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金巖:粉墨
8月19日至9月17日
北京·叁拾空間
曹金巖對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提煉,多來自于社交媒體上的好友群體,包括模特和時裝廣告中人物形象的觀察與體驗。此次展覽空間被分割為明與暗“兩種生存景觀”。“粉”代表著女性在公共領域所展現的光鮮外表和社交媒體上的標致化審美。而“墨”則象征著女性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
曾樸:第貳面孔
8月19日至9月17日
北京·北極熊畫廊
本次展覽展出了曾樸最新創作的16件架上繪畫。從曾樸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神態:悲傷、憤怒、恐懼、迷茫、訝異等,幾乎涵蓋了人類所能展現的各種情感因素。對于曾樸而言,他的作品已然不能用肖像畫來判定,因為他追求的不再是似或不似,而是在刻畫人物內心的情緒。
李巍松:丹青供養
8月26日至9月26日
北京·42工坊藝術館
本次展覽是對李巍松近十年來繪畫作品的展示,共展出他近年來的作品50余幅。李巍松通過不斷地對中國傳統繪畫顏料與西方繪畫顏料的研究與運用,將中西方繪畫技法與材料相融合,加之與西方繪畫的構圖、透視和色彩之法的結合,最終創作出了一批獨具一格的工筆重彩繪畫作品。
李世公:輕盈卻如磐石
8月19日至9月17日
北京·瀚藝術空間
本次展覽展出李世公2023年創作的20余件作品,藝術家通過自由舒展的筆觸表達了自身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讓觀眾感受到其真誠、幽默的創作態度,置身其迷幻、荒誕的畫面中亦幻亦真。李世公的作品,在繁雜、柔細的線條中,釋放了他內在的秩序和力量。
徐渠:降臨
8月26日至10月22日
上海·龍美術館
展覽呈現了徐渠的兩件裝置作品《降臨》《觸碰》,以及多件《迷宮》系列繪畫作品。《迷宮》系列延續了徐渠早年在德國留學的觀念性創作;裝置《降臨》思考了工業文明在整個人類文明演變中的快速更迭現象,引導觀眾思考數字圖像、人工智能和宇宙探索的關系。
瑪麗亞·拉斯尼格:火星來客
2023年9月2日至2024年1月7日
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展覽匯集了36幅涵蓋拉斯尼格各時期創作的油畫,以及精心挑選的代表性素描,包括從藝術家早期描繪抽象形狀的作品,到20世紀70年代的“現實主義”繪畫,以及晚期具有創新性的自畫像。拉斯尼格以開創性的“身體意識”繪畫為人熟知,著眼于身體帶給自身的感受,而非形體外貌的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