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要】相較于對人存在問題的探討,數字影像作為人所創造的虛擬物品,其存在有著與時代相關聯的特殊性,以及其對受眾所產生的影像記憶問題。數字影像不同于膠片時代的影像,它具有更獨特的虛擬屬性,沒有了膠片時代的物質承載物“膠片”。各式各樣的影像依托在電腦互聯網中,導致了一個問題,這么多的數字影像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哪里?其在網絡中的存在面臨著兩方面的突出問題:影像的真實性以及延續性。而這兩方面的問題又與影像記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關鍵詞】數字影像;存在;記憶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4-010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4.034
一、真實的結構與塑造
關于真實這一問題的探討有著許多的論述,影像的真實在電影史關于真實電影與真理電影的爭論中就有很多的涉及,從格里爾遜到弗拉哈迪對于紀錄片真實性的探索,從側面能夠看出影像避免不了人為的干預,這種干預存在于影像的前期拍攝到后期處理的整個過程。大眾對于紀錄片的接受,很大程度上還是基于對于電影擬真性未加辨析的認可[1],這種對于真實性的辨析現在不僅僅存對紀錄片領域,在短視頻盛行的當下時代也存在這一問題,可以說整個影像領域對于其真實性的辨析都存在著問題。
影像的存在自1874年攝影機誕生之初,除非個別時候有明確的理由讓我們產生懷疑,一般我們都天然地相信攝影機是不會撒謊的[2]。到現今影像不僅僅會撒謊,甚而也在逐漸地脫離攝影機的控制,比如數字動畫合成技術的出現與發展。這面臨的也是影像最開始的存在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更替著。而最開始人們所相信的影像真實性這一存在理由放到現如今的時代已經經不起推敲,面對互聯網和短視頻影像的發展,真實性也有著實質性的變遷。
影像存在的理由對于真實性的定義,也可以被劃分為:認知的真實與意義的真實。
(一)影像的認知真實
對于認知,換一種說法也可以是認識。在休謨的《人性論》中認識被劃分為了簡單認識與復雜認識,而與其相關聯的還有感知,人對于外界的認識不會是單一的,而是同時以感知與認知兩種方式并行存在。[3]在這里所劃分出來的認知真實,也與感知有著密切的關聯。
影像對于受眾首先是基于受眾第一眼的印象之中,也即是人們對于影像的第一個反應,它是不是真實的,然后才會去關注其他方面的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的第一感知都是基于對影像真實性的判斷,也會存在一些其他的參考因素,比如現今短視頻中的人物是否美觀,配樂是否舒適等等。這些感知影響著人對于所接受影像后續的認識與判斷,也是在流量時代,普遍能夠總結出的一個特點,短視頻等碎片化影像大多都會把重心放到觀眾對于影像的第一感知上。這些過多修飾的影像在對觀眾的認知影像后,也會被自動定義為無關緊要的視頻所遺忘。存在于網絡中而時常能被人在生活中所提及的影像都會具有一個共同點,也就是它給觀眾所留下的認知上的真實性。
影像存在的意義具有對于人或者生活的一定影響,能夠在經過幾年后還被提及或者查找的影像,至少它在給人的認知上是真實的。比如相關新聞的監控視頻或者體育賽事的經典鏡頭,以及一些經典的現實題材影片。這類影像不可避免的是被人為地干預,但對于這些干預的處理,是朝著讓受眾在看到影像時認知上相信它是真實的方向在處理。受眾在生活中遇到相關的事或者物時,會觸發聯想記憶,相應影像的一些內容也就浮現于腦海。影像也不會輕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被遺忘,其存在的意義在認知上的真實性得到表現。
(二)影像的意義真實
對于影像真實性意義的另一方面來看,意義真實也發展了對于現今影像真實性的定義。這一類意義的真實與形式上的虛假并無沖突。影像真實的爭議更多的關注點在于其形式與內容上,例如真實與真理電影的辯證,到底怎樣的記錄與干預才能算作真實,以至于達到內容上的絕對真實性。這里所要提及的影像的意義真實避開了形式與內容真實性的爭辯,討論的是影像所傳達的意義與內涵的真實性。這樣的定位也是對于如今碎片化影像下所產生的一些問題的一個簡單總結。
短視頻的影響下,不管是所謂的vlog還是受觀眾所喜歡的各種類型搞笑的娛樂影像,都是一種過多修飾與剪輯的結果。這樣的大環境下再討論影像的形式與內容的真實性來說明影像存在的意義不具有太多的意義。所以影像的意義真實也就圈定了一定范圍來證實影像現今所存在的意義問題。
拋開影像的形式與內容,能夠在長時間內被觀眾所記住的影像,大多所表達的意義與內核都具有普適性,這種情感上的普適性帶來的是一種認同感。不管是故事片還是科幻片,以及現今的“鬼畜“和”“土味視頻”,其所表達內容產生的意義,對于觀眾而言具有了認同感,也就在認知層面上認為這一視頻情感意義上是真實的,它能夠讓受眾在看完后產生共鳴感,也就會有人主動去傳播,分享這一類視頻。
不同于形式與內容上追求的真實,影像的意義真實,對于形式與內容不具有過多真實性的需求甚而是沒有需求的。例如科幻片和動畫片這類影像的存在,它們所傳達出的意義真實往往已經超過了其形式與內容上的真實,因此也沒有人會去苛求動畫片和科幻片要做到形式和內容上的真實性。
綜上所述,也能從側面上去解釋,影像存在的問題,在其真實性的意義上,產生了其具有的價值,而數字影像時代,其真實性的發展被賦予更多意義,也就造成了更多的區分和定義。
二、影像繼承:數字影像的延續與處理
關于影像存在的第二個問題,所有者在去世后其后續的處理問題。如今的數字影像分類有很多,不能都做到像電影一樣有著各自的版權歸屬問題。現今的社會現象一類是短視頻這樣的碎片化影像,一類是個人愛好或者獨立創作的影視。這兩類影像的存在帶來的是其存在的意義在哪里,在將來我們又應該怎樣對待和處理這樣一些影像。
對于并不出名的影像而言可能這一問題并不會很凸顯。但相較于一些生前有著一定知名度的創作者,其遺留下的一些影像,存在的價值又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又會牽扯到相關的法律,但在這里本文也只想從影像存在價值的角度去闡釋以后我們面對這樣一些問題時,該如何去看待和解決。
(一)影像的延續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8.3%,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億。[4]在當下社會,這個十幾年前就已經極為龐大的數據所衍生出的問題也日益在積累。
網民數量的劇增,帶來的是虛擬產品的快速發展。數字影像也是虛擬產物的一種,對于影像類虛擬產品,也面臨著和其他虛擬物品一樣的問題,也就是其延續性的問題。2022年12月b站網絡視頻平臺曾發布了一個關于已經去世用戶在征求其家人的同意后,將賬號列為“紀念賬號”的方案。這種做法也為我們對于影像的延續性提供一定參考。許多個人影像在網絡平臺上發布,當其離世時往往是將其所有信息進行注銷處理,許多影像也就和數字垃圾一般被清理。這種處理也會讓人產生影像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疑問。
這里提到的延續性就是本文所需要解釋的一個點。影像不能與數字垃圾一樣等同,以前人們習慣于用照片記錄自己的生活讓其成為美好的回憶。那么許多影像也能從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老照片一代代地延續下去記錄著整個家族的集體記憶,而社會的變遷也會在一些照片之中找尋到痕跡。影像從這方面來看也可以做到同樣的效果。每一個影像都承載著拍攝者的一定思想與情感,即使當某一天創作者不在了,將其保留延續下去,就是一個個具象的照片,成為家庭的回憶,或者為某一個時代的標記。這種延續性賦予了影像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使得其承載了更多的情感和信息。
(二)影像的處理
隨著網絡信息社會的發展,數字影像的積累肯定也會越來越多。面對這樣可能出現的現象,我們如何處理也是一個值得去思考的問題。
不同于現實中的物品,數字影像資料是一個刪除后就永遠消失的東西,面對龐大的數字影像的積累,我們首先面臨的是如何區分的問題。影像這樣一個大的概念下囊括了電影、短視頻、vlog等各種形式和類別的視頻資料。相較于電影這類集體創作的產品,短視頻和vlog等這類個人創作記錄的影像甄別起來更加麻煩,處理起來也更困難。要對這些影像做一個處理,最直接的方法便是進行區分后再分別處理。這里將影像區分為:信息影像、記錄影像和其他影像。
1.信息影像
這里的信息影像所指的是含有一定敘事和傳達了某些信息和情感的影像。也就像電影、紀錄片、訪談、vlog等。這樣一些影像都會針對社會、集體或者個人傳達著一定信息和情感,也就具有了其自身的存在價值。
2.記錄影像
這類影像的定義更多的偏向于處理類似監控錄像和行車記錄儀的影像,以一種更加客觀和無人干預的情況下記錄的影像。有著作為記錄和在場證明的作用,對于一些生活中的突發問題和矛盾糾紛,這類影像往往具有著重要作用。而針對一些特大事件的記錄影像往往也會流傳下去,具有了歷史參考價值。
3.其他影像
其他影像的區分過于寬泛化,也就是前面兩種之外的所有影像。例如各類提供搞笑娛樂的短視頻等。這些影像往往都是階段性的,能夠在一段時間內被許多人所關注,而時間久后也會被人所遺忘不再提起,即使被人再度想起時,也是處于那一階段的人能夠有所記憶。
綜上所做的影像區分,為影像積累可能出現的問題作了簡單的預想處理,從另一方面也是在為影像的存在作了一定闡釋。
三、影像記憶:存在與價值共行
影像記憶可以被拿出來與人的記憶來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分析。影像記憶與人的記憶都有著一個物質載體,影像的載體以前是膠片,現在數字影像往大的層面來看它依托的是電腦。同為記憶,人的記憶被休謨定義為:認知保留著某種程度上的鮮明與活力,是介于感知與認知之間的認知,被稱之為記憶。[5]人的記憶是一種自成系統的循環,聽過人的感知與認知的不斷轉換,又形成新的記憶。影像記憶自然不能做到這些,它作為被人創造的機器所制作出的產物,是一種單方面的記錄,而想要形成一種影像記憶也需要在最后的環節與受眾的互動中產生,這也就產生了一個現今數字影像存在意義的重要部分。與前邊所闡釋的影像真實的兩個劃分聯系起來,認知真實與意義真實,也都是在影像記憶之中生成的。這兩個真實用休謨對感覺與認識的辯證進行了一定的闡釋。觀眾對于二者的辨別是在感知之后產生的一種認知,記憶的產生是介于二者之間的產物,對于影像真實的與否的認知,往往也是受眾在記憶后產生辨別,人在以后聯想起一個影像時,也是先浮現出對于一部分影像的記憶再出現對于它的認知。因此影像記憶與受眾的對接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個影像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問題,人在看到好的電影或者有用的短片時,往往是會主動去記憶和接受這些影像所傳達的內容,保留在自己的記憶里,形成對于這些影像的認知和記憶。這樣影像的存在媒介就不僅僅是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里,也存在于接受者的腦海里,以一種影像記憶的形式繼續活躍著。
反觀如何找到影像的價值,就便是這些影像要對于觀眾而言是有價值的。這類價值的體現,一方面取決于不同的受眾所愿意接受的范圍,另一方面是影像創作者們自己對于影像創作出來的定位。從受眾上去分析,就像前面所闡釋的認知與記憶的角度,在涉及觀眾接受的范圍也就與本文第二節所說的延續與處理相關。觀眾愿意接受影像的內容形成影像記憶,是會有著各自接受的影像類型偏好,比如喜歡舞蹈話劇音樂這類偏藝術性的受眾,更愿意對這類影像有著主動的接受記憶,會去記住一些經典的畫面,知名的人物等等。也就是我們對于分類處理數字影像的一個對策。
其次就是關于創作者對于自身創造的影像作品的定位。數字影像的一大便利之處就是大大降低了其創作成本,科技的進步帶來了現今信息大爆炸的局勢。每個人都成為一個自媒體端口,隨時可以將自己的日常或者想法拍攝出來發到網絡,也就導致了現在數字影像存在的問題。關于人人都是創作者的時代,一些數字影像肯定不是針對大眾的,小到對于自己的紀念意義,大到記錄社會時代的風貌。這些創作者對于自己所創作的影像往往都是有著自身的想法。對于這些影像的存在問題可以與前面提到的延續問題關聯起來。這類影像有的對于創作者有著重要意義,對于家庭有著重要意義,甚至對于往后研究時代風貌也有著重要意義。因此這類影像的延續需要創作者以及自己身邊家人的決定它們的去留。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看似無意義的隨拍影像的留存,在很多年后被拿出來觀看時,也被賦予一種時代意義與價值在里面。例如現今再去看一些網絡上還留存著的20世紀的中國街頭隨拍,那個時代毫無意義的視頻,許多畫面中的平凡事物都被賦予了當時具有時代風貌的意義而被拿出來討論和懷念,這也造就了這類視頻的存在價值與意義。
關于數字影像存在問題的探討,本文只是從當下影像的現狀和影像記憶兩個角度聯系起來作了簡單的闡釋。影像雖然不斷在發展,但其本身的一些記錄屬性是不會改變的,因此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也將影像記錄屬性作為一個出發點,其他相關闡釋也待補充。
參考文獻:
[1]溫斯頓.紀錄片:歷史與理論[M].王遲,李莉,項治譯.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5:03.
[2]溫斯頓.紀錄片:歷史與理論[M].王遲,李莉,項治譯.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5:07.
[3]大衛·休謨.人性論[M].賀江譯.北京:臺海出版社,2016:04.
[4]呂林蔭.數字遺產衍生問題趨多,無法律明文規定維權陷瓶頸[N].解放日報,2011-11-4.
[5]大衛·休謨.人性論[M].賀江譯.北京:臺海出版社,2016: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