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光
“專精特新”,是近幾年經濟領域的熱門詞匯。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專精特新企業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發展理念包含了專一化戰略(專精)和差異化戰略(特新)。中小媒體,作為一種獨特的“經濟體”也在不斷嘗試探索創新發展之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路徑對當前構建新型媒體有重要的啟示。
近年來,國內一些媒體陸陸續續引入了“專精特新”概念。
2015年,安徽經濟報社長馬順生就提出“專精特新是專業報融合發展的必然選擇”,認為安徽經濟報新媒體建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走“專精特新”之路。
山東半島都市報社區全媒體服務中心自2015年以來,利用新聞專業優勢,在基層政務新媒體運維方面走出一條“專精特新”之路。
2021年,廣東廣州市黃埔區融媒體中心提出要一“專”多能、“精”品迭出、務求“特”色和守正創“新”,積極探索一條“專精特新”深度融合發展新路徑。
盡管這些媒體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專精特新”媒體,還有待于商榷,但在“專精特新”建設理念指導下的新型媒體構建已經成為不少中小媒體發展建設的共識。
早在2012年4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并對經濟領域里的專精特新企業進行定義:專精特新企業是指“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中小企業。[1]對應國務院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定義,“專精特新”媒體便是指“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中小媒體。簡單地說就是,雖然規模不大,但擁有“獨門絕技”,開辟合適的細分領域,并在細分領域具有壓倒性競爭優勢,在一定范圍內具備壟斷話語權的媒體。
總體而言,“專精特新”媒體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專”,即專業化。立足于細分領域,精準服務于目標受眾的痛點需求,用專業的作品來形成媒體競爭力,其主要特征是聚焦專門的服務領域。
江蘇江陰市融媒體中心依托全國“集成改革第一縣”的先發優勢,把全市原有平臺功能、數據信息等資源統一并入“最江陰”APP。[2]目前,“最江陰”APP已囊括63個部門單位、2000多項政務服務和便民服務,接入數據信息總量超過13億條,實現全市基礎信息數據的互聯互通,圍繞吃穿住行24小時響應,讓群眾足不出戶“一‘端’解決民生百事”。[3]截至目前,“最江陰”APP下載量超90萬,累計服務用戶1000萬人次,功能模塊訪問總量超3000萬,成為江陰群眾離不開、喜歡用的新型主流客戶端,鎖定全國縣級媒體榜首地位。[4]
2.“精”,即精細化。按照精益求精的理念,建立精細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做到量身定制、精準傳播,以優質的新聞產品和服務提升新聞輿論工作時效性和用戶滿意度的“小而精”媒體,其主要特征是作品精致、管理精細。
以廣州市黃埔區融媒體中心流程再造為例。黃埔區融媒體中心堅持流程再造,充分借助廣州融媒云平臺,定制開發黃埔區智能指揮平臺,區內重大新聞發布的統一管理、同步播發、效果追溯,提升了采編生產的智能化、流程化、專業化、分眾化水平。在全國首創“8K+5G”直播技術的“云監工”,用戶可通過手機實時觀看舊村改造回遷房建設進展,累計觀看量達到50萬人次。[5]
3.“特”,即特色化。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特點與傳播趨勢,有明顯特色的媒體,其主要特征是有顯著性的區域性或領域性特色。
安徽經濟報以“媒企協同互聯平臺”為媒體融合突破口,整合30年新聞資源,建立安徽經濟大數據庫,為企業決策提供便捷情報服務,打造企業宣傳與服務新業態。安徽省委宣傳部將該項目列為全省媒體融合示范項目。
4.“新”,即新穎化。顛覆以往運作模式,在形式、方法、手段、體制等方面改革創新。
四川南充日報社自籌資金1500萬元建成“南充見”APP,無償提供給各縣區融媒體中心使用。“市縣并聯、共享共建”最突出的效果就是帶來用戶大聚合,各地各端分割的用戶資源通過技術通道匯集一起,形成更大范圍的輿論場和用戶市場,任何一個縣區子APP漲粉,所有APP同步漲粉,每個APP可根據用戶所處行政區劃,自動切換至相應APP,既最大限度整合優勢宣傳資源,又最大范圍實現內容傳播。[6]
1.“小而多”是共性。我國中小媒體數量龐大:有900多家市級黨報、電視臺和廣播電臺,2800多家縣級融媒體中心,及各類中小行業媒體等,數量占比最大、從業人數最多。2022年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全國共有194263名記者持有有效的新聞記者證,其中地方新聞單位171861人,占88.47%。[7]
2.“小而難”是通病。在傳統媒體格局中,縣域處于“最基層”“最一線”,同時也客觀存在著“最薄弱”“最無助”的境地。全國2800多家縣級廣播電視臺及部分報刊,作為黨和人民喉舌,在經營上愈發困難。中小媒體,尤其是市級媒體和縣級融媒體中心越來越依靠財政扶持。
3.“小而強”是使命。我們黨歷來有一個傳統,就是通過運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人民,反映人民的呼聲,弘揚正氣,揭露消極腐敗現象,動員組織廣大群眾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8]中小媒體都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擔負著反映輿論、引導輿論的一個重要任務。
1.有助于中小媒體明確發展方向。“專精特新”媒體就是要讓新聞輿論工作理念、方式、手段與時俱進,提高管好用好新媒體的能力,解決受眾不愛看、不愛聽,時效性、針對性、可讀性有待增強的問題,對破解當前中小媒體發展困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福建尤溪縣融媒體中心經過改革創新,在如何用“接地氣”的方式開展新聞宣傳工作,讓百姓愿意聽、愿意看、愿意信這方面頗下功夫,取得了一些成就。該中心策劃拍攝的致敬尤溪抗疫一線義務工作者紀錄片《破曉的陽光》,作為福建省2020年第一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向國家廣電總局推薦。原創短視頻《武漢記“疫”》獲第31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福建閩南日報社在“專精特新”上下功夫,開發“漳臺兩地一朵云”綜合服務平臺。該平臺發揮漳州對臺優勢,創新“新聞+政務服務商務”模式。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2.有助于中小型媒體提升競爭能力。中小媒體,比如市級媒體、縣級融媒體等,因為深諳當地文化、語言和交流方式,擁有眾多大媒體所不具備的天然優勢,取得了所在地無可替代的輿論影響力。
海南三亞傳媒影視集團依靠區位優勢,積極提升對外融合傳播的影響力。該集團國際傳播中心與200多家國際媒體達成戰略共識,并陸續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平臺開通集團官方賬號。據不完全統計,三亞傳媒影視集團國際傳播中心Facebook平臺粉絲量已突破28萬,粉絲遍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帖文曝光量超1500萬,單帖互動量達到百萬粉絲級別大號規模。
正如有學者指出,互聯網進入融合下半場,由“大而全”轉向“專而精”是媒介發展訴求使然。[9]
傳播謀略理論認為,計源于勢,謀出于情。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路徑究竟能夠給中小媒體帶來哪些啟示?中小媒體如何構建“專精特新”新型媒體?具體而言,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
媒介作為文化場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來不是孤立于社會系統的,它與政治、經濟等其他場域有著不容忽視的聯系和影響。習近平指出,媒介融合不僅是新聞單位的事,要把我們掌握的社會思想文化公共資源、社會治理大數據、政策制定權的制度優勢轉化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綜合優勢。[10]
無錫市江陰融媒體中心就獲得了這樣的政策支持,基本壟斷了當地的傳媒業資源、各類政務資源及政府數據等大數據資源。江陰融媒體中心就有機會打造當地治國理政平臺,具有更強的議價權,相關資源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商業價值變現。2020年,江陰融媒體中心全口徑收入1.4億元,比2019年逆勢增長1000萬元。
“專精特新”媒體的構建,不僅是新聞行業的媒介融合,同時也應當是以媒體連接線為基礎邏輯的跨行業的“寬融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除了依靠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外,媒體應主動謀求變革提升,用互聯網思維方式來謀劃新型媒體,從用戶意識、技術意識和互動意識等3個維度進行構建。一是用戶意識維度。用“用戶”概念取代“受眾”概念,重構媒體與用戶之間的關系。江蘇《揚子晚報》在這方面做出了探索。《揚子晚報》推出的融媒體平臺“紫牛新聞”客戶端開發了“紫牛拍咖”平臺,用戶通過在“紫牛拍咖”平臺上上傳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作品,即可成為紫牛拍咖。用戶參與內容生產可彌補“紫牛新聞”客戶端圖片、視頻原創能力的不足,加強了用戶與媒體的連接。二是技術意識維度。把現代傳播技術作為構建新型媒體的強大推動力,解決新型媒體構建面臨的技術問題。“紫牛新聞”客戶端上線時就推出AI主播播報技術,通過真人形象建模打造出AI虛擬主播阿牛和阿紫。三是互動意識維度。互動是新型媒體的獨特優勢和顯著特征,要把互動意識滲透到新型媒體新聞產品生產傳播各個環節。“紫牛新聞”客戶端推出“找記者”功能,打造記者專屬主頁,讓用戶能和記者及時交流互動。交流互動可以增進用戶的黏性,激勵用戶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熱情。
一些立足于細分市場的專精特新企業經常會說一句話:“我做的是大企業看不上、小企業又做不了的業務。”“專精特新”媒體就是要借鑒專精特新企業的做法,做大媒體難以深入或深度介入成本較高,而小媒體實力太小、資源不夠無法勝任的領域,并深耕細分市場。因為處于細分市場,市場容量有限,所以“專精特新”媒體必須從產品思維過渡到產業思維,把自身發展融入國家產業發展中,立足產業,思考未來。
自《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實施以來,國家對文化傳媒領域的發展與改革持續加碼,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與金融業對接合作,文化與資本的交融正在成為一種深層次媒體融合形式。對此,三亞傳媒影視集團以“傳媒控制資本、資本壯大傳媒”的互哺理念,展開投融資。2020年,三亞傳媒影視集團通過入股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有限責任公司,不斷培育發展壯大三亞影視產業,使可經營性資產與資源得到進一步優化整合,經營收入比上一年增長了143.99%,探索出一種適合地方媒體集團資本運作的模式。[11]
媒體的核心競爭優勢依然是內容信息生成、制作、發布的優勢,而內容優勢來自專業的新聞隊伍。換言之,新聞隊伍是構建“專精特新”新型媒體中最活躍的力量,新聞隊伍的戰略定力和意志力直接影響到新型媒體構建的績效。
從浙江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的轉型實踐來看,已經有一部分員工獲得成長空間,也有一部分崗位被裁減,還有一些員工在“雙向選擇”中找不到合適崗位。因此,新聞隊伍的主動轉型有利于提高媒體轉型的績效,反過來媒體從轉型中受益,也有助于新聞隊伍取得更高回報。
全媒體傳播體系猶如航母編隊,大媒體就是那航母,而中小媒體就是那水面作戰艦艇、潛艇、補給艦。大、中、小媒體在全媒體傳播體系下結伴而行,相融而生,大媒體當好航母,領航前行,中小媒體著力向“專精特新”發展,形成我國輿論場的“護航編隊”。
注釋:
[1]王洪章、周天勇.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報告(2022)[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22:52.
[2]夏娟、張賢、杜斌.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最江陰APP為城市賦能[J].視聽界,2021(4).
[3]金燕博、丁柏銓.落點·觸點·支點: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中的“深融合”[J].《傳媒觀察》,2022(10).
[4]黃曉新、劉建華、盧劍鋒.中國傳媒融合創新研究報告(2021-2022)[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2:135.
[5]李雪枝.專精特新:打造融媒中心“黃埔樣本”——廣州市黃埔區融媒體中心“破圈”創新實踐[J].中國記者,2022(6).
[6]楊雨龍、蔣曉平.探索“市縣并聯一張網”媒體融合新路徑——南充日報社新聞客戶端創新實踐[J].《新聞文化建設》,2021(6).
[7]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2022年發布)[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3.
[8]李衛國.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改革路徑探析[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2(4).
[9]俞國明、趙睿.“下半場”到“集成經濟模式”:中國傳媒業的新趨勢——2017我國媒體融合最新發展之年終盤點[J].東南學術,2017(12).
[10]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356.
[11]李盛楠.積極探索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傳媒+”產業格局——專訪三亞傳媒影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編輯紀華[J].《中國廣播影視》,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