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學強
(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淮南 232001)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下,大學生普遍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已達到1 076萬,較上年增加95萬。預計到2023年,還會增長近100萬,達到1 174萬左右。面對如此迅速增長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如何對其進行妥善的就業安排成為各領域普遍關注的重要話題。細究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可以發現,其出現的根本并非就業崗位供給不足引起,而是在經濟迅速發展下,社會就業渠道拓寬,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重要群體,產生了與其他群體完全不同的就業心理、崗位目標和職業定位。體面勞動作為一種新型理念,目的是為了確保勞動者權益,促進就業和社會保護。因此,基于體面勞動理念對大學生就業觀教育困境和優化路徑進行分析,對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深入解決就業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體面勞動,本質上是指人在完全公平、自由、安全和受尊重的條件下獲得體面工作的機會,它是為了推進就業,強化社會保障,維護勞動人民的根本權益,實現勞動人民的基本尊嚴和權利[1]。從這一點來看,體面勞動能夠促使勞動人民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作用與價值,給大學生就業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針對大學生開展就業觀教育的本質是為了可以促使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而體面勞動恰好提倡對勞動以及勞動者本人的尊重,注重對勞動的自由和平等,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正確就業觀的建立[2]。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理應成為體面勞動進一步落實的重要主體,然而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對體面勞動還存在片面認知,甚至存在誤區。通過將體面勞動融入就業觀教育,正確認識其概念,不僅能幫助學生消除誤解,還能針對勞動價值做出正確判斷,糾正不良的就業觀念,更加重視對自身能力素養的強化,最終實現職業發展目標。
一直以來,高校都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教學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就業觀念的引導和對就業教育課程的調整。體面勞動理念能幫助高校更加全面地審視自身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明確大學生就業觀形成過程中需要落實哪些引導措施,從而做好準備工作,實現對教育方式的調整和完善,促使學生更好地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強化就業心理與能力,最終解決就業難問題。
通過全面推進體面勞動理論深化應用,能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就業氛圍,創設實現體面勞動的環境,增加對人才和勞動的尊重,幫助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平等就業,形成科學的就業觀念。反之,當學生利用正確的就業觀在求職過程中越高程度地實現自身價值,對社會與企業的滿意程度也就會越高,進而有利于推進體面勞動理念在全社會的進一步傳播,幫助學生表達基本的價值訴求,提升職業適應能力,最終實現學生本人與企業之間雙向一致滿意。
2.1.1 就業心理缺乏成熟性 在就業過程中,部分學生對自身能力和性格難以做出正確判斷,過于自信。而一些學生過多考慮就業不利因素,出現畏難情緒,過于自卑。有些則在求職時過度焦慮,導致在面試過程中過于局促,最終錯失機會,進而產生挫敗感。部分學生就業還存在攀比心理,盲目性和從眾性突出,缺乏主觀性,往往會在群體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愿,被他人左右。還有一些學生依賴心理比較強,不能獨立應用自己的決斷和思考進行職業選擇,過于關注他人的意見,從而導致就業失去主動性。
2.1.2 就業趨穩意識較強烈 對于未來職業選擇,大部分學生都追求穩定,創新開拓精神缺乏,如十分關注公務員、教師等這類整體發展前景相對比較穩定的職業[3]。據中公教育官網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國考報名人數超過250萬人,較去年增加50余萬人,增長幅度25%(往年報名人數見圖1);2022年教資報名人數為1 144.2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同時,有些學生受到傳統觀念影響,創業決心和意志力不夠堅定,懼怕風險承擔。再加上受到資金壓力以及經驗方面的影響,整體創業積極性并不高。
圖1 2017-2023年國考報名人數
2.1.3 就業期望值日漸提升 在體面勞動理念下,部分學生因認知錯誤,導致職業期望過高,難以客觀認識自己,經常忽略社會需求和個人實際,盲目追求與自身能力不匹配的職業。對于就業區域,大部分學生都更向往東部及南部城市,認為西部地區整體社會發展落后,缺乏可以施展自身才能的機遇及機會。據獵聘大數據報告顯示,2022年畢業生求職選擇城市與偏好前三名分別是上海、杭州與重慶,余下依次為成都、深圳、昆明、合肥、廣州、北京與西安。在此影響下,大學畢業生供過于求的矛盾問題日漸突出,結構性失業現象逐漸深化,勞動素養難以適應經濟發展需求。
2.1.4 就業價值取向功利化 在市場經濟作用下,大學生功利思想普遍有所提升,部分大學生甚至已經將自身利益最大化作為就業擇業過程中的重要價值取向,缺乏社會責任感。比如將薪資福利作為職業好壞判定的基本依據,或者將職業的社會地位作為核心要求。受此影響,部分大學生難以真正履行對社會與國家的責任,進而偏離正確的政治方向。
2.2.1 高校方面 通常個體就業觀的建立會受到社會經濟環境、自身價值觀念、網絡輿論導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對于大學生而言,日常學習與生活基本都在校園,所以高校整體教育環境對其就業觀的建立具有極大影響。具體來說,高校自身定位、專業設置、教育目標以及就業教育機制等都會影響學生就業觀的構建[4]。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趨勢下,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已經從原來只進行精英培養轉化成了培育能夠全面滿足社會需求以及個體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更注重職業化與應用性。然而部分高校依然難以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不重視就業觀教育,導致學生難以真正獲得良好的職業規劃指導,缺乏必要的就業和創業知識。
2.2.2 社會方面 通常社會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會直接影響到勞動力市場崗位需求,也會影響到學生對未來職業的定位與選擇。一般情況下,經濟發展越迅速,勞動力市場就會越廣闊,崗位供給就會增多,學生的職業選擇機會就會增加。只要學生就業機會增加,就業順利,就會進一步促進大眾對教育方面的投資,從而增加高學歷人數,給社會輸入更多高素質人才,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在地域方面,學生的關注點也會有所差異。一般來自經濟發展比較理想地區的學生會優先將高收入與好環境作為判定因素,來自經濟相對遲緩地區的學生則更注重穩定性。
一般就業政策,如勞動保障制度、畢業生就業政策、行業結構調整等都會給學生就業觀帶來相應影響。以就業政策為例,往往是由相關部門在特定時期制定的和學生就業有關的方針、路線等,是學生職業選擇中需要遵守的基本規范。從該政策的開展目標來看,主要是為了引導大學生自主選擇職業,企業自主選擇人才,并在社會監督、市場主導以及學校配合之下進行多方選擇。但從現實情況來看,政策本身的實施情況與最初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未完全發揮出既定功能。
當前網絡環境開放,網絡技術發達,網絡成為主導輿論陣地的重要主體,因此其中所宣揚的價值觀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就業觀的形成。再加上大學生本身社會閱歷較少,正處在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極易被網絡帶動,跟隨輿論環境發展。從目前的媒體環境來看,各類信息質量良莠不齊,一些不良的價值觀念混雜其中,嚴重影響著學生正確就業觀念的建立。
3.1.1 合理設定就業期望值 就業本身是一項受個體價值觀影響的重要社會行為。一旦其中所持期望值過大,不注重自身實際和職業的匹配性,就可能會引起就業失敗,無法實現自我價值。對此學生必須要能客觀認知和評判自我,理性分析當前的社會發展境況和就業環境,及時對就業的期望值進行動態改進。一方面,堅持大眾化的就業觀。即摒棄以大企業、大城市為目標的就業追求,始終將自己放在最普通的勞動者身份中,從而選擇適合的崗位,主動降低期望值,適應社會需求。另一方面,建立持續發展的就業觀,只要能促進自身才華施展,只要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就可以進行選擇,打破地域與待遇這類短期因素的影響和局限。此外,還需構建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即利用初次就業進行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的積累,持續推進職業能力增長,逐漸明確自身發展方向及職業定位,進而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不斷找尋更好的發展機會。
3.1.2 始終保持就業心理健康 一方面,正視現實。即明確人和現實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了解社會基本發展規律,客觀認識自身的社會地位與價值,把握自己的心理特征,真正使自身職業理想和現實境況結合在一起,從實際出發,在就業中擁有樂觀心態。另一方面,積極面對挑戰與競爭。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項以競爭為核心的重要發展機制,大學生就業市場也因此圍繞競爭開展。競爭既能強化學生的就業積極性,挖掘職業潛能,還能體現出社會公平。為此,大學生則需明確職業競爭本身就是一項社會發展趨勢,最終結果是優勝劣汰,以此轉變原本消極被動的就業觀迎接市場挑戰。此外,還要學會從容面對挫敗,將其視為一項能夠強化能力和磨練意志的重要資源,從中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及時調整心態,以便更好地爭取其他就業機會。
3.1.3 強化自身職業發展素養 當前的就業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綜合素養的競爭,為此大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定期參與各類活動比賽,不斷加強自我策劃能力、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利用寒暑假主動找尋就業信息參與實習,真正將專業知識融入崗位實踐中,實現工作經驗積累。
3.2.1 改善人才培養模式 在全球信息化發展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世界整體發展趨于多元,這就決定了高等院校教育必須把傳統只看重專業教育的模式轉化成將專業教育作為核心基礎,全面落實綜合教育,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育和建設。(1)促進專業建設。在人才培養中,專業建設是核心標志,也是一項系統化的核心工程。具體開展時應先樹立新型專業觀念,與時俱進,推進動態化課程組合發展,以完成相應的培養目標。然后基于人才市場需求及時進行專業調整,構建起和市場變化相統一的調節機制。同時,給予學生專業選擇權更多尊重,允許基于自身興趣和就業需求靈活選擇和轉換專業,或者開展雙學位攻讀。需要注意的是,專業建設優化調整必須有長期性的戰略目標,要基于相應的原則和標準,不能只根據市場變動盲目優化。(2)落實通識教育,促進人才創新意識提升。高校當前的主要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更多創新型的復合人才,所以在教育過程中不能只關注專業學習,還要與人文、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等領域的學科教學結合起來,全面拓寬專業口徑,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進行特長與潛能的挖掘和發揮。
3.2.2 完善就業觀教育課程體系 (1)促進思政理論課建設,分別針對不同課程進行就業觀教育,充分發揮其主渠道作用。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帶領學生建立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職業選擇,自覺將自身發展與社會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確保就業觀和社會發展步伐保持統一。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進行職業精神培育,強化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道德感,掌握基本的勞動法律知識,提升道德與法律意識,學會用法律手段對自己在就業選擇和就職過程中的相關合法權益進行維護。落實思政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構建崇高的職業理想,明確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之間的基本聯系,摒棄短視化、只看重個人權益的不良觀念。(2)完善就業心理教育課。具體可以在各年級開設相應的心理教育課,重點教授人際交往心理學、職業心理輔導等課程[5]。對于課程教育,應先落實心理承受力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評估自身的職業能力,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始終保持良好心態。然后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就業心理準備,及時轉換角色、適應崗位需求。另外,還需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詢服務,針對學生就業困惑進行心理指導,及時幫助其打破心理障礙,脫離就業困擾。(3)落實創業教育課程建設。創業教育是強化學生創業素養、推進創業思維與意識建立和創業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并且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對于創業基礎理論教育,可以開設專項創業基礎課程,開展普及教育,進行創業意識培養。在學分設置上,適當加大比重,保證課程群選擇的靈活性,提升學生選擇的自主性。此外,還要落實創業實操教育,將其納入教育計劃框架,如定期組織創業模擬競賽、建立創業孵化園或引導學生自主設計企業發展體系等。
3.2.3 落實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大學生群體普遍處在探索職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所要面對的人生選擇較多,如學業、工作、價值、人生目標等,一旦探索不清晰,就可能會陷入迷茫,失去學習動力。具體可以基于年級差異開設專項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如圖2所示),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持續挖掘職業能力,并將自身生活、學習等與職業聯系在一起。
圖2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流程
大一時期,整體學習任務較少,應引導學生重點了解自己最感興趣的職業或行業,尤其要根據自己專業所學或職業訴求對相關職業展開評價。在此基礎上積極參與各類職業發展活動,了解學校的相關規定,給可能會發生的轉專業、留學等做好準備。大二時期,要重點考慮是否要繼續深造或者直接進入職場。只有明確基本方向才能對應提升相關能力和素養。具體可以引導學生多參與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以此更好地了解自己所感興趣的職業。對于學習計劃,還需加強有關證書的考核,有選擇地利用相關選修課強化自身。大三時期,要將核心放在求職技巧提升和崗位招聘信息搜集上,積極參與實習。針對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及時與教師同學探討,逐漸積累職業經驗。大四時期,在確立職業目標后應全面申請就業崗位,參與招聘會,利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所提供的崗位資料等完成就業。
3.3.1 加強政策保障 大學生就業成功與否與就業政策的導向和保障作用緊密相關。為此,還需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在積極的政策引導下促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一方面,應制定促進經濟增長的相關政策,保持就業崗位的持續供應。例如全面激發民間投資積極性,激發居民消費信心,不斷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韌性,深化央地財稅體制改革等。另一方面,出臺相關就業政策,引導學生及時調整就業觀念。例如通過見習計劃、“三支一扶”、科研助理計劃等推進就業緩沖,支持高校基于自身境況進行就業舉措創新,不斷提升市場化機制對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吸納作用。對于從事個體經營且符合條件的大學生,給予相應的稅費優惠。此外,持續優化社會保障制度,尤其要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就業問題規范化和法規化建設,全面保障學生利益[6]。
3.3.2 社會輿論導向 社會輿論導向的發揮需要聯合社會各領域進行配合。具體需要全方位發揮網絡、電視等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帶領學生深入了解當前相關的就業和創業政策,積極報道就業工作開展所取得的成就。同時要注重對輿論監督作用的發揮,積極收集學生和相關群體的意見,使輿論環境成為確保大學生就業的一項重要因素。此外,還要避免跟風宣傳及炒作問題,倡導理性和科學的就業觀念,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充分發揮出相應的宣傳作用。
促使勞動者開展體面勞動,達到全面發展,并在工作中實現人生價值,是當前國家積極推行的就業倡導。大學生群體作為未來社會的重要建設者,推進其落實體面勞動,實現體面就業是當前高校就業觀教育的重大任務。作為一項系統化、復雜化的教育工程,基于體面勞動實施就業觀教育,必須聯合政府全面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崗位持續供給,并引導學生糾正就業偏見。同時,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專業建設,完善就業觀教育課程體系,基于年級特征持續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生自身也要及時轉變觀念,降低就業期望值,促進專業技能建設,不斷提升綜合素質,以主動適應人才市場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