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亮
(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廣東 廣州 510031)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如何拓展路徑載體、更好促進港澳人心回歸,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亟待破解的重大課題。地方志事業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共業。廣東地方志事業形成了“志、鑒、庫、館、網、用、會、刊、研、史”十業并舉格局,方志資源形態多樣、內容豐富,能夠有效轉化成促[1]進港澳人心回歸的文化項目、活動載體、交流平臺,是亟待充分活化利用的資源寶庫。
促進港澳人心回歸的根本途徑,是建立有效的歷史文化教育長效機制。由于歷史、制度等因素,港澳地區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和政治生態,部分民眾尤其香港青少年群體接受中華文化和國家歷史教育的意識不強,對內地因不了解而存在較大隔閡。方志資源因其述而不作(只記錄史實不作評論)的特點,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特殊歷史資源,富含粵港澳三地民眾能夠共情共鳴共振的人文力量,可柔性化解港澳民眾接受國家歷史文化教育的阻隔因素,起到正本清源、助力身份認同的獨特作用。
促進港澳人心回歸,是讓長期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港澳民眾尤其是新生代保持“根在大陸,魂系中華”的精神歸屬感,包含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制度認同三位一體,其中文化認同是基礎。文化認同的基礎是情感,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記憶、共同的鄉愁,有利于突破思想隔閡,增進人們的共識和凝聚力。方志即志方,以一域的地、人、事為記載對象,尤為重視地境源流、鄉土掌故、民生風俗、賢德人物的記錄,并代代纂修,不斷更新內容,并且述而不作(只記錄史實不作評論),展現出特定的文化根系。利用方志資源來推進粵港澳三地文化交流合作,是以地緣、鄉土、親情為紐帶,凸顯港澳與內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家人本色,有利于培育、強化港澳民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現階段港澳地區開展的國家認同教育,主要是以組織小部分杰出港澳青年人士赴內地考察國情為主,交流人員覆蓋面較窄,效果有限。如何讓更多港澳民眾愿意開展、參加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合作,或者來內地看看?可以利用方志資源的強大文化網絡優勢。方志涵蓋的家譜族譜資源和相關實體資源,記載、標識、呈現了宗族姓氏源流、人口遷徙路線、家族成員個人信息,形成一張關系密切的尋根網絡,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從中找到自己從哪里來、怎樣來的根脈路徑,廣大港澳同胞亦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家族遷徙記憶,由此回歸到歷史線索清晰、充滿血肉親情的中華根脈圖譜中。比如,近年香港廣東社團總會推動組織的“尋找家鄉的故事”青年活動漸成品牌;江門市地方志機構打造“僑都根源”平臺,為全球華人華僑尋根歸宗提供服務。因此,充分利用方志資源,推動港澳民眾帶著尋根問祖的使命探尋家鄉,可更精準擴大覆蓋面、參與度,提高互動性。
文化獲得感主要來源于主觀體驗。文化體驗性好,就有吸引力、感召力。方志中的文本資源如歷代舊志、地圖、人物傳記,及其延伸的地方特色展覽、粵港澳名人故居、重大歷史事件紀念場館、方志館(方志驛站)、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技藝等實體形態,充分體現了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特色文化,具有可觀、可感、可參與性的特點,能夠較好滿足人們的體驗性需求。如深港兩地在深圳史志辦出版《百年中英街》畫冊基礎上,巡回開展“百年中英街”展覽,中英街歷史博物館成為香港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歷史教育的主要場所。[2]方志資源的體驗性特點有利于激發港澳民眾的內在認同意識,提升粵港澳三地文化交流的有效性。
創造有利于港澳青年來內地就業、創業的機會和條件,是推動港澳青年深度參與國家建設的關鍵。近年來,文化及關聯領域成為港澳青年來內地尤其是廣東創業、就業的重要領域,在珠三角港澳青年創業園區,很多港澳青年主要從事文創產業。方志資源包含豐富特色文化資源、豐富故事資源、豐富符號意義資源,是文創資源寶庫。如某文創單位基于廣州方志資料創作的《小時候的廣州》手繪繪本出版后,將書籍畫面創意成“穿粵時光機”3D視覺展廳在云臺花園展出,深受游客喜愛。廣東影視行業挖掘方志資料,創作電影《追光百年》(反映粵港澳電影業歷程)、《生命水線》(暫定名,反映東深供水)。可見,豐富的方志資源可以吸引港澳青年來內地尋找文創靈感、文創素材,助力就業、創業。
一是阻力變小。隨著《香港國安法》和修訂后的《基本法》的實施,香港社會日趨穩定。二是需求變大。近年香港地區增進“一國”認同、確保香港繁榮穩定的共識面增加,大量愛國社團實體和網絡宣傳平臺,急需權威、生動、感人的國家歷史教育內容的充實。三是動力增強。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深化落實,在粵港澳乃至全國,普遍形成抓緊推進港澳國家歷史教育、加快人心回歸的共識。這些都為方志資源進入港澳地區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當代方志資源早已超越了傳統方志的“一本書”格局,具有更廣泛、更多樣的內容和形態,這是方志資源能夠更好服務“一國兩制”事業的基礎。
志書、年鑒等文本是方志的基礎形態和核心資源。方志文本具有全面、系統、權威、客觀、生動的特點和優勢。如所有現存的涵蓋港澳內容的廣東方志類古籍悉被收錄于《廣東歷代方志集成》(433種現存可查的省通志、府州志、縣志)、《粵港澳方志集成》(整理中)、《廣東民國年鑒叢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東出版一二輪省、市、縣三級綜合志書及綜合年鑒計約6億字,其中包含港澳歷史與粵港澳交流交往的志鑒超500本。在中央支持下,廣東協助香港出版《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香港經濟社會人文志》《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①2021年12月6日,由香港牽頭,廣東、澳門共同參與,在香港舉辦《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發布會暨《粵港澳大灣區志》編纂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儀式,夏寶龍、謝伏瞻、馬興瑞、林鄭月娥、賀一誠等見證協議簽署并致辭。。
方志館、方志驛站等方志文化場館是方志資源的重要載體形式,具有鏈接各地文化資源、可觸摸、有溫度的特點和優勢。廣東省內共有方志文化場館近350個,分布于21個地級市,覆蓋省市縣鎮村五級。形態上既有單一方志館如示范性的廣東方志館、廣州方志館、深圳方志館等;更有一大批復合型的文化場所。有紅色史跡舊址、黨群服務站,如中共新興縣委機關舊址史志驛站;有名人故居、歷史建筑等文博單位,如南粵先賢館、廣府文化會館、詹天佑故居紀念館;有青年人才中心,如佛山南海區青年之家方志驛站、南海人才主題方志館[3];有與鄉土文化關聯的,如東莞南社方志驛站、潮州市潮安區文里村史館方志驛站、云浮市青石文化會史志驛站;有文化體驗點,如佛山桂城粵劇粵曲藝術館地情體驗點、獅山鎮葉問紀念館地情體驗點;有與民間工藝、技藝結合的,如佛山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潮州窯博物館方志驛站;有和姓氏宗祠結合的,如徐聞縣陳氏宗親會方志驛站、陽江疍場村農會舊址林氏宗祠方志驛站;有與公園、文旅景點結合的,如中山市南區方志文化園、陽江恒大270°書吧、四會市下茆鎮桔子景區方志驛站等。可見,方志文化場館實際上成為鏈接各地區文化場所、景點景區等文旅陣地的節點,好似一個個觸角,深入到鎮、村、社區,類型極其豐富,且數量逐年增加,范圍不斷擴大。
近年來,以文本資源、陣地資源為基礎,廣東地方志部門開發了多種多樣的特色產品、活動、項目,讓方志資源更好地“活”起來。如根據網民尤其年青網民的興趣點,制作了《廣東印記》系列微視頻兩百多集,每集3分鐘講述嶺南山水、美食、建筑、非遺、特產、科創、鄉村故事,經五年打造漸成品牌,被省委網信辦評為廣東網絡文化“十佳視覺精品”,全網絡及新媒體平臺播放量近2億次。近三年廣東地方志辦聯動全省方志系統,制播群眾喜聞樂見的輕量化產品千余個,總曝光量超8億次,并在學習強國開辟方志廣東專欄推介嶺南文化,被“學習強國”廣東學習平臺評為2021年度優秀通訊站。[4]2022年5月起,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在其官方公眾號開辟“廣東印記”專欄,每周轉載2篇視頻,半年累計閱讀量超百萬次,《好嘢廣東》單集閱讀量一周近萬人次,成為方志類微視頻成功走向香港市民的第一步。廣東地方志辦聯合省直9家單位連續5年開展“多彩鄉村”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活動區域拓展至港澳地區,數十萬名學生、社會人士參加,三地青年深入鄉村,體察村情民情,建言鄉村發展,涵養愛國愛鄉情懷,調研服務、宣傳推介鄉村5000余個。[5]
方志中包含大量標志性的場景、人物、故事、事件等,可作為標識性文化符號進行挖掘,進行IP化打造。如廣東省地方志辦針對網民想了解地名來由,又對古籍、志書中建制沿革內容“望而卻步”的情況,打造趣味方志地名動畫系列,創作小志、荔枝妹等IP人物形象,以趣味動畫形式講述廣東、廣州、深圳、珠海、肇慶、潮州、梅州、揭陽、茂民等地名動畫故事,深受青少年喜愛;緊跟潮流嘗試年輕人喜愛的Vlog(主播個人日志),挖掘方志資源,接地氣地推介珠海、潮州、清遠、揭陽文旅資源,獲評2021政務新媒體視覺傳播精品案例[6];同時衍生“方志有聲”城市系列音頻、“粵故事”廣東文史等短平快文化傳播產品。
近年來,方志領域的粵港澳三地交流合作機制日益健全,渠道不斷拓展。如國家、省、市上下聯動,共建國家方志館粵港澳大灣區分館,打造聯通粵港澳歷史文化的重要平臺、港澳同胞尋根訪祖的精神家園和國家名片。廣東支持香港地方志中心建設,簽署相關編纂合作框架協議,合作開展“同舟共濟、志同道合”雙城圖片展覽等活動。廣東各市方志機構也積極參與到包括港澳在內的海外交流事業中,如肇慶市地方志辦協助申辦第五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
活化方志資源,要改變地方志“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傳統形象,轉變方志資源只是地方志部門的資源的狹隘意識,通過多方聯動,活化方志資源,將粵港澳三地的方志共業,從專業層面的事業合作,拓展為大眾層面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層面的文化交流合作。
“一冊”,即聯手粵港澳三地地方志部門及出版發行單位,在《粵港澳方志集成》等各類志鑒資源基礎上,進一步簡化、便利化,編輯出版《大灣區嶺南文化印記》《在大灣區過傳統節日》等書冊,爭取作為鄉土歷史教材或公益讀物供港澳各級各類學校推廣使用。“一展”,即三地方志機構和相關部門在已有交流形式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擴展,形成制度化的方志展覽交流機制,每年擬定若干主題,定期在三地巡回展出,形成品牌化的聲勢和影響。“一微”,即依托并擴展《廣東印記》微視頻、《趣味方志》地名動畫系列、“方志有聲”音頻、《粵故事》《粵鑒話你知》、方志全文數據庫與數字方志館等數字化方志資源,進一步從方志中提取與港澳有關的歷史掌故、人文資源,制作成微視頻、動畫、條漫等輕松活潑有趣的微產品,通過港澳愛國社團及青少年組織的網站、微信公眾號及年青人喜愛的B站、頭條、抖音、快手等新媒體渠道,進行廣泛傳播。
港澳中小學生內地游學是加強香港青少年國情認識與提升國家認同度的重要途徑。要提升效果,亟需以人文價值為導向,創新粵港澳三地旅游和港澳青少年游學模式,建立健全港澳青少年內地游學基地。可面向港澳人心回歸,提升方志館、方志驛站等陣地的功能,強化嶺南特色,在“一冊”基礎上,開展諸如“沿著嶺南文化印記去游學”等活動,進行模塊化組合,串珠成鏈,網絡化、品牌化打造“一程多站”的品牌游徑、游學研學基地、實習基地。如先建立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體驗基地,從廣為知曉的粵劇、潮劇、廣繡、廣東美術、醒獅、金漆木雕、廣府菜、客家菜、潮州菜等逐漸鋪開,形成規模。推廣采用VR/AR等配套設施,提升沉浸式體驗。建設國保文物類、非遺工藝類、嶺南建筑類、先賢故居類等網紅打卡點,定期組織港澳與內地青少年在內地同吃同住同采風,從交流到交心。
可根據《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以民間合作方式,粵港澳三地聯動舉辦三地青少年微視頻尋根大賽、大灣區印記文創大賽、文創產品設計大賽等活動,吸引港澳青少年利用方志資源開展灣區故事短視頻、微電影創作。針對廣東地方特色產品豐富,但地理標志產品面臨包裝設計落后、文化故事發掘缺乏、宣傳推廣渠道單一等困境,面向粵港澳征集最具灣區韻味、最富灣區故事的特色創意產品。以尋根問祖等為主題,聯合港澳相關社團,共同舉辦鄉緣論壇、懇親大會、節慶活動、民俗體驗等,團結、影響更廣泛群體。
配合廣東省深入實施港澳青年實習計劃、“百企千人”港澳大學生實習計劃等,將有條件的陣地、載體納入地方文化產業布局,出臺吸引港澳民眾尤其青年利用方志資源,開展創業創作的支持措施。鼓勵并獎勵港澳青年利用灣區方志資源成功打造IP的探索嘗試。可聯合相關機構、企業將有特色的方志文化場館,打造為文創基地、直播基地。
要跳出方志部門來活化方志資源,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各地各部門聯動,尤其是加強與文旅、教育、工信等部門的對接。并積極依托粵港澳三地方志文史部門及高校聯盟,聯動港澳的廣東多地同鄉會及在大灣區內地9市中的香港和澳門各類社會組織,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協同機制,整合文化融合所需要的各類資源,提升制度保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