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文
疫毒有傳染性,往往會導致大范圍的流行。中國古人沒有現代醫學知識,他們沒有消毒水,沒有高大上的設備,沒有防護服,甚至沒有口罩。那么,古人是如何防疫的呢?以下總結古人預防疫毒的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借鑒。
隔離。“隔離”,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一個預防疫病辦法。比如,《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記載,兩千多年前的秦國便有將麻風病人集中遷移到“癘所”居住的規定。在漢代政府就要求做好隔離工作,以預防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又如,《晉書·王彪之傳》亦記載:“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說明晉代對傳染性疾病的隔離要求更加嚴厲,只要有病人接觸史,均需采取隔離措施。到了南北朝時期,“隔離防疫”已經成為一種制度。
養正。《黃帝內經》明確講:“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因“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告誡人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并要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以達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目的。
艾灸。比如,唐代名醫孫思邈提出:“凡人吳蜀地游宦,體上常須兩三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這是用灸法來預防瘟疫感染。《扁鵲心書》里講道:“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強調艾灸能保命,不但可用于治療,亦可用于預防。
藥囊。古人認為,疫毒是一種偏性極重的邪氣。可用藥物的偏性來克制疫毒的偏性。民間曾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佩戴香囊,雖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
藥浴。《黃帝內經》提出:“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藥泄汗。”又如,清代劉松峰在《松峰說疫》一書中記載:“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蒼術、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無病。”
粉身。身上抹粉,也能預防瘟疫邪毒。晉代大醫葛洪《肘后備急方》中有赤散方,“牡丹五分,皂莢五分(炙之),細辛、干姜、附子各三分,肉桂二分,珍珠四分,躑躅四分,搗,篩為散。初覺頭強邑邑,便以少許納鼻中,吸之取吐,溫酒服方寸匕,覆眠得汗,即瘥。晨夜行,及視病,亦宜少許以納粉,粉身佳。牛馬疫,以一匕著舌下,溺灌,日三四度,甚妙也”。該方以各種祛邪辟穢的藥物組成,既可納鼻中吸之取吐,亦可外粉周身以御時行邪氣,甚至還可以用于治療牛馬疫病。一方而兼多用。
服散。古人也有預防方。比如,《肘后備急方》就記載了一個度瘴散,“辟山瘴惡氣。若有黑霧郁勃及西南溫風,皆為疫癘之候方。麻黃、椒各五分,烏頭三分,細辛、術、防風、桔梗、桂、干姜各一分,搗,篩,平旦酒服一盞匕。辟毒諸惡氣,冒霧行,尤宜服之”。此方中烏頭辛熱有毒,切記不可濫用。
燒煙。用中藥燒煙給空氣消毒,這樣可以祛毒祛疫,調和環境,使人不病。明代大醫李時珍謂:“張仲景辟一切惡氣,用蒼術同豬蹄甲燒煙。陶隱居亦言術能除惡氣,弭災疹。故今病疫及歲旦,人家往往燒蒼術以辟邪氣。”清代《驗方新編》有空氣消毒方,“蒼術末、紅棗,共搗為丸如彈子大,不時燒之,可免時疫不染”。古人重視用蒼術燒煙避穢。
消毒。古人的消毒一般是針對病人用過的所有衣物,大多用蒸煮的方法進行高溫滅菌。清代賈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諸方》說:“天行時疫傳染,凡患疫之家,將病人衣服于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
由此可知,古人所采用的預防疫毒的方法多種多樣,對當今仍有一定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