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沛(吉林開放大學 吉林長春 130000)

書名:“互聯網+” 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與創新研究
作者:黃賢明,梁愛南,張漢君
出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 年07 月
定價:65.00 元
ISBN:9787040506310
“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信息化、教育大數據、教育理念的發展,更加精準、更加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正在不斷地推出。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使命和價值,而處在這樣一個變革的新時代,創新與探索是必由之路,在教育理論和實踐層面做出價值貢獻,亦是教育工作者互聯網時代的責任。在“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及管理模式的創新發展是應用難題,針對創新發展的解決方案、產品服務也聚焦精準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龍頭視角。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與創新研究》一書中,深刻闡釋了在互聯網背景下在線教育與傳統教育相比,在教學系統中的信息化設計,對于大數據時代下高等教育的創新研究、平臺建設、變革動向進行清晰明了的分析,是高等學校教育理念轉變的試點參考。
在技術劇烈變革的時代,從機器的介入開始,逐步解放了低端重復的勞動,從此,教育的視角開始轉變為關于人的發展。首先,從工業化的學校時代走向信息化時代,變化的不只是手段和方法,其核心改變的是知識。《“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與創新研究》認為互聯網是人類生存的第三空間,需要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有規律地對其進行量化,進行表征,從而實現大數據為高等教育服務的無限可能。其次,在學習數據中,不斷采集和建模,從而有利于精準把握教學、學習和測評的全過程。《“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與創新研究》認為要想實現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創新,對于教學問題的診斷要精準到位,對于問題的反饋要及時有效,針對教學資源的推送更要全面詳細,對常態化的教學采集測評進行橫向比較,縱向挖掘,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精準的指導和幫助。再次,作為大數據時代的非技術背景的研究者,高校要努力與數據企業、區域教育全方位合作,尋找互聯網背后的教與學規律,轉化為可操作的模型。《“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與創新研究》提到在信息化大數據推動下,核心素養能力建模需要將診斷和評價的有效性大幅度提升,來取代成績高低的簡單描述,另外,要轉變以成績為核心的評價視角變為以學生發展為主。最后,要學會利用數據對單個老師教學能力成長的影響,數據隱私和能力可測性是未來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創新的可行之路。《“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與創新研究》認為通過提升知識的切分、創造、承載和傳遞的效率,運用市場作為外部力量對教育教學的滲透是輔助高校教育信息化實現的重要探索。
新時代,關于利用互聯網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深入挖掘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理論呼聲,實踐和理論也開始實現對話,目前數據分析的困惑仍舊存在。首先,數據分析理解的偏差,會導致研究過程提出的分析目標遠遠地超過數據分析本身。《“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與創新研究》認為大數據對動態變化的群體性教育、對教育環境的影響,以及建立理論與實踐、業界與研究之間的協同,是當下高校教育者要關注和深思的問題。其次,互聯網時代大數據帶來的知識組織形態的革命性變化,會促使大數據對課堂教學質量予以改進、對教學過程進行監控、對學業評價進行診斷性和傾向性的指導。《“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與創新研究》認為要正視大數據教育在初級階段的影響,理性認識目前在數據質量、分析能力、應用深度上的水平,謹慎判斷,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價值內涵。再次,教研能力的提升需要定期強化對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訓,《“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與創新研究》提到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主動尋求業界同仁們的幫助和指導,力求在交流中實現智慧的碰撞,在反思中促進能力的提升。最后,“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推廣和應用,需要強大的信息化程度支撐,《“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與創新研究》認為要有一個綠色開放的網絡環境,高效運行的校園設備以及便捷的資源共享專業的建設陣地。
總之,該書的重點放在了軟硬件設施雙管齊下的加持,促進了“互聯網+”教育的萌芽,高校數字化使校園的信息安全建設有了強大的后備支撐力量,使讀者清晰地了解和掌握“互聯網+”教育的信息化創新研究,教學理念、方法在大背景下不斷改革創新,成為開放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