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蘭
[摘 要]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網絡思政成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網絡思政教育開展中,主要存在高校網絡思政平臺建設不完善、高校學生網絡學習成效不佳、學生黨建工作與網絡思政教育聯系不足等問題。文章針對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所面臨的困境,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對現狀進行了細致研究,并針對當下環境提出了三種構建“黨建+網絡思政”一體化育人模式的主要途徑。堅持以網絡平臺為載體,黨建引領為主體,形成橫向互通、縱向聯動的育人格局,實現黨建引領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
[關鍵詞]黨建引領;網絡思政教育;一體化育人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09-0042-03
一、黨建引領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已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推進以黨建為引領、互聯網為載體的網絡思政育人建設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然而,受到地理位置、經濟水平、資源分配、教育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各高校的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發展程度參差不齊。
(一)高校網絡思政平臺的建設不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建設智慧課堂等“值得肯定和鼓勵”。[1]在信息化教學的大環境下,各高校將思政教育工作和互聯網技術進行了最大化地結合,但由于網絡思政課堂是高校教育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新型思政教學模式,在全國范圍內,網絡思政教育發展呈現出不同的層次水平。首先,部分經濟和教育水平較弱的高校對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要求不甚明確,有的將網絡思政教育與校內課程教學完全割裂開,片面追求網絡教育的規?;托问交唇鉀Q教學形式單一的內在問題,未從根本上改變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難以打破單向“網灌”的育人局面。并且,大部分高校在建設網絡思政課堂之初,普遍依托社會公共網絡教學平臺來構建網絡思政課堂,極少部分高校能夠深挖紅色網絡教學資源,將紅色遺址以及紅色文物的故事精神、紅色旅游資源、紅色影片等數字資源融入教學平臺。
(二)高校學生的網絡思政學習成效不佳
在傳統的思政課堂中,很多大學生學習的實效性不強,接受的知識局限于教材和教輔資料,網絡的多維化、信息化特點導致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從而導致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發生改變。在網絡環境中,學生可接觸的外來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不斷增多,如果青年學生不能以清晰的認知和準確的判斷力辨別網絡信息,一些負面信息將影響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甚至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此外,在日常學習中,部分學生對網絡思政教育不重視,對思政課等選修科目存在認知偏差,導致這部分學生的認知程度只停留在獲取課程學分、完成學科任務的潛意識層面。在此時間段內,大學生還會因課程枯燥乏味、缺乏互動交流、自律意識不強等原因,無法心無旁騖地學習,導致大學生網絡思政學習效果不佳。
(三)學生黨建工作與網絡思政教育聯系不足
在國家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各高校通過投入專項財力、人力、物力,加大對學生思政工作的關注力度,[2]為進一步完善學生思政工作,高校將學生黨建工作與思政課堂緊密結合,致力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但是部分高校學生黨支部難以妥善處理學生黨建工作與網絡思政的關系,忽視了對網絡思政平臺中學生黨員的教育與管理,在網絡思政課堂領域涉足尚淺,不能利用現有平臺將“大思政課”的理論知識與線上活動相結合。
二、黨建引領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優勢
網絡思政教育是高校實現全方位育人的戰略高地。近年來,各大高校以新媒體技術、大數據網絡平臺為有效載體,全面開設“云中大思政課”,將思政教育資源進行智能化推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黨員積極與青年學生進行線上交流學習、主題研討,充分發揮黨員的傳幫帶作用,引領共青團員、青年學生端正思想態度,牢記時代囑托,不忘初心使命。在探尋高校黨建工作與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創新機制的同時,多措并舉推進黨建和網絡思政工作質量全面創優,促進一體化育人模式的構建,為社會培養有理想信念、有學識膽識、有責任擔當的高水平人才,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青年的力量。
(一)培育理想信念,深耕網絡思政“責任田”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盵3]目前,各大高校以“黨建+思想”作為開拓網絡思政教育的主旋律,準確把握網絡思政教育發展趨勢。在組建網絡思政百人團打造建言獻策“微空間”中進行線上互動,從生活實踐中引導學生深刻領悟黨的理論體系、政治品格和文化內涵。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樹立身份意識,強化責任擔當,讓他們在實踐中吸收開拓前進的精神與動力,堅持共產黨人信念,實現人生價值。
(二)傳承紅色基因,唱響網絡平臺“主旋律”
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承的樞紐和橋梁,具有深遠的歷史背景、豐富的精神文化、廣泛的社會基礎,是黨和人民在改革、建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披荊斬棘、迎難而上的時代結晶。為實現黨建工作與網絡思政教育的雙向聯動和深度貫通,以“黨建+”燃動思政教育“紅色引擎”,利用川渝平臺同步“建黨百年四史百講”等100場專欄活動,形成黨建紅色文化宣傳新陣地,全方位打造紅色文化教育網絡空間,進一步擴大紅色文化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將紅色文化的重要內涵和精神核心通過網絡載體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中,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從而有效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播,促使大學生積極傳承革命文化,賡續紅色精神血脈,推動大學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厚植紅色精神,篤行報國之志。
(三)增強政治素養,把握網絡教育“著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盵4]“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為高校學生黨支部開展學生黨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構建高校網絡思政育人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使思政教育打破了時空限制,給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帶來了新的可能與挑戰。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秉承黨建引領的育人理念,及時更新育人思路、改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借助網絡平臺數據庫,掌握高校師生的網絡思政學習狀況,進一步督促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提高思政教學質量,培養政治素養高、政治認同感強的優質高校學生。
(四)加強輻射帶動,構建一體育人“新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盵5]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結合線上教育中信息傳遞及時性、參與人員互動性、學習資源海量性的特點,充分發揮網絡平臺聯系黨建思政育人的工作優勢,形成以學生黨支部為組織中心“點”,帶動各學生團隊服務“線”,進而向外輻射到學生成長整個“面”的育人體系。通過發布網絡互動紅色話題、制作網絡紅色創意作品,引導大學生正確面對網絡輿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努力實現黨建引領團建,團建帶動群眾,黨團群互幫互促的新格局,實現高?;鶎狱h建工作和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全覆蓋。通過黨建引領,強化網絡思政教育的組織優勢、組織功能、組織力量,結合電子化平臺和黨員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形成黨員帶動團員,團員帶動群眾的可持續發展組織育人機制,為一體化育人模式的構建奠定基礎,有效完善網絡思政組織的育人模式架構。
三、黨建引領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路徑
在網絡技術先進、信息傳播迅速的新媒體背景下,教學模式不斷更新,開始逐漸融入大數據時代,以網絡為主體的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成為新時代“大思政課”的主流。高校黨建工作作為推動網絡“大思政課堂”教學的重要動力,需要通過健全組織育人架構,搭建網絡服務型平臺,完善網絡思政育人體系,拓展組織育人載體,改進組織育人方法,進一步推動高校一體化育人模式的構建。
(一)借助新媒體平臺,拓展教育路徑
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及人才培養方案受到新媒體迅速發展、網絡技術廣泛應用的影響,基于傳統教學觀念,利用網絡平臺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思政教育方式,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契機。針對新形勢下大學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高校需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創新學習工作載體,改進組織形式,搭建“云黨建”新模式,組織技術人員以“云”為載體,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等在網絡媒介上搭建“云平臺”,開發便捷的小程序,將高校學生學習心得、線上學習資料、黨建活動記錄等資源進行梳理整合,利用先進技術打造思政教育“云資料庫”等學習平臺,拓寬思政學習路徑。利用新媒體信息海量、資源共享和實時傳播的優勢,不斷提高學生對自主學習的認識,提升高校學生資料整理的有序性、探索知識的自覺性、鉆研學術的踴躍性,讓學生能夠高效完成學習任務,感知教育信息,持續端正高校大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態度,豐富思政課的精神內涵。
(二)利用紅色資源,開展網絡教學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紅色文化資源從中國共產黨的艱苦斗爭中誕生,其蘊含了百折不撓、英勇頑強的革命斗爭精神,傳遞著深厚的革命情懷與崇高的紅色理念。高校應利用網絡課程便捷、高效的優勢,組織學生學習黨史教育課程,了解紅色革命歷史,在身臨其境中回望黨的光輝歷程,激勵學生學習領悟黨的理論成果,持續地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黨員辦實事的動力。
為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傳播迅速、使用便捷的優點,高校應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廣泛性、共享性,打造紅色教育主題網站,創建紅色融媒體平臺,并借助網絡媒介宣講英雄事跡、描述革命路線,將紅色人物、紅色文獻完整呈現,以推進基層育人建設和網絡紅色教育互融互促。依托網絡黨史教育宣講新模式,構建以革命紅軍戰士宣講、優秀教師宣講為主,學生代表演講為輔的思政紅色活動專題,打造線上線下聯合的紅色育人思政平臺,切實把握當前新媒體發展趨勢與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和育人工作,促進紅色歷史網絡區域全覆蓋,凈化網絡空間,推進學生學史明德、學史凈心、學史增信、學史鑄魂,以達到培養具有愛國情懷、報國之志的新時代人才的目的。
(三)多方達成共識,共繪發展同心圓
新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應遵循時代性、實效性和多樣性的原則,聯合團總支、學生會、青年志愿者等各大學生組織協同配合,充分地發揮黨組織對學生黨團員的教育引領作用。利用“易班”平臺、青志、黨建官網等網絡系統,時時推送各學生組織在當地政府、各社區、高校等區域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和思政課堂活動,實現平臺對接、資源共享、機制優化,構建寬領域、多渠道、全方位的黨員教育平臺。學生黨支部通過緊密結合各領域黨建工作發展,科學評估高校學生黨支部網絡思政教育管理體制,因地制宜,在穩定“共贏”的運行機制上更好地聯合多方領域的力量。
四、結語
大學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以黨建為引領的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政課堂為提升網絡傳播內容品質,應融入優質黨建文化,利用網絡平臺的延展性、時空性和開放性,高效促進網絡思政教育的生產性與實效性提升,切實統一教育模式與學生思想動態。對于加強與推進大學生思政教育、提升綜合素養、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把學生黨建工作和網絡思政工作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構建一體化育人新模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育人水平,為其他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徑的同時,有效發揮了網絡社會交流圈的傳播力量、資源優勢和引導作用,推動了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施,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增強大學生創新意識,營造良好和諧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黃玥.習近平總書記心目中的思政課[N].新華每日電訊,2022-04-26(2).
[2]于闊城.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與機制構建[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3(2):49-53.
[3]南方日報評論員.扎扎實實做好思政課建設各項工作[N].南方日報,2019-03-27(A04).
[4]李勤.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性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5]董杰. 新媒體視野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7.
(責任編輯:劉潔)