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勇

蘇州日報報業集團文創IP“唐播虎”江南漢文化節已經成為宣傳蘇州的文化品牌。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從十多年前的融媒改革,到現在的全媒體出擊,傳統紙媒在保留原本“內容為王”的同時,擁有了更多的傳播途徑。在把握困境中的機遇之后,如何實現進一步突破,如何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多方位提升,這是擺在當今紙媒從業者面前的新論題。
當今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融媒體時代,不斷重塑媒體格局,也改變了紙媒這樣的傳統機構的新聞報道形式。江蘇蘇州日報報業集團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和探索,已形成了具有鮮明風格的“立體化”融媒報道新路徑。在加快知識更新、提升技能水平、創新傳播方式等一系列改變的同時,守住新聞宣傳主陣地,努力在全媒體時代更好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作為一家傳統媒體,擺脫平面媒體的刻板形象,不僅讓紙上文字有深度、有廣度,而且能夠堅持守正創新,強化陣地建設,“立體化”包裝策劃一系列融媒新聞產品。近年來,蘇州日報報業集團充分發揮主流媒體責任擔當,以導向正、創意新、貼實情的新聞傳播方式,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做出積極有益探索。
2023年3月下旬,蘇州日報報業集團聯合張家港、常熟、太倉三市宣傳部門,策劃推出“我家住在長江邊”大型融媒行動,在沿江地區設立“長江大保護媒體觀察點”,踐行“四力”,充分展現沿江地帶深厚的文脈、詩意的風光、獨特的風物,講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蘇州故事”,為“長江IP”強勢引流。
這是一次全媒體融合傳播的新實踐。集團高效整合旗下新聞與出版資源,通過雙輪驅動,依托《蘇州日報》《姑蘇晚報》以及引力播客戶端、蘇州新聞網、古吳軒出版社等多個自有平臺,針對不同受眾特點,進行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形成文字、音視頻、海報、圖書等全媒體矩陣產品,打造“色香味”俱全的新聞盛宴。采訪組不僅深入張家港、常熟、太倉沿江三市采訪,還將視角推向江蘇南京、鎮江、揚州、南通等沿江城市和上海市。陸續推出的全媒體產品,不僅在蘇州的各媒體平臺上引發熱議,更吸引了沿江城市的諸多主流媒體關注轉發。
“唐播虎”是蘇州日報報業集團的文創IP和文化品牌。“唐播虎”江南漢文化藝術節是蘇州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一場原創文化類活動,由中共蘇州市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指導,目前已連續舉辦三屆,致力于通過貫穿全年的系列漢文化活動,深度挖掘中國漢文化的底蘊和內涵,讓漢文化成為宣傳蘇州的一張“新名片”。如,在2022年10月,“唐播虎”第三屆江南漢文化藝術節剛一啟動,報名頁面點擊量就突破1000萬次,同比第二屆翻一番。微博話題#唐播虎第三屆江南漢文化藝術節#閱讀量在2天內突破百萬,首日活動“姑蘇風華”開幕式的快剪視頻在微信視頻號、新浪微博等平臺的點擊量超過300萬次。新華社、人民網、光明網、交匯點、新浪網、澎湃新聞、今日頭條等也給予關注,融媒新聞系列策劃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在新媒體傳播技術、手段不斷更新的今天,要大力推進媒體融合發展,“開門辦報”是關鍵抓手,是點睛之筆?!伴_門辦報”不僅包含了擴寬新聞報道與交流的渠道,更表現在報道的內容如何讓群眾喜聞樂見。
2022年7月,《蘇州日報》集中推出“你播我報”新欄目,從傳統的紙媒向全新的“指媒”延伸,從單向的“我來報道”朝互動的“你播我報”融合,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嘗試。《95后“瓜農”開啟田頭新實驗》《農業委培生的“青春告白”》《六旬果農收獲“王者榮耀”》等集視頻、讀報為一體的系列融媒報道一經推出,就備受廣大讀者及網友點贊關注。
媒體融合發展要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融合發展是路徑,守正創新是根本。對于媒體來說,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必須練好融媒報道的本領,而“開門辦報”就是那只妙手。蘇報記者攜手田間地頭的農民朋友,請他們來當“視頻通訊員”,請他們來做“新聞播報官”。通過《蘇州日報》和“引力播”的渠道創新,紙媒+“云媒”的協同聯動,讓以往的讀者,成為今天的“播客”,從而帶來全新的表達,進而展現更加立體的蘇州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美好圖景。
筆者認為,媒體融合發展要聚焦強“四力”的淬煉。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必答題”,“開門辦報”是檢驗“四力”的一把標尺。蘇報融媒的30名記者花了7個多月,采訪了蘇州103個村莊,策劃推出的“看新時代蘇州農村黨建·走百村”新聞行動廣受好評。103縷炊煙,構成了一幅新時代魚米之鄉的全景圖。103次淬煉,是一次增強“四力”的實踐課。在這一大型新聞策劃行動基礎上,蘇報融媒推出的“你播我報”欄目,構建“播報生態”,從“開門辦報”中探尋“四力”,汲取營養。
媒體報道創新要推進深度融合,就是要打通新聞宣傳和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打通的關鍵在于找準“坐標”,貼近服務,深度互動。如何精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用“接地氣”的語言、“帶露珠”的鏡頭、“冒熱氣”的場景,數字加持,技術賦能,講述更加精彩的“蘇州故事”“中國故事”?!澳悴ノ覉蟆钡膫鞑シ绞?,紙媒+“云媒”的協同聯動,《蘇州日報》和“引力播”的渠道創新,帶來了全新的表達方式,走實了媒體融合的群眾路線。
在媒體深度融合的時代,講好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聞報道,離不開新技術、新產品,也需要新表達、新呈現。近年來,蘇報集團深入推進報網聯動,將碎片化的新聞匯聚成融媒品牌產品。從蘇報集團實踐來看,我們應當以新媒體為發力方向,以活動營銷為重要抓手,充分整合社會服務、文化旅游、教育衛生等各方面的資源實現“共贏”。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智慧結晶。為打造公益品牌,蘇報集團旗下的《姑蘇晚報》創新項目“節氣課堂”應運而生。該項目通過報紙、公眾號與市民互動,結合傳統二十四節氣,向參與的學生、家長,以及全市的讀者傳遞傳統文化習俗;之后,該項目全面升級為“蘇報二十四趣·節氣自然學校”,升級后的“蘇報二十四趣”與政府部門、濕地公園、高校資源實現聯動,并通過《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微信公眾號、騰訊視頻號、引力播客戶端,以“新媒體直播+紙媒解讀”的形式,多角度向社會傳播傳統江南文化,并把基層政府、社區的紅色黨建力量貫穿其中,走出了一條全民參與的公益活動創新之路。

“蘇報二十四趣·節氣自然學校”備受廣大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
剝蠶豆、掐蒜薹、煮“七家茶”,在立夏節氣,組織學生及家長開展一次告別春天、迎接夏天的“餞春迎夏”之旅;在芒種節氣,編草鞋、唱支農忙山歌、嘗一口菜花頭干燒肉,帶孩子們跟著土生土長的“老蘇州”,開啟一場獨特的農耕生活體驗。蘇報“二十四趣”節氣自然學校以節氣為時間點,開設自然、文化體驗課程,將課堂設置在鄉村、田野等自然環境中,根據每個節氣的自然規律、物候、傳統習俗等特點,邀請人文、科學、自然等不同領域的大咖擔當導師,通過精心設置的課程將傳統文化和自然探索結合起來,帶著親子家庭一起探索節氣奧秘。
全媒體時代,傳播的語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紙媒在轉型中升級需要承擔更多、更重要的社會責任。蘇報集團通過發起“蘇報二十四趣·節氣自然學?!惫婊顒?,能夠喚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公益道德心,并以活動為媒,努力傳播本土文化、傳統文化。如今,“蘇報二十四趣·節氣自然學?!辈粌H與街道合作開創了文創研發基地,還與白洋灣、吳門橋、太湖西山風景區、同里濕地公園等多地共建合作,通過點、線、面有機結合的課程設計,為孩子們量身打造不同主題的節氣課堂。
截至目前,“蘇報二十四趣·節氣自然學?!敝辈プ罡邽g覽量超過500萬人次,“一所沒有圍墻的自然學?!币言谔K州全市范圍內推廣。通過報紙等傳統紙媒,結合創新的全媒體手段,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邀請多方共同參與,成功實現社會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