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秋香
“教—學—評一致性”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是指教師基于新課標要求,在教學資源的解讀、分析、整合和重組的基礎上,從單元話題的整體角度來確定教學目標、設計評價任務和實施教學活動。下面,筆者以外研版六年級下冊Module 10這一單元內容為例,談談如何以“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為指導設計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
一、縱向、橫向分析教材,整合、重構單元內容
在教材解讀中,教師要站在單元整體的高度,對教材文本進行縱向和橫向分析,對單元中各類素材進行整合和重構。
教材的縱向分析指對本單元在整套教材中的編寫邏輯層面的分析。我們發現,3~6年級的教材中均有與本單元話題“學校生活”相關的話題內容,如三年級上冊Module 3和Module 7中涉及了教室和學校物品的相關內容,三年級下冊Module 6涉及了學校課程和科目的話題內容,五年級上冊What time does your school start一課中又有關于校園活動和作息時間安排的內容,六年級下冊Module 10這一單元的話題內容既是對前幾個相關話題內容的整合,又是對其進行了延伸和拓展。通過縱向分析,教師既能了解本單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與前后知識的關聯性,知道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又能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單元知識的拓展延伸,準確挖掘單元的核心價值目標。
教材橫向分析是指教師要深入分析單元主題下教材板塊中的每個活動,對這些活動的學習內容、學習意圖、相互之間的關聯,以及是否符合學生認知邏輯和難易程度進行梳理和分析。在Module 10這一單元中,Unit 1中含有四個板塊內容,主要是由圖、文、景構成的對話或小短文等語篇,其中的第二個板塊為核心板塊,主要介紹Lingling的畢業告別演說,其余為次核心板塊,主要是圍繞be going to句型展開的小對話。Unit 2中含有六個板塊內容,內容呈現方式多樣,含有圖文說唱、圖文對話、圖文詩歌、游戲等。六個板塊可以分為核心板塊、次核心板塊和輔助板塊三大類,其中的第二板塊為核心板塊,主要為談論中學課程的對話語篇。通過橫向分析,教師能更好地厘清知識脈絡,在單元內容和水平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單元整體教學原則進行板塊重組、文本再構,從而更清晰地劃分課時,提煉課時話題。
二、整體規劃單元目標,發揮目標導向作用
“教—學—評一致性”理念遵循Backward Design(逆向設計)的設計方法,按照“目標—評價—活動”的順序進行教學設計。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在深入研讀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先行制定出明確可行的教學目標,發揮目標的導向作用。具體到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從單元話題的整體角度規劃單元總目標和分課時目標,并使總目標和課時目標之間具有關聯性和建構性。如本單元的其中一個單元總目標為“綜合運用一般將來時表達計劃,暢想中學生活”,與其相關的第一課時目標為“朗讀課文,聽、說、認讀Were going to.../Im going to...核心語句”;第二課時相關目標為“運用核心句型Im going to...Middle School. Im going to study...,談論并暢想中學生活”;第三課時的相關目標為“在關鍵詞句的提示下,綜合運用核心語言規劃自己的中學生活并進行寫作”。遞進式的課時目標設計使單元總目標得以細化和落實。
三、依據目標設計評價,整體推進教學活動
“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提出能夠使形成性評價理念得以有效落實,促進教與評二者的有機整合和統一,從而提高教學活動實效。因此,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與教學目標一致并能反映學生學習表現和學習成效的評價活動。以本單元第二課時教學為例,筆者針對“能聽懂、讀懂對話內容,并提取關鍵信息”這一教學目標設計了“Listen and answer”“Read and choose”兩個學習理解類的閱讀評價任務;針對“能用be going to句型談論并暢想中學生活”這個教學目標,設計了“My middle school life”的寫作任務,并根據評價標準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以此來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評價任務的完成情況,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而調整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評價任務可以采用“多對一”的設計,即針對一個教學目標設置多種評價任務;也可是“一對一”的設計,即一個評價任務對應一個教學目標。
四、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實現學科育人目的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踐行學習活動觀,教師需著眼于單元話題,基于話題和內容創設多元化的語境任務和教學活動,保證教學過程和語境的緊密融合,關注學生的語用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基于此,以Module 10第一課時中的While-reading環節的教學活動設計為例,筆者在此具體闡述如何在教學活動中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
活動一:通讀全文,獲取信息。Lingling is giving a goodbye speech,to whom?How does she feel?Why does she feel excited and sad?How do you feel if youre going to...?本設計意在通讀全文,通過whom、why和how三個特殊疑問詞引導學生獲取文本信息。如此創設開放性問題語境,讓學生關注自身的feelings,將知識進行遷移創新。
活動二:精讀語段,概括整合。Why does Lingling feel excited?Why does she feel sad?讓學生精讀2~3段,以問題為驅動,輔以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架構語言知識框架,滲透閱讀技巧,為語言輸出做準備。
活動三:聯系實際,思考交流。What are you going to do/study in middle school?以此聯系實際,創設真實語境,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激活學生思維,實現知識從理解到遷移再到應用實踐的層面。
活動四:交流討論,應用實踐。If you miss your friends or teachers,what will you do?引導學生通過選讀,獲取關鍵詞句,理解文本含義,并拓展訓練文本內容,提高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五:模仿復述,分析整合。Imitate the text,and retell Linglings goodbye speech according to the main map. Then make a main map of your goodbye speech.。這樣的任務讓學生運用本課的目標語言,借助思維導圖復述語篇內容,整體了解Goodbye speech的內容及其文本特征,發展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以上教學活動均根據單元教學目標進行,圍繞主題語境、文本類型、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等要素展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小組探究等豐富的活動,對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內容進行了逐步深入的學習,完成從理解到應用,再到遷移創新的過程。
總之,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探索,以“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為指導,注重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重視學生英語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最終達到學科育人的目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西城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