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雙源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嘗試教學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遍地開花”。然而,課堂上時常出現“低效現象”:學生質疑能力不高,發現的問題較為膚淺,停留表面;學習探究方式較單一,內容較淺薄,淺嘗輒止;文本感悟缺乏深度,沒開發挖掘,蜻蜓點水;語言表達蒼白無力,缺乏個性,千篇一律……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實踐結果表明:分層嘗試是提高語文課堂實效的重要途徑。所謂“分層嘗試”,就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知識儲備及探究能力,先將學習能力分為“低、中、高”三個不同層次;再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學習目標;然后采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引導學生分層次嘗試練習,促使每個學生取得不同層次的發展;最后通過科學評價,實施“層次滾動”管理模式。具體做法如下。
一、分層質疑,增強發現問題力度
學生只有學會提出問題,才能進一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分層質疑,就是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引導不同能力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它是嘗試教學的基礎。
如何引導學生分層質疑呢?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質疑興趣。要讓問題根植在學生的腦中,引導學生在平淡無奇的文字里尋找蛛絲馬跡,發現熟視無睹的問題。其次,要傳授學生分層質疑的方法,使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探究價值,杜絕問題的重復性、虛假性、膚淺性。最后,教師要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甄別篩選,去粗取精,歸納合并,總結出有價值的問題,追根求源,尋找真相。
例如,教學《去年的樹》一文時,筆者精心設計了“問題菜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向地分層質疑。課堂匯報時,“問題”便接連不斷地出現。后進組的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去年的樹長什么樣子?鳥兒在去年的樹上許下了什么諾言?……中等組的學生緊接著發問:課文寫了件什么事?鳥兒遇到什么困難?他的心情有什么變化?課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優秀組的學生相繼質疑:鳥兒要飛走了,為什么對燈火看了一會兒?明年鳥兒還會來嗎?作者這樣取題有何用意,若換成《鳥兒與大樹》好不好?……經過一系列質疑,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火花被點燃,探究文本的欲望也自然增強了。
二、分層探究,增添合作交流廣度
分層探究,就是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發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是嘗試教學成功的關鍵。
分層探究涵蓋范圍廣泛,從方式上可分為:個人探究、小組探究、全班探究;從內容上可分為:基礎知識探究、拓展知識探究和應用能力探究;從探究方法上可分為:橫向探究和縱向探究,即探究同一時期不同作者同一主題的作品和探究同一作者不同時期不同主題的作品。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興趣意愿、知識水平、分工需要等因素進行分層探究。個人感興趣的、與文本關聯不強的內容,一般采用個人探究法,如生字的演變、詞語的釋義、作者的生平等;個人解決不了的知識重點和關鍵點,采用小組探究法,如主要內容、課后問題、導讀問題等;知識難點和易錯點則由全班共同探究,如重點句段的品析、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寫法特色等。
例如,《北京的春節》一文的教學,筆者采用分層探究法:字詞學習、作者簡介、主要內容等基礎知識由學生個人探究完成;北京春節的習俗等重點知識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表格;“詳略得當”的寫法感悟等難點知識由全班共同探究。此外,筆者還組織學生“縱橫對比”探究,搜集春節的來歷、習俗的寓意以及不同地域的春節習俗等相關資料,賞析老舍的作品及名人筆下有關春節的名篇名著。通過這樣的教學,避免探究方式單一、探究內容乏味、探究方法簡單,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不同層次的探究。
三、分層感悟,增加品讀賞析厚度
因為家庭環境、知識背景、生活經歷、情感體驗、理解角度等因素不同,學生對文本感悟自然因人而異。分層感悟,就是指導不同水平的學生對文本進行不同層次的解讀、感悟、賞析。它是嘗試教學的核心。
落實“分層感悟”。第一,要做細“分層預習”。課前,教師要檢查預習作業,確保每個學生讀熟課文,寫出至少三點不同方面的閱讀收獲,并在書旁批注。批注的內容可以是詞語的意思、句子的含義、符號的作用、修辭的好處,寫法的作用等。第二,要做實“分層解讀”。教學時,教師應積極搭建平臺,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以多樣思維理解文本;要珍視學生的每次發現、每次感悟,讓每個學生體驗到嘗試學習帶來的樂趣。第三,要做好“分層匯報”。展示時,教師要組織學生按“字詞→句子→段落→篇章”“基礎知識→拓展知識→應用知識”的順序匯報,避免課堂“雜亂無章,東拉西扯”。只有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才能按圖索驥,侃侃而談。
例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筆者先布置學生分層預習,在課本上寫下閱讀思考及體會;再組織小組交流討論;然后選擇小組代表在全班匯報展示。具體環節為:檢查預習情況→后進生匯報圓明園的相關資料、歷史背景、詞語的意思及文章結構→中等生匯報各段段意及對關鍵詞句的理解,教師相機指導朗讀→優等生匯報寫法感悟,師生互評互動。通過這樣的教學,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暢談感悟與收獲。日久天長,學生的感悟水平自然“水漲船高”。
四、分層表達,增進遷移應用深度
學生表達能力的高低決定了課堂嘗試教學的成敗。分層表達,教師根據學生的表達能力,指導學生從句子、片段、篇章等方面,進行不同層次的表達練習。它是嘗試教學的靈魂。
分層表達可根據學生的表達水平進行分層訓練:表達較困難的學生,可模仿課文最精彩的句子進行句式練習;表達能力一般的學生,可模仿文中最有特色的段落進行片段描寫;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可結合文中的寫作方法進行篇章創作。分層表達幫助學生克服了“談文色變”的恐懼心理,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真正做到“敢寫、想寫、會寫、愛寫”。
例如,教學《開國大典》一文時,筆者分層布置了以下作業:后進組學生根據“大家把手拍麻了,把嗓子喊啞了,還覺得不能表達心里的歡喜和激動”進行句式練習:大家把 ,把 ,還覺得不能表達 。中等組學生進行片段練習:模仿閱兵式“由點到面,點面結合”的場景寫法,描寫拔河比賽的精彩瞬間。優秀組學生進行篇章練習:仿照“活動前—活動時—活動后”的順序,描寫“難忘的一次活動”。分層次的寫作要求,不同形式的訓練,既面向全體,又照顧了個別。
總之,嘗試教學不能“盲目試”,不搞“一刀切”。教師應結合文本主旨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水平等要素,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分層嘗試,引導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質疑、探究、感悟、表達。這樣,嘗試教學才不流于形式,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務實高效,核心素養的培養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尚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