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麗
(沈陽師范大學 旅游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鄉村康養旅游是在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雙重戰略背景下產生的、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一種旅游新業態,是康養旅游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的產物。鄉村康養旅游是以康養旅游資源為依托,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通過將旅游業與農業相融合,開發獨特的生態資源,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蘊,開展各種旅游康養活動,從而將鄉村打造成宜居宜業更宜游的康養旅游目的地。
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及亞健康問題的不斷增加,人們的健康意識日益提升[1],更加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對健康養生、修身養性、品質生活、營養膳食等產生了更高訴求,消費理念逐漸發生轉變,康養需求逐漸增加。
一方面,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人們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處于疾病狀態及亞健康狀態的人群數量也逐步增加。緊張的工作及超載的各種信息促使人們長期處于過度疲勞狀態,導致身體功能紊亂、器官機能失調、工作效率低下、注意力分散、心情煩躁、情緒易怒等不良狀況頻發,從而誘發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對人們日常生活和正常工作造成不良影響。這類人群迫切希望從快節奏的生活中解放出來,醫療保健、身心恢復等康養需求日益旺盛。身心健康的人群在追求生活高品質化的過程中,也越來越青睞各種健康養生、身心修養的康養項目。
另一方面,鄉村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清新的空氣、天然的農業景觀、獨特的民風民俗、傳統的農事生產、健康的綠色膳食、慢節奏的田園生活等構成了鄉村地區獨特的吸引力,而且鄉村特殊的康養功能能夠滿足人們回歸自然、健康養生的個性化與多元化的康養需求,在這種背景下,多產業融合的“鄉村+”旅游形式應運而生。
康養逐漸成為各類人群關注的常態需求,人們消費理念的轉變及康養需求的增加為鄉村康養旅游開發提供了廣闊的客源市場和良好的發展機遇。
目前,國內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是2.6 億,占比達18.7%。國內曾有學者指出養老的最佳地點是鄉村[2]。隨著老年人群中亞健康人數的不斷增加,康養意愿及康養需求也不斷增強,而鄉村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康養場所,各種健康養生、身心恢復等康養服務與康養項目能夠促進老年人身體和精神上恢復自然和諧狀態,有助于解決老年人亞健康問題,提高老年人身體素質。
此外,低齡老年人與高齡老年人的消費特征和消費需求有所不同,低齡老年人觀念更豐富、更時尚,對新事物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很多熱衷于各種網絡及信息化技術,追求高品質的生活,這類老年人的康養需求更高。
各種支持性文件與政策的相繼出臺,為鄉村康養旅游開發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政策支撐。2015 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康中國建設的目標;同年,國家旅游局提出“商養學閑情奇”的新旅游六要素,其中,“養”包括養心、養生、養老等內涵;2016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積極促進健康與旅游、休閑、養老、健身、食品、中醫藥等產業相互融合,促進康養新模式、康養新業態、康養新產業發展[3];同年,《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行業標準出臺,為康養旅游開發提供了行業標準及規范,為建設具有競爭力的康養旅游地指明了方向;2017 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旅游局等六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健康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開發健康旅游發展模式,建設具有不同區域特征的健康旅游品牌,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國際健康旅游地;2021 年8 月,《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 年)》指出,到2035 年實現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 分鐘健身圈全覆蓋,通過鄉村豐收節與健身賽事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助推鄉村振興。
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點,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應促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及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鄉村康養旅游新模式和新業態的積極開發。2018 年,《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提出,應以鄉村當地資源稟賦為依托,不斷挖掘鄉村生態資源、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等多重康養價值與多種康養功能,積極推進城鄉居民消費升級;2020 年7 月,《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 年)》指出,到2025 年鄉村休閑旅游業年接待游客人數將超過40 億人次,經營收入將超過1.2 萬億元;2020 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1 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全面實施和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和實踐;2022 年10 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更宜游、農民更富裕富足。
《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 年)》指出,鄉村旅游通過挖掘鄉村價值,創新鄉村新業態,開發鄉村新功能,進而促進鄉村地區各產業聯動、融合發展。鄉村康養旅游開發是在農業、旅游、文化、休閑、娛樂、養生、醫療、健身、地產等多個產業相互融合的基礎上產生,鄉村康養旅游在滿足人們修心養性、養顏康體等康養需求的同時,能夠促進鄉村地區各產業融合發展。
鄉村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素使得鄉村經濟發展水平及產業融合度普遍低于城市,因此,可以通過因地制宜地開發鄉村康養旅游,充分挖掘鄉村地區獨特的康養資源、特色的康養項目,建設鮮明的康養品牌,從而提升鄉村康養價值和康養功能。同時,通過發揮旅游產業鏈廣、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的特點,以第三產業為龍頭,助力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發展,從而延長鄉村康養產業鏈,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
首先,鄉村康養旅游開發有助于傳承優秀的鄉村傳統文化,保護特色的鄉村民風民俗,而且能夠促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村居民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通過建設康養核心區,能夠有效保護鄉村生態環境,促進鄉村生態宜居[4]。
其次,鄉村康養旅游開發能夠加強鄉村旅游人才建設,增強鄉村居民從事旅游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鄉村居民的服務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提升鄉村旅游綜合管理能力,實現鄉村旅游有效治理。
最后,鄉村康養旅游開發能夠增加旅游就業崗位,促進當地居民就業,吸引原有勞動力回流,開拓居民增收渠道,增加居民整體收入,從而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
鄉村康養旅游開發將促進鄉村地區產業的全面發展,滿足鄉村居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提高鄉村居民的幸福感,最終實現鄉村居民富裕富足。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驅動力和推動力。農業是鄉村的主要經濟來源和主要經濟增長點,但在鄉村發展過程中,由于農業經濟基礎相對薄弱[5]、自然氣候依賴性較強、生產方式相對落后等因素,導致鄉村普遍存在勞動力投入多、農業收益低、經濟增長慢、發展不穩定等問題。而鄉村康養旅游是同時實現鄉村振興與健康中國的重要途徑[6]。在鄉村地區進行康養旅游開發將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通過鄉村康養旅游開發能夠不斷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旅游配套設施及康養設施建設,保護鄉村原有生態環境,豐富鄉村旅游活動項目。同時,鄉村康養旅游開發將發揮其產業聯動作用,優化鄉村旅游產業結構,從而推動鄉村振興。
鄉村康養旅游與鄉村振興相輔相成,能夠促進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7-8]。鄉村康養旅游作為能夠滿足人們康養和旅游雙重需求的一種新興旅游形式,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路徑,有助于鄉村各產業全面振興,將成為鄉村經濟的新增長點。
鄉村康養旅游是以優良的康養資源及豐富的生態資源為依托,如田園、溫泉、山地、丘陵、森林、氣候、花卉、濱海、河流等自然資源,以及農耕活動、養生膳食、醫療康復、運動健身、鄉風鄉俗等人文資源,開發各種鄉村康養活動項目,從而滿足人們親近自然、強身健體、康體養生需求的一種旅游形式。
鄉村康養旅游開發模式可根據不同的康養功能和資源稟賦進行重新組合,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見表1)。

表1 變量說明
具有優越生態環境的鄉村,可將鄉村康養功能與特色的生態農業資源相結合,開發生態田園觀光型康養旅游,將農業資源、生態觀光、果蔬采摘、民居民宿、鄉村膳食、農事科普、農耕體驗、康體養生等融合起來,建設生態田園游、觀光攝影游、鄉村景觀游、農耕文化游等多功能觀光旅游線路。
首先,具有良好生態采摘資源的鄉村,可將康養項目融入其中,挖掘鄉村生態旅游資源中的康養元素,完善花果蔬采摘園建設,開發鄉村特色農產品,建設中醫藥材及農作物的種植區、展示區、采摘區、觀光區、加工區、采購區等。
其次,為了提高農耕體驗感,滿足人們領略鄉村農耕文化、感受鄉村特有農耕生活的需求,可將康養項目與農耕勞作、鄉村種養等結合,為人們提供參與農耕勞作的機會。同時,可對農作物種植、中藥材種植、畜牧養殖等進行科學規劃及合理分區布局,也可以規劃專門的生態田園科普區,進行農業科普教育,開發農業研學和深度體驗游。
此外,可根據鄉村地域文化特征、聚落空間大小、康養需求等因素,對鄉村聚落空間進行劃分,在現有鄉村特色小鎮基礎上建設鄉村康養小鎮。在滿足當地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時,建設鄉村休閑活動區、鄉土產品采買集市區、傳統民居民宿區、現代康養設施設備區、生態田園觀光區、農耕文化體驗區等,延伸并拓展人們的康養活動空間,促進鄉村聚落的有序開發。
濱海河段休閑型鄉村康養旅游是以水域旅游資源為開發基礎,水域旅游資源主要包括湖泊、河段、泉水、海濱、瀑布等,具有良好水域資源基礎的鄉村可開發濱海河段休閑型鄉村康養旅游,發揮水域康養資源的養心養身養神的特殊功效。
在鄉村康養旅游開發過程中,可依托豐富的水域資源,建設并完善相關康養設施設備功能,完善鄉村驛站、康養廊道、民居民宿、鄉村公園的建設,增加人們的康養活動范圍和深度。同時,可結合現代康養技術,建設濱海河段康養中心、理療基地、膳食療養、濕地公園、休閑垂釣園等,提高人們的重游意愿。
溫泉療養型鄉村康養旅游是以水域旅游資源中的泉水資源為開發基礎,泉水資源包括熱泉和冷泉兩種,溫泉療養是利用熱泉特有的康體療養、疾病治療、美容養顏、消除疲勞、恢復機體等功效的一種鄉村康養旅游類型。
國內溫泉資源比較豐富,溫泉康養功能獨特,部分溫泉地出水溫度比較高,且富含多種化學成分、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對于治療及預防多種疾病具有較好療效。溫泉資源康養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康體療養功能,以治療疾病、康體保健、預防疾病為主要目的;二是健康養生功能,以休閑放松、美容美體、修身養性為主要目的。
在溫泉療養型鄉村康養旅游開發過程中,可依托豐富的溫泉資源,充分利用溫泉資源的康養功能,深入挖掘溫泉康養文化,融入現代康養技術,開發溫泉療養、美容護膚、溫泉膳食、中醫養生等溫泉康養項目,促進鄉村溫泉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森林山地養生型鄉村康養旅游是以森林、山地、丘陵、灘涂等地文地貌旅游資源為開發基礎。國內部分鄉村擁有豐富的地文地貌旅游資源,具有良好的鄉村康養旅游開發的資源基礎。
1.森林養生型鄉村康養旅游
森林養生型鄉村康養旅游的開發,可依托于天然的森林氧吧,將優質的森林氣候環境、秀麗的風景與鄉村淳樸的民風民俗結合起來,建設林間步道,開發戶外拓展、觀光休閑、團建會議、森林膳食、康復療養、養老養生等康養活動。
2.山地養生型鄉村康養旅游
山地養生型鄉村康養旅游的開發,可依托于鄉村現有的山地旅游資源,建設登山步道、運動健身公園、戶外露營區等,將康養技術、中醫藥、膳食養生元素等融入山地資源,將康養旅游與山地休閑、山地觀光、山地度假、山地康復、山地運動等結合起來,開發各種山地養生型康養項目。
運動康體型鄉村康養旅游是指將各種健身運動、競技體育與鄉村康養功能結合起來,開發具有不同特色的運動康體項目,從而滿足人們舒適康體與運動養生的康養目的。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全民運動康體逐漸成為鄉村旅游項目設計的目的之一。運動康體型鄉村康養旅游能夠同時發揮第一、二、三產業集聚效應及運動康體設施設備的規模聚集效應,既能解決市區用地緊張、場館規模有限的問題,又能解決旅游的環境容量問題。
在運動康體型鄉村康養旅游開發過程中,可依托近郊或遠郊的鄉村區位優勢,利用其獨特的鄉村地理環境特征及優質的生態環境資源,開發劃船、攀巖、競走、爬山等戶外拓展與娛樂項目,從而提高人們的體驗感和參與性。
同時,為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運動康體需求,可在鄉村現有旅游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基礎之上,積極推進鄉村各種體育場館、景觀建筑的建設,完善各類康復輔助器具、康體游樂、健身運動、競技體育等設施設備。
鄉村文化是鄉村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在鄉村居民生活生產中孕育的,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點。文化是鄉村旅游開發的靈魂,能夠形成持久的旅游吸引力,具有很大的市場競爭性和開發空間,因此,旅游開發過程中應注重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
文化養心型鄉村康養旅游是將康養旅游與鄉村文化結合起來,以一定的人文康養旅游資源為基礎,包括鄉村居民生活生產、社會環境、文化藝術、民俗民風、文物古跡、節慶活動、名人軼事、宗教活動、廟會等,從而滿足人們的文化康養需求。
具有優質人文旅游資源的鄉村在對各種自然康養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時,可依托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使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相輔相成,發揮自然和人文雙重康養功能;以鄉村觀光園為康養空間,以各種豐收文化、年俗文化為主題,開發各種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康養項目,如民俗節慶、傳統文物觀賞等。此外,還可以開發與農業相關的文化康養項目,在各種鄉村體驗項目中融入農業文化,建設各類農事科普、農學教育、田園耕種等,通過展示講解及參與體驗,滿足人們對農耕文化的體驗需求,突出文化養心、文化養生等鄉村康養功能。
膳食養生型鄉村康養旅游是將康養旅游與具有養生、療養功效的鄉村膳食結合起來,既滿足人們品嘗美食美味、享受旅游愉悅的需求,又能達到康養目的。
鄉村可在各類生態環境及人文資源開發的基礎之上,依托健康膳食文化,種植各種生態養生食材和中醫藥材,圈養各種動物,發展生態養殖業,開發膳食養生型鄉村康養旅游。
此外,還可建設獨特的鄉村健康膳食產業聚集區、綠色農莊、生態農場、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等,開發適合不同人群的生態健康食品,包括有機菜、粗糧、水果、山野菜、中藥材等,設計各類鄉村健康膳食主題活動,以及各種營養膳食加工、綠色食品現場制作等項目。
中醫康療型鄉村康養旅游是依托鄉村豐富的中醫藥資源,以中醫養生、藥食同源理念為基礎,將鄉村旅游活動與中醫藥、現代醫療技術等結合,挖掘和整合各種中醫藥康養資源,從而滿足人們的健康養生需求。
中醫康療型鄉村康養旅游是以中醫康體、保健療養、身體調理、延年益壽、養生養心為主要目的,不僅能夠傳承和發揚傳統的中醫藥文化,而且對亞健康人群、老年人群的身體康復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是一種健康的養生方式。
在中醫康療型鄉村康養旅游開發過程中,可建設中草藥種植加工基地,研發和培育各種中草藥,建設各種藥膳養生館、中醫藥展示館、中醫藥鋪,開發各種藥膳醫療、中醫理療、針灸推拿、中醫按摩等康養項目,也可開發中醫藥配套產業,促進中醫藥種植、采收、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的開發。
同時,在設計旅游景觀、建筑道路、游憩空間、設施設備、標識指示牌時,可融入傳統醫學、藥學元素,培養和增強人們的中醫康療理念。目前,國內很多鄉村的中醫藥文化底蘊比較深厚,開發基礎比較好,這些鄉村應與周邊眾多科研醫學院校進行合作,有效發揮中醫藥產學研結合優勢。此外,為促進中醫藥資源與康養旅游的相互融合,應加強創建國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等,從而形成區域性的中醫藥康養旅游服務體系。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智慧旅游的興起,科技賦能型鄉村康養旅游將成為一種創新型的鄉村康養旅游開發模式。科技賦能型鄉村康養旅游是在優良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旅游資源基礎之上,依托現有的高端醫療技術、醫療設備、醫學人才,研發創新型鄉村康養活動,開發高端健康管理、智慧體檢、中醫藥保健等項目,建設各種智慧康養鄉村、科技康養鄉村,打造鄉村康養旅游開發新格局。
總之,在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雙重戰略背景下,鄉村康養旅游作為能夠滿足人們多種康養需求的一種旅游新業態,可以提高鄉村地區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激發鄉村經濟發展的內驅力,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