然,這種釋放的途徑絕不僅僅是將原有的音樂文化理論資源進行復制粘貼。大多理論成果本身比較晦澀難懂,造成了在理解方面的各種障礙。作為黃河音樂文化與自媒體對接的首要節點,應當嘗試對現有的理論成果進行有機整理與重組,挑選關鍵的理論知識內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結合大量實例視頻進行研究。這樣的研究分析結果可以更好地通過微博、朋友圈和公眾號實現傳播,而作為受眾也可以從中管窺到黃河音樂文化的深厚積淀。將理論知識的深奧內容進行碎片化重組是十分必要且卓有成效的方式,可以形成點狀傳播的突破,并最終實現以點帶面的良好傳播效果。
其二,形成在“渠道”和“內容”方面的雙贏,在自媒體渠道中滲透具有創新性的黃河音樂作品編創成果。在創作方面,對于傳統音樂作品的革新是十分必要的,受制于現實條件的制約,絕大多數傳統作品本身在歌詞、作曲、編曲和表演方面存在著一些本體和技術層面的問題,當然這并不妨礙其本身的經典性。但是在全新的社會環境中,人民群眾對于黃河音樂文化作品成果的認知和理解顯然有著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在求新求變的審美趨勢下,創作層面需要做出調整與革新。在“渠道”方面,目前抖音和一些短視頻APP是音樂作品傳播的主要渠道,并且能夠形成良好的音樂傳播效果,但是這些渠道一方面需要對音樂作品進行剪輯,萃取最精華的部分,另一方面也需要嘗試在視覺層面進行對應包裝,才有可能吸引觀眾。因此,在“內容”的制作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原有的作品進行改編,并嘗試融入新的音樂元素,同時還需要形成相對應的音樂視頻元素,遵循自媒體的規律,使二者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夠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構成全新的欣賞審美感受,促進黃河音樂文化的傳播。
其三,自媒體與教育的融合同樣勢在必行。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無論是普及性教育還是專業教育,對黃河音樂文化的融入都并不理想。因此,在自媒體環境下,可以嘗試通過全新的平臺來構建新的教育內容,通過微課、慕課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教育語言來形成與公眾求知欲之間的對接關系。在全新的教育環境中,教育主體的角色更加開放,教育方式也不斷創新,所傳播的知識內容涉及黃河音樂文化的方方面面,能夠引發連鎖的社會影響。只有借助新的媒體環境適時開展教育融合,才有可能繼往開來,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古老的黃河音樂文化,在當代社會環境中需要迎來全面的發展革新。自媒體具有多元化的優勢,并能夠與黃河音樂文化在多個維度下建立結合關系。依據自媒體平臺的特性,在“內容”和“渠道”兩方面齊頭并進,使黃河音樂文化具有更理想的輻射范圍及效果,實現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傳播目標。通過二者之間的緊密呼應,勢必會闖出一片新天地,引導黃河音樂文化走向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