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志
我小的時候,家里沒有自來水,大院子里的十幾戶人家,用的都是井水。每到夏天,家家戶戶都會煮上一鍋粥,用井水煮的粥,吃起來味道特別香。隔壁的金大伯懂點文化,也時常喜歡看些中醫書,他經常和我們說,夏天人體出汗多,能量消耗大,如果沒有足夠的水分補充,會導致氣津兩傷的。他也經常提醒我們,夏日不僅要消暑,更要注意營養的補充。因而,在夏日里,他總是離不開食粥、喝湯和飲茶。尤其是粥,他們家經常變換著吃,但吃得最多的要數健脾粥了。金大伯認為,健脾粥能補益陰液,生發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人。
金大伯說,健脾粥的做法是,茯苓、蓮子、芡實、薏苡仁洗凈,加水浸泡30 分鐘,然后加入粳米連水一起煮,粥熟后加入碾成粉的山藥,有時用鹽、香油調味,有時用紅糖、白糖調味;有時加幾枚大棗,有時則加幾片百合,這樣就有了多種不同的口味,所以大家都特別喜歡品嘗他的健脾粥。每當此時,他總是樂呵地說:“吃吧,吃吧!我的健脾粥老少咸宜!”
兒時的記憶總是讓人揮之不去,長大后我依然喜歡雙休日宅在家里,煮上一鍋健脾粥。因脾胃是后天之本,人類的健康長壽與胃有直接關系。食療粥性味平和,可調養脾氣,提高抵抗力,對健脾養脾大有禆益。中醫認為,人體的氣血來源于運化的水谷精微,氣血充足,則面色紅潤,肌肉豐滿堅實,肌膚和毛發光亮潤澤,容光煥發,身手矯健,外邪不易入侵,身體不易發病,自然也就健康長壽。反之,脾胃運化失常,氣血化源不足,則會出現面色萎黃,肌肉消瘦,肌膚毛發枯萎無光澤,面容枯槁,發疏易脫,身形萎縮,外邪極易入侵,多病夭橫。很多人生來就有先天不足,卻也能獲得高壽,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通過后天養生以補先天不足,古往今來,這種事例數不勝數。
據傳,明末清初的曹庭棟幼有羸疾,即所謂“童子癆”,可謂先天不足,卻活到了90 多歲,被世人稱為養生學家。究其養生之術,并無高深奧妙之處,起居寢食瑣屑求之。他在《老老恒言》中就列有100 個藥粥方,他說:“粥能益人,老年尤宜。老年有竟日食粥,亦能體健享大壽。”這條粥養經驗,正是養護后天之本——脾胃的絕妙良方。近代著名畫家譚建丞,曾被國畫大師李苦禪譽為“江南書畫長一擘”,95 歲后仍有書畫大作問世。他也有先天不足,當時人們都以為他活不到30 歲。譚老是如何養生的呢?他說:“大致有以下幾點:一是少吃,二是多動,三是睡足,四是晚餐吃粥。”其中的少吃與喝粥,正是體現了譚建丞重視脾胃養護。
中醫學歷來重視脾胃的功能,非常強調脾胃的調養與補益作用,主張運用益氣或補中的辦法來加強后天功能。所謂“益氣”,是針對脾胃氣虛而言,氣虛是衰老過程中的主要病理改變,表現為人體多種生理功能減退,抵抗力下降。因此,補氣益氣就是通過加強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來增強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提高機體的防御能力,這是抗衰老的重要途徑。所謂“補中”,是針對中氣不足的有效措施,脾胃功能下降是導致機體衰老的重要方面,而補中能增強脾胃功能,只要能保持脾胃正常的運化功能,就能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這也正是中醫養后天、健脾胃與攝生保健、益壽延年的辯證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