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初昕
枇杷快熟的時候,祖母每日手持一根長長的竹竿守護在枇杷樹下。村里人都知道,祖母手里的竹竿不是用來打人的,而是用來轟鳥的。枇杷果即將成熟時,甘甜的果實會引來不少鳥兒前來啄食,祖母在長長的竹竿上綁上破布條,時刻驅趕貪食的鳥兒。村里的孩子不但不偷摘祖母的枇杷,而且還主動加入看護的隊伍中來,看見鳥兒偷食,也都會主動驅趕,他們都知道,祖母的枇杷果是要拿來熬制枇杷膏的。
每次采摘枇杷,我都一馬當先爬上枇杷樹,先在樹椏綁上繩索,繩索的一端系著木頭鉤子。我把采摘下來的枇杷果放在竹籃里,等摘滿后,就把竹籃放到樹底下。祖母先把枇杷果分給在場的小朋友們吃,等小朋友吃夠了,再將枇杷果輕輕放入籮筐里,以備制作枇杷膏之用。
熬制枇杷膏需要大量的枇杷果,可謂是萃取精華。枇杷采摘下來后,先要剝去枇杷的表皮。剝枇杷皮對于其他人來說是難事,但對祖母來說,卻輕而易舉。每次,祖母將枇杷倒進大盆中,端來小板凳坐在跟前。只見祖母手里拿一把小刀,在枇杷頂部用小刀輕輕劃一個“十”字,我則接過來輕而易舉將枇杷表皮剝掉,順手也將枇杷里面的果核去除掉。剛從樹上采摘下來的新鮮枇杷果很嬌貴,時間存放久了,果肉很快就會變成“銹”色,影響了枇杷膏的質量。因此,剝皮要求動作迅速,盡快把枇杷的表皮剝完。等剝了皮,就可以著手熬制枇杷膏了。先把柴火灶點著,把枇杷倒進洗凈的鍋中,小火慢熬。
“察言觀色”是熬制枇杷膏的基本功,這也是祖母多年熬制枇杷膏的寶貴經驗。等鍋中的枇杷果肉融化以后,化成了枇杷汁水,在不停攪拌和加熱中,汁水變得愈加均勻澄亮。等汁水稍冒氣泡,將開未開之際,就把鍋中的枇杷汁盛出,裝在紗布中進行擠壓過濾,去除枇杷汁水中的雜質。等冷卻后,再倒入鍋中熬煮,這個熬制過程時間相對要漫長些,而且也要做到耐心細致,不能有絲毫的閃失,否則將前功盡棄。隨著鏟子的不斷攪動和時間推移,鍋中的枇杷汁越來越濃稠,撤掉灶中的柴火。琥珀色的枇杷汁經過了時間和溫度的洗禮,演變成了濃稠黑褐色的枇杷膏。祖母用根筷子挑起一點枇杷膏來,送到我的嘴邊,一股清香的甜味便在舌尖上蔓延開來,先是甜膩,而后輕輕一抿,枇杷膏隨即便化了,齒頰之間流淌著溫存的清香。
等涼透了,就可以將枇杷膏裝入洗凈的玻璃瓶中保存,密封妥當放置陰暗處存放。
小時候,我的體質較弱,經常感冒咳嗽。祖母每年就會熬制些枇杷膏,待我咳嗽的時候,用調羹舀出枇杷膏讓我用溫水沖服,我的咳嗽很快就能止住。因為枇杷可藥食兩用,歸肺、脾經,有潤肺、下氣之功,尤其是肺熱引起的咳嗽,效果更佳。長大以后,我身體抵抗力增強了,也很少感冒咳嗽,但祖母依舊在每年枇杷豐收的季節,親手熬制枇杷膏。盡管熬制枇杷膏的這個過程如此的漫長,也如此的艱辛,但祖母仍然樂此不疲。別人家的小孩一旦感冒咳嗽,都會上門向祖母討要一些回去。時間久了,大家口口相傳,相鄰村莊有需求的人都前來討要,而祖母總是樂于助人,從不吝惜自己辛苦熬制的枇杷膏。
而今,祖母已經離開人世,但門前那兩株高大的枇杷樹依然繁茂如蓋,郁郁蔥蔥,祖母的枇杷膏成為村莊里溫情的回憶,而我對慈愛的祖母更是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