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薇


【摘要】電影海報是宣傳電影的重要手段,通過融合文字、圖像、色彩等多模態符號向觀眾展現電影人物、背景等,表明電影主題,吸引觀眾,達到影片宣傳目的。本文以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和Kress&van Leeuwen的視覺語法理論為框架,從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三個角度來探究電影《流浪地球2》海報中多模態信息如何相互協調,共同構建意義,從而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電影主題。
【關鍵詞】多模態話語分析;視覺語法;《流浪地球2》電影海報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4-008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4.026
一、引言
隨著媒體技術不斷發展,圖像、色彩、文字、聲音等多模態組合形式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由此,多模態話語分析成為語言學家研究的熱點話題。多模態話語是指運用語言、圖像、聲音、顏色和音樂等在內的多種模態進行交際,語言與非語言資源在其中共同建構話語的意義。[2]通過多模態話語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語言、圖像、音樂、顏色等其他符號系統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效果,從而使話語意義的解讀更加全面、更加準確,進而發現人類如何綜合使用多種模態達到社會交際的目的。[6]基于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Kress和van Leeuwen構建了視覺語法理論,提出了圖像的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該理論為后來的研究者研究多模態話語分析提供了系統的理論基礎。
《流浪地球2》于2023年1月22日上映,該片由郭帆執導,劉德華特別出演,吳京、李雪健、沙溢、寧理、王智、朱顏曼滋領銜主演。影片聚焦于即將到來的太陽危機,人類借助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以尋找新的家園。在流浪之旅中,一代代的年輕人勇敢犧牲自己,帶領地球擺脫危機。自電影上映以來,熱度高漲,廣受觀眾喜愛,這與電影海報的前期宣傳密切相關。
電影海報作為電影宣傳和推廣的一種方式,融合了文字、色彩、圖像等模態,呈現出獨特的視覺效果,激發觀眾欣賞電影的興趣。此外,在設計海報時,電影海報設計者濃縮電影的精華,將多模態信息進行巧妙排版,最后以直接、簡明的靜態圖像呈出電影的動態情節,突出電影主題。因此,本文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的視覺語法框架,解讀電影《流浪地球2》海報,探討海報中的多模態信息如何構建意義,同時揭示其內隱的深刻涵義,從而傳達電影主題,加強電影宣傳效果。
二、視覺語法理論
在系統功能語法中,Halliday將語言看作是一種社會符號,并總結出語言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1]隨著多模態語篇的出現,Kress和van Leeuwen認為圖像也是一種社會符號,并且在Halliday語言的三大元功能的基礎上將其拓展到視覺層面,構建了視覺語法,以此來分析圖像。視覺語法中的三種意義與Halliday語言的三大元功能相對應,分別為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
再現意義是指圖像的參與者與被參與者之間的聯系。[3]依據圖像中是否存在矢量,再現意義可分為敘事再現和概念再現。敘事類圖像中存在矢量,在電影海報中,矢量為電影海報組成元素之間的斜線,例如動作、目光,分別對應行動過程和反應過程。概念類圖像中不存在矢量,包括分類過程、分析過程和象征過程。
互動意義指圖像中的元素與觀看者產生互動,以此來傳達圖像中的信息。圖像通過接觸、社會距離、視角和情態四個要素來實現互動意義。[3]在接觸中,圖像可分為索求類和提供類。若圖像參與者與觀看者之間產生眼神互動,則為索求類圖像;若兩者之間沒有眼神交流,僅僅是向觀看者提供某種信息,則為提供類圖像。距離可反映圖像參與者與觀看者之間的關系,兩者之間的距離越近,關系越親密;反之,兩者關系疏遠。視角可分為水平和垂直兩種,水平視角分為正面視角和斜面視角,垂直視角分為俯視、仰視和平視。[3]若圖像中的元素以正面視角展現,可以使觀看者身臨其境般感受圖像畫面;若以斜面視角展現,則使圖像與觀看者之間形成阻礙,難以使觀看者感同身受。垂直視角與權勢關系有關,可以反映出觀看者與圖像參與者身份的高低。情態指某種圖畫表達手段(色彩、再現的細節、深度、色調等)使用的程度。[4]
構圖意義通過信息值、顯著性和取景來體現。信息值指圖像中元素放置的位置,位置不同,攜帶的信息值也不同。處于圖像上方的是理想信息,下方的是實際信息,左右分別對應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中間為核心元素,信息值最高,而邊緣為次要元素,信息值較低。[5]顯著性指的是元素吸引觀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可通過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相對尺寸、色調值的對比或色彩、鮮明度的不同等來實現。[4]有無取景指的是有無分割的線條將圖像中的元素聯系或隔開,若有線條則有取景,反之則無。[4]
三、電影海報《流浪地球2》的多模態話語分析
電影《流浪地球2》發布多種主題系列海報,如全陣容海報、微笑海報、星塵海報、危機海報、概念海報等,每種海報都包含多重元素,以細致的手法展現電影人物及震撼畫面,從而吸引觀眾觀看電影。本文在多種主題系列海報中選取兩幅代表性海報,即全陣容海報(圖1)和微笑海報(圖2),分析海報中多模態信息是如何構建意義,解讀電影主題。
(一)再現意義
再現意義具體分為敘事再現和概念再現。從敘事再現角度來看,兩幅海報中都包含七位主演,分別為圖恒宇(劉德華飾)、劉培強(吳京飾演)、周喆直(李雪健飾演)、張鵬(沙溢飾演)、馬兆(寧理飾演)、韓朵朵(王智飾演)、郝曉晞(朱顏曼滋飾演)。兩幅海報中七個人分別朝不同方向看去,與未知目標構成矢量,形成反應過程。此外,圖1中張鵬手持鋼槍屬于行動過程。
從概念再現角度來看,圖1中行星發動機、戰斗機、飛機、烏云密布的天空、波濤洶涌的大海和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構成了背景,展現了太陽危機來臨時環境的惡劣以及拯救地球任務的艱難。圖2中宇宙星空閃爍,一萬座行星發動機推動著地球前進,留下了長長的尾焰,而海報右側標語“愛是穿越一切的力量”赫然醒目,點明愛可以穿越宇宙,戰勝一切困難和挑戰,為人們帶來希望。海報中的人物身穿不同服裝,代表著每個人為拯救地球而肩負著不同的使命,例如,圖1中寧理身穿潛水服下水來恢復全球互聯網,啟動全球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遠離月球殘骸;周喆直身穿中山裝,左側佩戴中國胸章,為聯合國共同事務中方代表,堅持流浪地球移山計劃拯救地球;圖2中劉培強身著宇航服,擔負著布設核彈陣列引爆月球的任務。即使面臨困境,每個人都在為拯救地球而努力,其中所展現出的責任與擔當都值得人們細細品味。
(二)互動意義
接觸可分為索求類和提供類。區分兩類圖像的關鍵在于有無目光交流,有目光交流則為索求類圖像,反之,則為提供類圖像。在兩幅海報中,七位主演朝不同方向看去,沒有與圖像觀看者產生眼神交流,所以兩者為提供類圖像。雖沒有眼神交流,但也提供了信息,他們朝不同的方向望去,表明每個人身上肩負著不同的使命,有各自的目標和任務需要完成。圖1中七位角色臉上堅毅的神情和圖2中他們臉上洋溢著笑容向觀看者傳遞出雖然保衛地球任務十分艱難,但他們仍會微笑地面對危機,擁有保衛地球的堅定決心。
距離指圖像參與者與觀看者之間的距離,距離遠近可以反映出關系的親密與疏遠。在電影海報中,距離由取景鏡頭的遠近來決定,只看見臉部或頭部的為親近距離,看得見頭部和肩部的為個人近距離,看得見腰部以上的為個人遠距離。[3]在圖1中,可以看到圖恒宇的頭部和肩部,屬于個人近距離,而其他六人都能夠看到腰部以上,屬于個人遠距離。圖2中七位主演都可以看到頭部和肩部,屬于個人近距離。兩幅海報中七個角色與觀看者之間的距離都屬于個人距離范圍,便于我們看清角色臉上的神情和動作細節,感受他們拯救地球的堅定信念以及看到地球成功逃離月球殘骸的喜悅。此外,通過距離遠近可以使觀看者區分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七個人與觀看者之間不是親近距離,而是個人近距離和個人遠距離,表明科幻片存在虛擬性,不能與現實世界相混淆。
視角可分為水平和垂直視角,前者涉及觀看者的參與度,后者體現圖像參與者與觀看者之間的權勢關系。從水平視角來看,兩幅海報中的七位主演都是斜面視角,他們將側身展現給觀看者,與觀看者之間沒有建立直接視線,表明他們所處的情境具有虛擬性,觀看者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感同身受。從垂直視角來看,圖1中馬兆、張鵬和圖2中周喆直與觀眾的視線保持水平,與觀看者建立起平等的關系,拉近與觀看者之間的距離。圖1中其余五人都是仰視且神情凝重,營造出危險來臨時的緊張氛圍,帶給觀看者強烈的危機感。圖2中其他六人都面帶笑容朝不同方向看去,表明地球成功逃離危機,保衛地球任務圓滿完成。
圖像的情態可以展現出圖像內容的真實度或可信度。圖1主要采用了紅、黃、灰、白四種顏色,海報邊緣色彩較暗,紅、灰顏色交織代表烏云密布,太陽危機來臨,營造出危機四伏的氛圍,而海報的色彩由邊緣向內逐漸淡化,將七位主角圈在金黃色的圓圈內,展現出危機與希望并存,預示著經過他們的努力,危機最終解除,為拯救地球帶來了希望。圖2主要采用了深藍、黑、白及紅四種顏色,海報整體背景為深藍色和黑色,代表浩瀚的宇宙,而宇宙間繁星點點,綻放出多彩的光芒,地球朝宇宙間前行,拉出長長的白色云狀尾焰,正好凸顯七位主角,側面反映出七位主角圓滿完成任務,成功帶領地球逃離危機。海報標語“愛是穿越一切的力量”和電影的中英文名字均采用白色,數字“2”疊加在電影的中英文名字后,且以鮮紅色突出,與后面暗色背景形成反差,造成視覺沖擊,給觀看者留下深刻印象。總體來說,兩幅海報以不同情態展現,與電影主題相契合,能夠使觀眾更好地理解電影內容。
(三)構圖意義
信息值水平的高低與圖像內元素所處的位置有關。位置不同,元素傳達出的信息也不同。在兩幅海報中,七位主演的名字處于海報最上方,為理想信息。七位主演和電影中的相關元素位于海報的中間位置,信息值最高。海報最下方為制片人、影片發行公司等信息,屬于真實信息,可以使觀看者了解該影片制作的具體信息,但這些不是海報需要傳遞出的主要內容,所以該部分文字較小,與圖像上方的其他元素形成鮮明對比。電影的中英文名字、上映時間以及導演和監制信息在兩幅海報中的位置不同,在圖1中位于中間位置,屬于核心元素,在圖2中位于右下角,屬于新信息,然而不論放置于哪個位置,都能夠吸引觀眾視線,加深其對電影的印象,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此外,在圖2中,標語“愛是穿越一切的力量”處于海報右側,向觀看者傳達新信息。總體上,該海報從上到下布局,設計者巧妙安排元素的位置,既帶給觀看者良好的視覺體驗,又突出了海報的重點,讓觀看者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電影的主題。
顯著性指的是圖像元素通過被放置在前景或者背景中、設置尺寸大小、色彩深淺或者亮度高低,使觀看者對元素有不同的關注程度。兩幅海報中七位主演十分突出,占據海報大部分空間,能夠使觀看者迅速辨別電影主要人物,且七位主演臉部表情和著裝清晰可見,共同構成了海報前景。此外,由于該影片的故事線主要以圖恒宇和劉培強展開,在電影的高潮部分即布設核彈陣列引爆月球和恢復全球互聯網來啟動行星發動機的過程中二人起到關鍵作用,因此,在兩幅海報中,圖恒宇和劉培強相較于其他五位主演更為突出。圖1中行星發動機、戰斗機、飛機、暗紅色的天空、大海和月球表面構成了背景,展現危機來臨時環境的惡劣及人類為拯救地球所做出的努力,而圖2中閃爍的星空、地球及其尾焰構成了海報背景,描繪出電影的美好結局即拯救地球任務圓滿完成。電影中英文名字、上映日期以及導演、監制和主演的名字采用鮮紅色和白色加粗字體,與后面暗色背景形成鮮明對比,更容易吸引觀眾,加深觀看者對電影的記憶。
取景指圖像上有無分割線來割斷圖像或者連接圖像中的元素,若有分割線,則有取景,反之則無。電影海報中存在分割線能使觀看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海報中的人物或者物體的關系及重要程度,而沒有分割線時,海報中的元素相互融合,便于形成整體觀感,可以使觀看者從整體上欣賞海報,了解海報傳達的意義。兩幅海報中沒有明顯的線條分割或連接海報元素,因此沒有取景。兩幅海報中七位主演從上到下排列緊湊,側面說明正是由于七位主演的共同努力,才使地球擺脫危機。
四、結語
本文基于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和Kress & van Leeuwen的視覺語法理論,對電影《流浪地球2》海報進行多模態話語分析,以探討海報中的多模態信息如何協調配合來構建意義。分析結果表明,通過海報的再現意義,可以展示出主演身份和故事背景,再現電影的基本情節;通過互動意義,可以使觀看者與海報元素進行互動,拉近彼此距離,深入了解海報傳達出的電影主題;通過構圖意義,海報既可以傳達出電影的相關信息,又可以突出重點,展現海報中不同元素的重要程度。海報的三個意義相互協調配合,既能突出電影主題,又能激發觀眾的觀影興趣,達到影片宣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2004.
[2]Kress,G.& van Leeuwen,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3]Kress,G.& van Leeuwen,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2020.
[4]李戰子.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05):1-8+80.
[5]田海龍,潘艷艷.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9.
[6]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05):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